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6月21日23时54分
我们将迎来“夏至”节气。
夏至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有故事的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者22日到来。在古代,夏至是一年中最早被赋予意义的日子。
立竿见影观测太阳变化时,冬至和夏至应该是最早被注意到的两个点。夏至是在农历五月中,太阳走到北回归线,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阳光投下的日影最短的日子。因此,夏至被古人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
大自然在夏至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阴阳转换,盛阳之内,一阴已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古代在夏至会吃用龟做的汤羹,原因就是龟骨在外以阳包阴,和夏至的阴阳转换一致。
夏至分三候
古代中国人在夏至这个节气,观察到三种特殊的现象:
一是麋鹿在这个时候会旧角脱落,长出新角;
二是树上开始有蝉儿响亮的鸣叫声;
三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半夏,会在这个季节出现在水边和田埂上。
从时令上看,夏至时夏天正好过去一半,“半夏”被如此命名,也许就是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和夏至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一致吧!”
夏至没有三伏热?
我们平常经常能听到夏至不如三伏热,既然太阳在夏至这一天就到达了一年中最北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夏天最热的时候却是三伏天?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虽然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不考虑云层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表在这天吸收的热量最多。但由于整个夏季中,地表在白天吸收的热量都大于在夜晚释放的热量,所以总的热量每天都在聚集。我们平常感受的气温其实就是地表大气的温度,而这一温度在三伏天的时候才达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这一天更热。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云层的原因,七、八月份中国北方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这时的天气多为晴朗少云,更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因此这种情况下七八月份更热。
夏至有何习俗?
《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夏至就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周代每年夏至之日,会在国都北郊水泽中的方丘之上举行祭地的祭典。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并且为大海环绕。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典礼后,会将牺牲等祭品挖坑埋入土中。古代夏至时,官员们会放假三天,农民们祭天祈雨。今天,河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夏至祭地的仪式。农民们把酒洒在田地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祈祷今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典籍记载,吃粽子和系五彩丝最早都是夏至的习俗。但后来由于端午越来越被重视,夏至的习俗就慢慢腾挪到端午节了。北方的谚语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北京、山东等北方地区流行夏至吃面条。不过,这样的食俗是后来才流行的,古代并不是这样。比如在汉代,夏至是消灭不孝之鸟——猫头鹰的重要日子,因为古人认为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母亲。皇帝会赐给群臣用猫头鹰肉煮成的汤,叫“枭羮”。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但可怜的猫头鹰们就因为这个说法,一年年成了汉代皇帝碗中的肉汤。
北方地区会在夏至这天吃面,并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尤其是山东地区,在这天一定要吃上一碗凉面。夏至吃面这一习俗应当源于农事的夏至收麦,古人食物讲求尝新,故此时吃面也有尝新之意。
炎炎夏日,记得防暑!
小伙伴们也别忘了
来一碗“夏至面”哟!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