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签订数条不平等条约,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沙俄所攫取。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著名大港,海参崴,也就是俄语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乌苏里江以东,重要的不只是面积
沙俄夺取这片土地之后,派遣军队到此建设港口。在入驻之前,这片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最南端的地区,几无任何基础设施。入驻后,主要建设项目也是军事设施,其次是军队及其家属以及其他移民者修建居住所。
如今是一座标准的俄罗斯风格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
(图片来自wikimedia@Raki_Man)
但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沙俄不得不从中国大量引进劳工,最多时曾达到十万之众。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能够发展成这个样子,华人劳动者的建设功绩是不可磨灭。
20世纪初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街道
(图片来自wikimedia)
但随着该地区华人的增多,对于历届俄国当局的统治都是个潜在的问题。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想要赶走他们,花了约半个世纪也没能成功。
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上的中国小船
但这段历史最后却突然结束了。
“华朝小镇”变“朝鲜”
伴随着沙俄驻军在海参崴的军事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华人的数量也在增加。由于海参崴起初基本是一片荒地,初期华人自己的建设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多管制。直到1880年以后,当地被“升级”为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在行政角度上正式诞生,城市管理政策也相应跟进。
1903年,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的瓦良格号巡洋舰
(俄国人拿不到君士坦丁堡,就把这里叫金角湾?
精罗狂喜)
(图片来自wikimedia)
为了保护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华人在符市境内非法开发土地是不可的,唯一的窗口是在属于其同胞的地块上进行开发或从俄国人手里租赁土地开发。当然,在符市境内拥有土地的华人并不多,而拥有不动产的华人则更少,在不同的年代均不会超过20人(你没有看错)。
早期人口当然还是很少的
不过在19世纪末开始猛增
华人是出了一份力的
华人也非常遵从俄方当局的管理,基本局限于华人街区内开发。但是由于这里的华人居民太多,而能够利用的土地太少,华人居住区的地块普遍不符合科学的城市规划,逐渐就变成了“脏乱差”的小型社会。
其实大家来就是想寻得一份工作
过上还算过得去的生活
1880年代中后期,符市当局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市郊无主的土地上划出特别区域,促使当地的华人工人以及朝鲜工人从市中心搬出去,开辟城市新区以增加新的市政收入来源。一个小的附带作用是可能改善华人和朝鲜人的居住条件,毕竟和亚洲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的卫生问题俄国人还是比较上心的。
早期的海参崴也是非常小的
基本局限在金角湾沿岸
当时的郊区放在现在也算是市中心了
(图片来自wikimedia@NASA)
然而这一措施基本上以失败为告终,大家都不愿意搬出市中心。俄当局并没有放弃,在1892年批准了在库别洛夫山谷南部建立“华人和朝鲜人小镇”计划。这个小镇位于后来的十月革命街和阿芙乐尔号街。
该计划在初期实施顺利,许多华人都被迁移至了新小镇。但是在中期落实的时候发生了问题,由于对旧街区的清理核算不到位外加新小镇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从符市各地被强行集中到新小镇的华人几乎都成功的回到了旧的市中心,整个新小镇只留下了朝鲜人。
所以这个地方又有了一个新的别称“朝鲜小镇”。
虽然朝鲜人去了
但是民风其实更加彪悍不好管理
反正就是迁不走
在这之后,俄方还想继续实施强制华人迁移的计划,但又因俄方内部各部门的不协调及扯皮,外加华人的强烈不满及上诉而没有成行。强制外迁要得到沙皇的许可,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本人也对此事顾虑在三,下一个正式法令看来遥遥无期。
这届沙皇没有想象中坚强
但却迎头撞上了极其残酷的时代
(尼古拉斯二世家庭)
(图片来自wikimedia)
不过俄当局没有闲着,还在试图寻找一块专为迁移华人所需要的场地。最终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地政府选择了库别洛夫以北山丘的西北坡,东面靠近铁路,离朝鲜小镇一公里左右的地方。
这个位置距离城市不太遥远,但又确实有一定的阻隔,坡度也恰好适合将下水道通到阿穆尔湾,场地大小也完全合适,是一个比较适合外族移民的地方。
库别洛夫山谷的朝鲜小镇
其实是成为了政府的借口
从军产里撕了一块
但是当地政府想要征用这块地皮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困难。此处归属权为军方,适合街区下水排放口建设的地方,同时也是“拉格尔”岸上炮兵连的斜堤。对于地方政府索要土地一事,军方并没有答复。
沙俄军方不喜欢中国人
但是喜欢中国人盖的楼
市政当局只能另外思考对华人和朝鲜人的安排方式。但这毕竟是一个得罪人的大工程,市政当局各部门之间一通扯皮,始终没有什么实质进展。后来,沙皇的命令也到了,只不过是要求设立外国人特别街区,并限制生活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亚洲人,同时加强监督,完全没有提外迁的事。
1903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可以看出除了金角湾周边以外啥也没有
(图片来自wikimedia)
眼见沙皇的命令也模棱两可,当地政府也乐得做好人,选择了维持现状。
当局的移民放松政策,加上日俄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大量营建军民设施的劳动需求,吸引了大批亲俄华人前来定居,当地华人数量又开始猛增。他们中很多都对势必要爆发的日俄战争前景乐观:“未来的东亚是属于清俄的!”。
毕竟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冉冉上升的西方国家
甚至在和大英帝国万里逐鹿也不逊色
谁都没想到会败在小小的日本手里
但蜂拥而至的华人新移民还是进入了老城区,这让老城区定居许久的华人有点受不了了。日俄战争及1906年俄国革命之时,老华人提出了沙俄时期最后一次华人迁移讨论。当局不仅为此召开了相关会议,有的还进行了议会投票,但扯皮还是不可避免,拖延了好几年,并没有最终解决。
算是入乡随俗么
1915年2月,无可耐烦,城市杜马最终自行通过决议草案(并非由上级批准)。草案内容则是,基本维持现状,给目前华人和朝鲜人的聚居区直接设置特别街区。这一点在俄罗斯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除了符市,其他地方都不可能给予华人如此“优惠”的待遇。
1911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规划
相比03年可以说是向向北拓展了将近一倍的面积
(图片来自wikimedia)
然而俄罗斯帝国没有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年2月,该决议的“合法性”已经失去了效力。但不管法律承认不承认,华人还是在符市中心街区聚居,而且在此后稳定了下来,成为当地仅次于俄族人的强大势力。
一战很快就要来了
但是远东的资源还是帮不上什么忙
(尼古拉斯二世对德宣战)
(图片来自wikimedia@неизвестен)
华人街区终消失
俄国二月革命后,禁止外国人购买土地的法律被撤销。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商人仓促地把自己的企业连同土地,出售给外国人。华人及其他非俄人士在此期间找到了机会,某些过去的租赁者成为拥有完全权利的房主,而且后来其中的未归化者财产在很长时间没有被国有化。
一方面人们不确定自己的财产会不会被国有化
一方面远东成为白俄和外国势力的基地
(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街上的是美国军队)
(图片来自wikimedia@неизвестен)
这其中最著名的华人区,因其富裕和中国特色被称为“百万庄”。
这个地方的来历至今都无最终定论,但今天我们还可以在符市中心找到它的遗迹。这是一片自发形成的华人街区,属符市第一区的第18街区,位于谢苗诺夫大街、朝鲜大街、喷泉街和阿列乌茨克街之间,位于这个街区的西南部,谢苗诺夫大街和朝鲜大街的街角。
一个华人社区开始在巨大的压力下生长出来
和碉楼、屯堡等汉人移民的家园一样,“百万庄”建筑体排列极为紧密,大部分为华人所属。
还有许多入口和出口,深入其中,容易迷路,同时还具有秘密通道和死胡同的小院子,有一定的排外特征。但走进“百万庄”,却别有洞天。这里拥有一切城市生活中所必须的设施,如:住宅、大车店、理发馆、小酒馆、货铺、鸦片馆等。
俄文老档案符拉迪沃斯托克规划图上的18区
方方正正的一大块还有铁路穿过
不知道会不会成为扒车皮重灾区
生活在“百万庄”里的华人不仅有劳动者、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有匪帮分子,同时也掩藏了许多犯罪分子和非法移民甚至间谍,经常发生杀人和抢劫案,治安极差。在这之中,还有一些后来活跃在中国政坛的大佬们,比如张作霖和张宗昌等。他们当年在“百万庄”的地盘上,就早已显露出独霸一方的豪气。
华人的手工艺作坊
总的来说,“百万庄”的混乱程度不亚于后世香港的“九龙寨城”,窝藏了“脏乱差”,还有“黄赌毒”。
这令符市当局极为头疼,也曾经号召当地民众揭发“地头蛇”,扫黑除恶。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用。由于“百万庄”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和海外华人常见的抱团生存方式,少有人会向政府出卖“庄里”的人,有什么纠纷也在“庄内”寻求华人大佬调解。对于当局来说,当地的犯罪活动依然猖獗,鸦片贩卖、抽大烟以及非法性交易等地下活动屡禁而不止。
这些自成一套的封闭系统
在当局严重都是相当危险的隐患
然而进入苏联时代,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已经变得毫不留情。作为远东地区极大的藏污纳垢窝点,“百万庄”成为了苏联当局重点打击的对象,展开了多次清剿活动,而且一次比一次强力。
新生的苏联,首先要清剿的就是这种
到了1936年,苏联内务部和太平洋舰队联手,对“百万庄”进行了最后一次打击,将数千华人、朝鲜人和俄族人迁出。
为了防止“百万庄”再次复兴,1938年,当局采取了最后的手段:拍卖华人房屋,用铁路强制遣返所有的华人,并对新到华人严防死守,从这座远东港城里抹除了最后一点华人的印迹。
一座消失在历史记忆中的关帝庙
作者:顾安娜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参考文献:
[1]德米特里·安治,聂丽·米兹.中国人在海参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市,2016.
[2]俄罗斯帝国行政区划体系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