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在位共计五十四年,但是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自卫反击战开始,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轮台罪己诏”为止,汉武帝耗费了长达四十四年时间来做一件事——与匈奴决战。那么,汉朝立国之后施行了近七十年的与匈奴和亲政策,汉武帝为何偏偏要放弃和亲,而采取战争手段呢?
第一、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汉朝对匈奴施行半个多世纪的和亲政策,完全是出于被逼无奈,忍辱求和: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勾结匈奴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的“密计”之下才得以脱身。这对刘邦来说当然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最终接受了刘敬(即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汉朝首次对匈奴和亲,就是在“白登之围”后。
吕太后当政之气,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充斥着羞辱性的“求爱信”,樊哙第一个坐不住了,他提出“臣原(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当然也是吕太后的意思。但是季布的一番话让吕后清醒了,他说:“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季布的话包含了三个重要信息:1、高祖率领四十万大军出征尚且被围平城,樊哙率领十万将士就能取胜吗?2、秦朝之所以灭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命蒙恬等人率重兵驱逐匈奴,最终导致了国内空虚,起义军才得以灭秦。3、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末大起义、楚汉战争等大仗持续了数百年,国内满目疮痍,现在应该与民休息,而不应再开战端。
吕太后最终放弃了出征匈奴的计划。
也就是说,汉高祖、吕太后都是在极度屈辱的情况下选择了与匈奴和亲。
但是,忍辱是有限度的,这个耻辱汉朝已经忍受了近七十年!而汉武帝生逢其时,所以,他第一个站出来打破屈辱求和的局面。
第二、汉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争衡的资本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汉高祖及后来的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都在明知和亲没多大效果的情况下(比如: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依然执行和亲政策,就是因为他们执政时期的汉朝都没有与匈奴决战的资本,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因素,比如汉朝人口(尤其是可以征战的青壮年)上并未占据太大的优势,比如汉朝十分缺马(汉高祖时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但是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就出现了“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的局面。
有了战马就可以发展骑兵,有了骑兵便可以从防御转变为进攻,并且可以长途奔袭,直捣黄龙。
第三、匈奴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战争只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手段,在汉朝对待其他国家,比如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楼兰等国的方式上我们便可以看出,汉武帝并没有与这些国家发动连年的大战,因为这些政权对汉朝的威胁并没有像匈奴那么大,其次是这些汉朝通过速决战让这些大部分敌对政权很快归顺或者保证不再与汉朝为敌,但是匈奴则屡次犯边,汉朝除了使用战争手段消灭其有生力量或打到他们归顺之外,其他手段都行不通。而这场战争,注定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所以,汉武帝之所以耗费几乎毕生精力并且倾全国之力来与匈奴决战,主要还是因为和亲政策不是汉朝想要的,哪怕是平等的双边政策。匈奴嚣张的气焰以及常年的入寇,就决定了只能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