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个常年热门的旅游城市,不需要炒作,它已经是旅游行业的大 IP 了。
不过随着这两年国内综艺节目的密集出现,青岛籍的明星又把这座城市的存在感刷得更亮了。
下海捞鲍鱼的黄渤、跟妈妈在一起很温情的黄晓明、“我就是帅”的黄子韬……你会发现青岛人很有魅力,这魅力中还带点儿小傲娇。
比如你问一个济南人是哪里的,他会回答山东的。你问一个青岛人哪里的,他一定会说自己是青岛的。
如果生活在青岛时间稍微长一点,你能感受到本地人毫无保留的骄傲。这个海滨城市年生产总值常年排名山东省第一,去年它为山东贡献了 15% 的 GDP。
这种骄傲的感觉甚至是随意的,生活在这个城市时间久了人就容易沾染上这个城市的味道。
晓晗虽然不是青岛人,但“吃蛤蜊,喝啤酒”这句青岛话从他口中说出来从来不违和。今年已经是他来青岛的第 7 年了。大学毕业三年,他现在在崂山区九水东路的一个小区租了套两居。这些天大学同学出差回青岛,周末来家里喝酒叙旧。每每这时候,他大周末也会早早起来,踩双人字拖去菜市场买回蛤蜊,并捎带手在楼下的小店带两袋扎啤回家。
扎啤是外地朋友来做客,他一定会用来招待的“饮料”。
老练的青岛人,啤酒要喝 1 厂的
“同志们,你们可能不知道,站在美国超市整排卖啤酒的架子前面,看到唯一一个贴着中国商标的瓶装啤酒什么感觉——不夸张的说,青岛啤酒在很多国家就是中国啤酒的象征。”知乎上一个答主在一条青岛人啤酒文化的问题下这么回答。
青岛人那种骄傲在很多方面你都能感受到。啤酒最直观。的确,青岛啤酒做得不错,截止到 2014 年青岛啤酒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4.7%,全球排名第 6。
因为这个标签,青岛还有了专门的啤酒节。
但那更像是个为满足外地人对青岛想象而设立的节日。对于生活在青岛的人来说,啤酒早已融入了生活,它不需要节日。
青岛人喝啤酒很随意,装扎啤的大啤酒桶随处可见。社区边、菜市场、小卖部……啤酒桶上挂着塑料袋的一般都能让客人用袋子装着啤酒带走。比起超市里卖的罐装酒,这些扎啤都论斤卖,每斤8 到 10 块。
青岛人装酒的塑料袋也是特质的,上面往往会印有崂特或青啤的 logo
嘴尖的青岛人买酒的时候讲究这酒是从哪个厂出来的。讲究的青岛人会告诉你 1 厂的酒最好,其次是 5 厂和 2 厂。尽管产地都是青岛,但是由于酿造工艺的不同,不同酒厂的酒口感上也略有区别。
但在青岛待了四年,我每次喝扎啤从来没能分辨出来过。有人说这只是一种玄学。
玄学也好,较真也罢。这至少说明一件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培养,青岛人生长出了自己的啤酒美学。
倒回去 114 年,啤酒还只是个舶来品。
1903 年,德国商人投资 40 万马克在青岛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生产德国风味的啤酒。二战结束后,啤酒厂被青岛政府接管才有了青岛啤酒公司。
经过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啤酒成了青岛人的特色饮料。那地位等同于青岛的崂山矿泉水、崂山可乐。
德国人来了,才有了作为城市的青岛
2012 年北京的特大暴雨也把青岛送上了热搜。
之后两年每到暴雨时节,朋友圈就流传着“青岛不怕水淹,是因为德国人一百多年前给青岛设计的排水系统”的帖子。尽管后来两年这个迷思被渐渐破除了,但青岛人总体上对自己的城市规划是骄傲的。而这与德占期间的德国人的建设不无关系。
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一年四季这里都有穿婚纱的新婚夫妇
1897 年德国占领了青岛,短暂的 17 年时间,青岛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演被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城市。
如今游客们念念不忘的栈桥、浙江路天主教堂、总督府等青岛城市景观都集中在这块“欧人区”上。今天从青岛南站走出来,沿着海岸线往北走,那一路的红瓦白墙、梧桐大海都源于德国人最初对这座城市的规划。
2013 年因为狂风暴雨而中断的栈桥,目前已经重新开通接纳游客
八大关嘉峪关路,这条被封为异国风情的风景区,其实是在德国人走了之后,由中国的设计师完成最终的设计的。
离海水浴场最近的鲁迅公园,每到夏季,这里人满为患。
除了游客心中的异国景观,吸引游客的景点大概还有海水浴场。每到夏天,市南区最靠近火车南站的第一海水浴场都人多到像下饺子。
这个外地人眼中的青岛海水浴场源于德国人。
1989 年初来乍到的德国人发现第一海水浴场那一带暗礁少,也没有狂澜漩涡,是个洗海澡的好地方。于是德国人就改造成为了海水浴场,并配备了饭店、更衣室和音乐厅等设备。它代表着一种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德占时期,来这里“下饺子”的是英美等这些外国人。
现在去那里“下饺子”的大多是国内的游客。
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每到周末本地的青岛市民最爱去的不是市南的海水浴场,而是石老人。
青岛人自己有一套与大海相处的方式。
夏天当地人都讲究“洗海澡”。下海似乎像是他们天生的技能,就像《极限挑战》里当黄渤和黄磊被同时丢到了荒岛上,在没有给养的情况下,黄渤能熟练地下海捞鲍鱼回来填饱肚子。
热搜里都说黄渤这个“捞鲍鱼的男人值得嫁”,不过我对水性娴熟的黄渤倒不惊讶。像黄渤那一代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多少会点儿下海的技能。从大一开始,我就听过青岛本地的老师绘声绘色的向我们描述,自己如何在家里来了客人,自己没买菜的情况下,立马出门下海给客人捞海藻吃的故事。
“你看,我这里捞到了海鲜”
如果有机会去青岛,去海边看洗海澡的人,你很快就能分辨出谁是游客,谁是本地人。因为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如何在海浪来的时候迎着浪往前游。而这项技能是他们多年来在海里学会的经验。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内的樱花大道 ,除了山、海,这里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樱花。它们最早是德国人和日本人带来的。
被侵占的青岛,客观上被开发了出来
德国人给青岛建了个现代化的雏形。青岛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文化。
第一次去青岛的人大概都会得出一个共识,这座城市是干净的。“卫生”城市本身就是个现代的概念,这跟德国人也不无关系,即使他们的初衷带有点种族隔离的味道。
在欧洲人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仍旧是极其乡土的,这直接反映在人们的卫生习惯上。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公共卫生习惯,污水乱倒,随地大小便,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来说,这是致命的。
德国人规划的“华人区”开始采用里院的设计,为了卫生期间,街道完全按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走向。这样能确保太阳每天都能照到每条街道和房子正面。而有传染病源风险的街道由于经常照到太阳,而容易保持干燥。
德国人来青岛后,为了防止外国人被传染的风险,不仅把城市划分成了“欧人区”和“华人区”,还在华人区开展了专门的卫生运动。禁止中国人污染饮用水,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和华人区密集的大鲍岛挖“粪坑”,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人们使用“马桶”来清理粪便。即使是在德国人不那么在意的台东、台西华人聚居区,德国来的这些管理者也会雇人清运粪便。
2016 年的《旋风孝子》里,黄晓明带着妈妈回自己原来青岛的家住了几天,那个院子就是传统的青岛里院。今天这样的院子被民宿改造成特色来吸引游客,但是在那之前,它承载了多少代老青岛人的记忆。
这鲜明的对比也形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风格。大多数游客眼里,青岛只有市南的那片海滩和八大关的异国小院,却不会留意更长一段时间里,青岛普通人家的生活常态是像黄晓明旧房子那样的里院生活。
山城青岛,殖民地反面的中国城市
山城,是青岛另一个被忽视的标签,它却代表着这个被称为文化荒漠的城市与历史的联结。
崂山,就是其中一个集中展现。这座山上不仅融入了传统中国人的山水、天地观,还完美地被整合进了今天青岛人的生活里。
生活在青岛你可以 N 年不去爬崂山,但是不可能一口不喝崂山矿泉水。因为在青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矿泉水是崂矿,而不是农夫山泉。
青岛崂山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公元 744 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去河南王屋山寻道士,途经崂山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它不同于现代的审美体验,而带有浓浓的传统色彩。“天人合一”恐怕是李白登上崂山后最强烈的感受了。
这座有着道教传统的山脉与中国很多内陆山脉都不同。它濒临海岸线,崂顶最高峰海拔 1131 米,登上崂顶,天变矮了,远处的大海清晰可见。天气好的情况下,天水一色,那是种说不出的开阔。自古就有人把这里称作“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山上道观密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支撑。
山上留下的这些道教建筑群在 2013 年被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崂山的自然景物,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染上了历史和信仰的浓郁色彩。从太清宫,过逢仙桥、神水泉,到三皇殿或三清殿,看到的那些古树参天,无疑是最好的注解。2000多年的汉柏,1300多年的唐榆,1000多年的宋银杏,还有700多年的黄杨,500多年的绛雪山茶……特别是那株汉柏,另有一株凌霄缠绕着它飞上蓝天,让古树有了生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感受到了一种神的力量。”作家肖复兴在《崂山的前世今生》中这么说。
除了道教,这座山也流传着本土的民间信仰。自古崂山人视狐为瑞兽,在崂山东南边的华严寺就专拜狐为仙,庙里供奉着一个白胡子老人,被尊称为“胡三太爷”。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是它的生日,人们每到这个时候会举办庙会,焚香敬拜。
这是不同于青岛西南角的现代都市风景。尽管今天人们去爬崂山,仍然是都市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但登上山顶,你仍旧会有“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
尤其是如果你每个季节都有机会去爬一次崂山,那种四季轮回,海天一线的风景总会在某一刻就触动到你。。
青岛并不完全是一片文化荒漠,近代以来的殖民地建设把青岛从孕育它的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培养出了现代的城市文化。但如果站在城南转身往后看,这里仍还留存着本土文化的影子。
为什么青岛人是骄傲的呢?
因为它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培养出了现代的文明,也因为这里从未与传统剥离。
撰文:朱若淼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