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以《谁说将官刀一定比尉官刀质量好?军博展陈日本军刀观赏指南与铭牌纠偏》《军博能看甲骑具装了!想知道中国历代军事陈列有何亮点和槽点吗?》和《靓刀与乌龙齐飞!冈村宁次投降上缴军刀被军博展错了十多年?》等多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了重新开放的军博里面的精美展品和,以及希望军博越办越好为出发点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今天,冷兵器研究所将着重介绍军博里一件必看的精品复原——战国驷马战车。
始建于1988年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原本有一乘战国驷马战车复原像,当时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这也是笔者每次去军博必看的项目。如今重新开放的中国历代军事陈列中依然有它醒目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下吧。
时隔多年,这乘战车依然带给人强有力的震撼。但别忘了这是20多年前的复原,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现在大为不同。笔者认为这个是个伟大的复原,只不过提点个人的小小建议而已。问题主要集中在骖马系驾的方式上。而且,笔者认为这未必是当时设计者的思路,可能是安装者问题,请看:
上图我们能清晰看到系驾在两侧的骖马的牵引绳比较随意的绑在车舆上端,(请注意这不是骖马的缰绳,而是骖马与车辆连接的唯一绳索)如果实物真是这样的话,骖马使力越大,战车的前端越会向前倾斜,固定在车舆下方的车辕会随之下压,向下的压力会传送到驾辕的服马上,导致服马要承受的力不单来自车辕、车衡、车轭,而且还会受到骖马无端带来的压力,这是违反常理的。正确的系驾法是把骖马牵引绳索绑缚在车舆下端与车辕平行的位置,这样骖、服马一起使力,车辆会比较轻松的前行。就象下图这样。
这个虽说是小问题,但显然是安装者随意的结果,从而给这具相当好的战国战车复原像带来了槽点。这具战车复原真的做得挺好的,我们仔细看下其他系驾细节:中间的两服马精神饱满,左右的两骖马也很尽力。
请注意细节,两条连索把驾辕的两服马和拉边套两骖马连接在一起,以防止骖马外逸,这样驷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战车飞驰多好的事呀。
这里笔者又得提个小建议了,想使驷马驾车均衡用力,不但要防止骖马外逸,还要防止骖马内靠服马。如何实现呢?秦陵铜车马给了我们答案:安装胁驱。
那么什么是胁驱呢?
《诗·秦风·小戎》:“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毛传》:“胁驱,慎驾具,所以止入也。” 孔颖达疏:“胁驱者以一条皮上系于衡,后系于轸,当服马之胁,爱慎乘驾之具也。骖马欲入,则此皮约之,所以止入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胁驱,长一丈,皮为之,前系于衡,当骖马内,所以止入。”很显然,孔颖达也好,沈括也好,他们都没机会见过先秦战车,按他们的理解,系于衡上软质的皮条的约束是不能止入(骖马靠近服马),而只能止出(骖马远离服马)。秦陵铜车马的出土修复告诉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这个小东西胁驱,简单不简单,惊喜不惊喜,反正驾车的骖马是够倒霉的:靠服马近了吧胁驱会扎到身体,想往斜向跑远吧,连接的绳索又把它拉回来,没办法,只能和服马团结一心,共同把车拉好了。军博复原的战国车马如果装上了胁驱,岂不更加完美?
胁驱图片来自考古发掘报告《秦陵铜车马》:“铜车马的胁驱是一个展翅的长尾巴小铜鸟,长13厘米,通过条带挂于服马的外侧胁下。铜鸟的尾尖上有四个小棘刺,如果骖马想内靠,它就会刺痛马的内侧,迫使骖马与服马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不会小于14厘米(即胁驱的尾长)的范围内。悬挂胁驱的革型条带,即有固定胁驱的作用,有可把衡、轭和马连成一体,防止因衡轭的上扬而造成轭间的横带-颈带束缚马颈。最后让我们欣赏下军博的复原,心驰神往回到驷马战车奔腾如飞的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