图1. 活体Natrix maura(自维基百科,Christian Ferrer摄)
在大多数人眼中,很难把作为变温爬行动物的蛇,和“社会行为”及“个性”等词联系在一起。大家普遍认为幼蛇孵化后就各奔东西,毫无交流,可实际呢?发表于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文章【1】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
蛇卵孵化时存在互相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卵的发育速度,更是可以决定孵出幼蛇的社会行为。早期没有同伴依偎的小蛇,破壳后会表现的更加“孤僻”。
在控制各种变量之后(如卵重、亲本来源、孵化温度湿度等),研究人员将水游蛇属物种Natrix maura的卵分成两组:一组中各枚卵间相互接触(接触组),而另一组卵则相互分离(分离组)。结果发现,孵化时接触组卵的心跳速度发展走势及卵黄利用情况和分离组的卵间有明显差异(图2)。同时,通过测量不同个体所占据测试容器内的总面积,研究者发现接触组孵化的幼蛇相比分离组个体之间距离较近、个体活动范围较小、个体间接触次数较多(图3)。相比分离组, 接触组孵化的幼蛇更愿意结群,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行为。
图2. 孵化期间接触组与分离组胚胎心跳发展情况比较。横坐标表示卵产出后的孵化时间,纵坐标表示卵内胚胎心跳速度。图中圆形和三角形分别表示分离组和接触组所有胚胎心跳速率的平均值,而个体间具体数值的浮动范围(及标准差范围)则由图标上下方的短横线间距离表示。由图可见,发育过程中接触组和分离组胚胎心跳速率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图片摘自【文献1】
图3.示意图显示俯视角度下在测试容器内分离组(左侧)和接触组(右侧)幼蛇的分布情况。实验中通过录像设备记录幼蛇的活动情况,在2小时的观察时间内每隔两分钟选取一个视频截图,并通过电脑软件测量所有个体活动所占据的容器面积及个体间距离。相比左侧分离组,右侧接触组孵化出的幼蛇活动所占面积(红色虚线形状内的面积)较小、幼蛇间身体接触较多,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行为。图片摘自【文献1】
尽管研究结果显示孵化期间卵之间的直接接触可能对孵化后幼蛇的行为有影响,但这样的行为差异对物种长期的生存影响,暂时还不清楚。两种孵化方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一方面来说,孵化后社会性更高,可以通过集群来帮助幼蛇降低被捕食的概率,或者通过聚集来更好的保持局部温度;另一方面,孵化期间,如果卵互相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可能暗示了孵化期间被天敌捕食的次数较多(周围卵被吃掉,或者被移开),因此孵化后社会行为较低(不扎堆)和活动范围较大等行为特征,反而有可能帮助幼蛇脱离高捕食风险区,增加其存活几率。然而目前这些都还只是推测和假说,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参考文献
【1】Fabien A., Florent B., Philippe J.R.K., & Gaelle B.. (2016). Only child syndrome in snakes: eggs incubated alone produce asocial individuals. Scintific Reports, 06: 35752; doi: 10.1038/srep35752
文 / Amphibia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