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的兴盛与儒家文化成为显学有什么必然联系?

从整个中国玉器发展史来看,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究其原因主要与张骞通西域和汉代儒学的兴盛有着莫大的关联。

战国玉鸟

首先,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国以来冶铁技术出现并快速发展,使得铁器发展演进为更加坚硬的钢,这一技术进步对制玉工具而言是一个非常大改进,使得切割玉石原料相比于以前效率有了很大的进步;再者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汉代制玉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玉料输送的话,也很难去实现玉器的大量制作,而玉料问题的解决就与张骞通西域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在此我们需要明确古人所说的“西土出美玉”中的“西土”就是”西域“即今天的甘肃省阳关以西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玉料包括现在所说的马衔山料、青海料、和田地区的极品和田玉等其他地方玉料)。在历史上早在张骞“西域凿通”之前,就有一位地位比张骞高好多倍的人物前往西土寻找美玉,这位就是周穆王,关于周穆王西行寻玉的故事最后被演化为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爱情故事。但是不管怎么说,周穆王的西行寻玉和张骞的凿通西域都使得充足的优质透闪石玉材,得以通过商业贸易和政府专门的采玉机构输送的方式大量流入汉地,为治玉业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的物质保证。

汉代玉蝉

其次,我们要明确汉代玉器之所以成为玉器的黄金时代的原因就是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联系上有这样一个论述,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文化这个因素则会的这两者都产生影响。文化这个无形而有力的推手在任何时代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而经济则主要表现为商品。从先秦到现代玉器一直属于高档的商品,当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时期玉器是专属于封建统治者的,但这丝毫不影响玉器的商品性质。言归正传,汉代玉器的大爆发是综合先秦玉器的成果和儒家学说(玉比君子的文化学说)的指导下,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策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以礼器、佩饰为主体的儒家玉器体系。

汉代玉猪握

最后,在这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之汉代强盛的国力将汉代玉器推到了一个自原始社会至今的玉器历史上黄金时期的高度。

在讲完汉代玉器为何成为玉器史上黄金时期的原因之后,我们接下来就主要来讲解一下,汉代制玉最具代表性的技法——“汉八刀”!

汉八刀 玉蝉

“汉八刀”技法,响彻古玉收藏界,有多少收藏者以有“汉八刀”技法制成的玉蝉为收藏的荣耀。首先,古语爱好者肯定知道“汉八刀”技法是汉代最典型的雕琢技法之一。而这所谓的“汉八刀”技法,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汉八刀”这一名字是用来形容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切记是宛若八刀而就,而实际制玉过程中肯定不止用了八刀,据后来实践者证明如果运用现代电动工具制作一件“汉八刀”玉蝉也至少需要150多刀,所以这里的八刀是泛指,收藏者莫要死磕八这个数字。

汉代玉龙

第二,这个解释“汉八刀”技法笔者认为更加科学,这一观点认为:用“汉八刀”技法制作的玉蝉也好,玉猪握也罢,从刀法来看,“汉八刀”技法讲求工痕左右对称,所制成的玉蝉、玉猪握之类的成品,其工痕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撇捺效果,故而称之为“汉八刀”!

汉八刀 青白玉猪

究“汉八刀”技法的实质,我们通过放大镜观察发现“汉八刀”技法实质为一种推磨工艺。其制作大致工序为:先设计所雕刻物品的图纸,然后再按照预先的图纸设计,在玉器表面以浅细阴线起稿,再沿草稿以推磨工具直刃带动解玉砂在反复加水推磨的过程中进行精细研磨,很多规格比较高的“汉八刀”玉蝉、玉猪握还会在制作完成之后,用砂岩类磨具进行抛磨处理。

汉八刀 玉蝉

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汉八刀”技法制成的玉器的线槽痕迹多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也就是说“汉八刀”技法制成的玉器其刀工比较凌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汉八刀”技法制成的玉蝉身上看到。也正是因为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之间起伏较大的缘故,使得汉八刀玉蝉的表面出现了较为丰富的光线反射情况,这一做法使得原本较透明的玉器在刀工处各自呈现的光亮度各异,进一步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大大的增强了玉蝉的美感。其次“汉八刀”技法因在制作时,采用推磨制作手法致使刀工重入而轻出,因此造成了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虽然这样的制作技法可能比较粗略,但正是这一粗略的制作技法使得汉八刀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的张弛有度,体现出了汉代文化中文武强盛的一面。

汉八刀 玉蝉

在讲解完“汉八刀”技法之后,我们就着重来讲一下“汉八刀”技法制作的玉蝉。首先,蝉这一题材,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玉制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6000至4000年之间的红山文化遗存、良渚文化遗存和石家河文化遗存,但总体而言前两种文化遗存可能是处于玉蝉题材出现初期的原因,出土的玉蝉数量比较少,到石家河文化遗存的晚期,制作精美的玉蝉开始激增,属于史前玉蝉制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在玉蝉经历了石家河文化的大发展之后,在商周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演进,但不太明显,直至两汉时期玉蝉进入了发展的鼎峰阶段,在这一时期制作的玉蝉数量之多、造型之丰富、雕琢之精美、用料之考究为历代玉蝉制作之冠。

石家河文化出土玉人

就汉代玉蝉而言,汉代工匠会根据玉蝉不同的功用制作不同的形状,它们通常被分为三类:其一,唅蝉,即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多无穿孔;将玉唅取形于蝉,与蝉蜕壳变化之习性有关,幼虫脱壳羽化成蝉,很像是人的复活再生,唅蝉被赋予了时人祈求羽化升仙的观念。其二,冠蝉,亦称貂蝉,是嵌在帽子中间用来正冠的玉饰,在腹部有象鼻穿;其三,佩蝉,即佩戴在腰间或胸前的饰品,一般在蝉头顶有象鼻穿。以玉蝉作装饰品,则因其居高饮露特征,给人高尚纯洁之感,被视作君子的象征。从考古发现看,汉墓所见玉蝉多位于墓主人口中或嘴附近,无穿孔,通常一墓仅出一件,这些玉蝉显系唅敛之用。然功用可以明确的冠蝉、佩蝉则较为少见。鉴于玉蝉数量和特点的考量,接下来我们主要来讲一下那些制作精美古朴大气的“八刀蝉”!

汉八刀 玉蝉

“八刀蝉”,即“汉八刀”工艺雕琢的玉蝉。就其形象而言,整体为扁平舌形,中部微隆。首端略弧,两侧角各有一外斜的不规则椭圆形目,明显凸出轮廓外;颈部有两道弧线。蝉翼轮廓以粗阴线雕出,两翅端与尾尖呈三叉歧出,尖峰扎手。蝉的腹部较平整,上部碾琢两道斜“十字”交叉线,最下段有数道平行横线表示腹皮纹。“八刀蝉”流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

汉八刀 玉蝉

这类玉蝉表面的阴线主要由“汉八刀”技法琢出,其如同写意,虽寥寥数笔,但形神兼具,简洁利落。线条刚劲有力,笔笔见锋;多为直线,偶有弧线亦为直线交锋汇聚。线条痕迹为较粗深的弧形坡面,因下砣时重入轻出,故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此外初砣之后常加以精细打磨,所以线槽内砣痕尽化,光洁锃亮;细观之,则略有平行划痕的细磨砂状态。由于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也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质感。

汉八刀 玉蝉

总之,就玉器而言,战国玉器于汉代玉器有着很大的关联,汉八刀与战国的蒲纹璧的制作有着很大的关联,收藏文化方面来讲将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统称为“战汉”。但不管怎么讲,汉八刀所制作的玉器绝对是我国玉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很是值得我们去深度的研究!

汉八刀 玉猪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