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朋友考第一,我会更难过
为什么“朋友得第一,我会更难过”呢?显然,这是个相当有“内容”的大众心理学话题。
“穷人心理”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拿他人与自己作比较。进行社会比较,这是出于评价自己的需要,反过来,社会比较本身也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评价。但是,除了与他人比较之外,我们还要不时进行自我强化,强化自己的价值,说服自己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如果对方很弱,那么,我们就相对强大,自我价值在比较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自我强化成功。相反,如果对方过于强大,那么我们就相对弱小,自己存在的价值被降低,得不到所需的自我强化,而这会让我们变得极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便自然而然地去寻求方法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以达到更加稳定的心理状态。
在物理学上,有一个“穩态”的概念。什么是“稳态”呢?顾名思义就是稳定的状态。一般来讲,物体的能量越低,就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是向能量最低的状态“跑”,其中能量为0是最稳定的状态,是稳态的极端状态。举个例子,水在高处时,势能相对很高或者说具有的能量很高,因此是不稳定的,于是,它总是“试图”往能量更低的,或者说势能更低的更稳定的地方流去,正所谓“水往低处流”。
与物理学的“稳态”概念类似,社会心理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可以称作“穷人心理”,即人总是想把其他人往下拉,使之成为一无所有的“穷人”,来寻求更稳定的心理状态。大家都穷,那我自己穷就没关系,大家都失败,我也失败,那就没什么。把大家都“拉低”,心理就达到了一个“稳态”,即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心理平衡”。
因此,当遇到“朋友得第一”时,那就是非常不妙了。朋友高高在上,这状态不稳定啊,我的心里“波涛汹涌”着呢。于是,为了达到更稳定的状态,“穷人心理”便开始发挥作用了,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在内心里都不希望朋友比自己混得好。“让他得第一,看在上帝的份上,还是算了吧”。
共情和倾诉的需要
另外,不想让朋友考第一,还是出于我们的共情需要。什么是共情呢?简单地说,就是希望朋友理解你,包容你,与你有一样的感受,恨小人,爱君子……可是,让人和人之间达到高程度的共情却十分困难。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千差万别的环境中。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我们很难与他人在一些事情上达成共识,更体会不到他人在事情发生时所产生的感受。
除此之外,人和人地位之间差距也左右着彼此的“共情”。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们理解对方的感受。往往在考试中,“地位”是通过排名来体现的,所以排名差距过大对双方共情没有好处。而且,这也不利于我们互相倾诉,交流感情,因为两人之间可能无法互相理解各自的感受。如果我是全班第一,正快乐着呢,你如何让我明白你倒数第一的痛苦?
成绩越接近,越能共情
其实,要达到最和谐的共情,然后倾诉为彼此分忧,这是很难的。但一些方法可能会对寻求更和谐的共情有所帮助。先来回答下面几个小问题:
第一,如果遇到山洪,你是先叫朋友跑,还是首先想到自己快跑?
第二,朋友和别人吵架,你不知道原因,但你会帮谁?
第三,一个可爱的小朋友被恶狗追,你是帮狗还是帮小孩?
第四,狗死了,花落了,哪个会让你更难过?
第五,小区花草被践踏,路边石头被砸烂,哪个更能触动你的心灵?
对于以上五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分别是自己、朋友、小孩、狗和花草。这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万物的排序,先是自己,再是自己的同类(他人),然后是动物和植物。而决定世间万物在我们心目中顺序的,就是相似度。外界的事物,其种类和情况与我们自身情况越相似,越能引发共情。
把相似度的概念引入到考试中来,周围都是同类,异类因素已不用考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考试成绩最接近的两个人最容易产生共情。换句话说,倒数第二的最能理解倒数第一同学的痛苦,而正数第二的最能理解正数第一的快乐。
因此,为了让朋友更能理解自己的情感,我们都或多或少期望他们的情况与我们相似,别太低,更不要太高。两个同样失败的人,可以互相抱怨、可以互相安慰,也有可能互相安慰。
而如果一个成功的人安慰一个失败的人,总会让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良感觉。而且,有时候,当我们成功后,即使出于共情的需要,我们也不希望他人成功,这是出于减少竞争对手、保持自身优势的需要。
许多原因都会让我们不希望“朋友考第一”,但这种感觉实际上不怎么样。因为它不仅让我们嫉妒他人,还会使我们止步不前。所以,希望往高处走的你,一定要学会控制这种心理。提升自己而非嫉妒,这才是一个强者明智的选择!
(刘名远荐自《百科生活》)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尹清婉
来源:《今日文摘》201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