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太太如何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让故宫文物“活”起来的老太太

在故宫,有这样一名志愿讲解员,她虽年逾古稀,却始终在学习,思想多元、开放,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和思考,善于用风趣的语言普及历史文化,和听众“一起分享、一起欣赏、一起感受”。在15年的志愿讲解中,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其中不乏年轻人,并深深影响着他们,让他们“把走进博物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她讲的是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

被“追”的老太太叫周娅,今年70岁了。20年前退休的周娅,15年前开始在各大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从2002年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大唐风韵》《启蒙的艺术》,此后一发不可收:在中华世纪坛博物馆讲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从莫奈到毕加索》,再到故宫博物院讲解《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梵天东土井蒂莲华》。她讲过古埃及、古印度、两河文明,讲过希腊、罗马,讲过玛雅文化和印加文明;从3万年前的非洲岩画,讲到当代日本有田烧的陶瓷……

追随周娅七八年的李海虹,视周娅为“女神”,她说:“把珍珠讲清楚其实不难,通过查阅资料我们都可以弄明白,难的是要把这些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周老师讲的是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每次听完周老师的讲解,收获往往超过了展览,记住的不是年号,而是观念,心胸都会再打开一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在博物馆里引发人浪

今年的春天,国家博物馆举办“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和“卢浮宫的创想”展览时,周娅与朋友相约看展,同时她还有个任务:给朋友讲解。“我们来看看序言部分的这件展品:佘盆梅海特内棺。这件展品代表着古代的全球化。埃及没有树,每年尼罗河发大水,但是做棺材的木头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最早的古埃及,资源也要靠世上的物流才能完成。‘物流’的概念是物资向有需求的地方流动,这一点,在古代就已经完成了。”周娅的声音并不大,但幽默风趣,故事化的语言不断在安静的展馆中发酵,不知不觉中,“亲友团”的队伍在悄悄扩大。讲到古罗马文明时,周娅说:“古罗马的辉煌,不是靠杀戮,而是靠宽容的宗教政策。宽容让他们赢得了世界,享乐又让他们失去了世界。请记住,没有一个民族是从享乐中走向复兴的。”讲解中,周娅的表情总是特别丰富。不一会儿,她身边就聚成了一个大大的弧形,足有一二十人。周娅每一次在展柜间的快速移动,都会引发一波不小的人浪。

从“大英”转场旁边“卢浮宫的创想”,讲解中,周娅又一次被人群围在了中央。在讲解弗朗索瓦一世时,她说:“是他把达·芬奇请到法国,把‘蒙娜丽莎’永远留在了卢浮宫。作为开明的君主,他认为所有的艺术品都属于全体公民,因此博物馆诞生了。这就是民主,这就是启蒙,欧洲启蒙的意义是极大地提高了欧洲所有公民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启蒙运动。”

本就不大的展馆里,周娅身边的听众越聚越多。“大家都不要动,我在这里讲,待会儿分头观赏。”盲讲,是博物馆讲解中最难的,不仅要求讲解员熟悉展品,更需要讲解员对历史文化背景烂熟于心。结束时,周娅讲到,国家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的展览,“意大利的文化参赞在开幕式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是希望中国人可以博学地来到或者回到意大利。朋友们,听出滋味了吗?当我们花着大把的钞票买很贵很贵的包包,在那里疯狂抢购的时候,人家心里却看不起你,因为,‘你不懂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之前走进卢浮宫是茫然的,那么下一次我们尽管还说不上博学,但至少是有文化的。每一个人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最好的中国人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这就是我们来到博物馆的意义。”不大的展厅里掌声响起,人们追着与周娅合影、请教、加微信……

“娇惯我们的眼睛”

每周三上午,在故宫文华殿的陶瓷馆讲陶瓷,是周娅当志愿讲解员的工作日。一大早文华殿里就慕名赶来不少参观者。

“这个瓶子使用的胭脂红,金红,是西方玻璃工艺里的技法,《玻璃史话》中有提到。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的黄金,量非常少,难度是要把金加工成纳米级才会产生这种红色的效果。技术难度非常高,但是,那个时代,我们的工匠做到了。”除了风趣的小故事,周娅关于中国瓷器技艺的讲解总能深入浅出。“我们到故宫就是要看美的、经典的,要娇惯我们的眼睛,娇惯完了,坏了,你能看上的一定是买不起的了。那也要娇惯,我们要训练我们的眼睛,要有鉴别能力,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

讲到紫砂,周娅说紫砂是我国明代的一种烧制,“我去过当地,他们非要把紫砂说成春秋战国的范蠡时代,我倒要问问,这两千年的历史都跑到哪儿去啦。”对一些地方不顾事实、信口开河的“文化遗产宣传”,周娅很气愤:“文化历史怎能容忍造假?”周娅介绍,“中国的瓷器曾是欧洲王室的奢侈品。在‘大英’展上,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海上贸易就是一条‘瓷路’。如今中国在世界陶瓷高端市场的份额是零。“作为瓷国人,耻辱啊。女士们,你们不是都玩茶吗,换些好的茶具、杯子。如果没有了市场,我们的瓷业就无法发展,振兴中国瓷业靠大家了。”

展覽结束,周娅话锋一转,“当志愿者收获的首先是我自己,在故宫里我接触到中国书画与瓷器,对于瓷器我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讲解中从喜欢到热爱,特别是当你有了一点点自己的体会或心得时,内心都会觉得好美好美。”就在大家掌声还未结束时,周娅又说,“午门的阿富汗展大家都去看了吗,非常值得,这样吧,大家都别吃饭啦,跟我走,我再给你们讲讲‘浴火重光’。”

“讲解员不是复读机”

20年前,周娅从一家贸易公司退休。每天一睁眼就在想,今天干什么,“谁也不需要你的时候有一种失落感。”2002年,经过考核,周娅成为国家博物馆首批志愿讲解员,“终于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又需要我去做的事,开心极了!”然而,尽管内心始终对文化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刚走进博物馆时,周娅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周娅发奋学习,她抓住一切机会去看各种展览,去阅读大量的国学、艺术和人文历史的书籍,“有些知识不一定有机会讲给观众,但你心里一定要装着。讲解员不是复读机,也不是语音导览,我们要给参观者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周娅说,自己是个“不喜欢按稿子讲展览的人”,她非常感恩博物馆的老师对自己的宽容,可以由着她的兴趣去讲。“每一次讲解的背后都是时间和功夫。”周娅说,志愿者首先要自己学习。每周一都要去上国学课,她已经上了十几年。除了国学课和志愿讲解日,周娅更多是在家里看书、写字、做课件,约几个好友一起看展览,也会受邀去学校给孩子们讲博物馆的故事,给一些机构讲中国瓷器或者中国绘画,“都是公益讲座。”

如今周娅已经是故宫里的“明星”。讲解中,她始终把姿态放得很低,每一个专业解释都会说清楚出处,更多是以一名志愿者的视角来与大家分享博物馆的美好。

(胡中月荐自《新华每日电讯》)

责编:天翼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文摘》201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