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莫扎特,上班族还能听什么?

除了莫扎特,上班族还能听什么?


神经学家戴维·刘易斯博士做了个实验,让26个人边完成任务边听音乐。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流行乐的人输入数据的速度快了58%,错误率下降了14%;可能是节奏的功劳,听舞曲的人校对拼写的速度提升了20%。而听古典乐的优势则体现在更复杂的思维活动上,受试者解数学题的正确率提高了12%。刘易斯说,十人里有九人的工作效率能通过听音乐来提升。

但我偏巧是那十里挑一。有一阵子,我热衷于搜各种提升效率的背景乐,什么“自习专用歌单”“高效编程神曲”“专注记忆纯音乐”“设计师工作用歌”,循环播放下来发现没一个管用的!慢歌催眠,快歌分神,好听的忍不住被吸引,难听的烦得静不下心。就算研究认证过的莫扎特,在我身上也不奏效。

这可能是因为,音乐最能提升的是那种“高专注、高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效率。早在1972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者就在《实用人类工效学》上发文说,在机器噪音较大的工厂里,播放快节奏、曲调欢快的歌曲能大大提升工人的手速。然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边写边听歌相当于多线程工作,尤其是有歌词的那种。大脑一直被打断,结果就是效率下降。

听歌有一点好——调节情绪。听对了歌,焦躁能缓解,低落能消除。可就算一整天情绪稳中有升,到了晚上,正事进度条一点没动,那也不成啊。

于是我丢下各式歌单,转向工程界黑科技——主动降噪耳机。传说1978年,MIT教授阿马尔·博斯从苏黎世飞往波士顿,航路漫长,他试图听点音乐,却被飞机引擎的巨大轟鸣声扫了兴致。11年后,博斯造出了能根据环境噪音放出反向声波、让声波叠加抵消的主动降噪耳机。它过滤的主要是环境低频音,对高频人声则用处不大。因为这类耳机主要用于旅途中,让人既能享受静谧,又不会错过人声报站提示。但从“提升工作效率”的角度,最令人心烦而难以忽略的,就是周围人时高时低的谈话声。2011年,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研究者综合了242项研究发现,如果想保持专注、理解文件、计算数字,那么最糟糕的背景音就是时隐时现的人声,这种噪音会让工作效率下降最多。相比起来,非谈话的噪音或者连续的谈话声,其负面影响还相对小些。

研究还发现,带着笔记本找个咖啡馆工作虽然时髦,但基本不能提升效率。专注力和记忆力超群的人确实能哼着歌高效工作,但在安静的环境中,他们的效率只会更高。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无论是咖啡馆里的人声,还是流行过一阵的白噪声,都不如绝对安静的环境来得好。内向者受干扰的程度更是远大于外向者,原因可能是内向者本就更不适应外来刺激。

也有例外。2010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假如你的分心问题特别严重,那么白噪音可能比安静更好,因为安静时你的思维放飞得太高太远,而白噪音则提供了适度的刺激。

(司南荐自《人物周刊》)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游识猷

来源:《今日文摘》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