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中曼施坦因赢在战术,朱可夫赢在战略?

1943年初,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军乘胜反攻,收复了大片土地。然而,曼施坦因将计就计,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诱敌深入,拉开了苏方战线空档,发动突然袭击,重创了反攻中的苏军。

不仅把一个月前丢失的哈尔科夫夺回,还迫使苏方退守至库尔斯克地区,形成对峙。更让他兴奋的是,双方在攻击与防守中,在该地区形成了一个正面长400公里,底部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这可是歼灭其主力的大好机会。

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让一直溃败中的德军恢复了信心,更何况眼下出现了一个十分有力的战机,作为战术家的曼施坦因自然不会放过。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总部其他将领的支持,如果成功,将扭转被动态势,部队的机动性也将大大增加。

出人意料的是,一向主张进攻的希特勒却犹豫了。他担心此战会损失更多的装甲部队,而在西线,英美联军已经登陆西西里岛,德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两线作战的态势,而对付他们的,只能是装甲部队了。

但是,不击退苏军,一旦分兵西线,他们就会乘机攻击,那么东线的损失也将不可估量。看来,只有击退或者打服对手,才能“安心”的对付英美联军。最终他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计划,并取名“堡垒”行动。然而,该行动却推迟了2个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自从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德军损失了150万人,占总兵力的1/4,部队急需补充。于是,从国内和其他战线抽调了50个精锐师开往南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

其次,经过漫长的冬季作战,武器的损耗也很严重,尤其是坦克和自行火炮,在前线没有修理厂的情况下,只得拉回国内返修。同时,对付T-34坦克的虎式、豹式坦克也在抓紧生产。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装甲集团,德军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到最大,依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为了一鼓作气解决当前的苏军,希特勒决定投入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装备和最优秀的指挥员。然而,决心越大,准备工作就要越充分。

朱可夫也看到了突出部的问题。

这个无意中出现的突出部,同样引起了朱可夫和其他将领的关注。有人认为,应当采取积极地攻势,打乱德方的攻击步骤,先发制人,夺回战略主动权。而朱可夫依据自己的判断,觉得组建强大的防御纵深,先消耗德军实力,然后再发起进攻。

这一次,斯大林不再干涉他的决心了。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哪里的战局紧张,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再到斯大林格勒,他高超的战术意识和战术决策挽救了一座座城市,斯大林不再质疑,并放手让他干。

一是精心设计防御。在前沿阵地,依次在其纵深内构筑了十几道防线,纵深超过160公里。在整个防御体系中,密密麻麻的战壕、反坦克支撑点以及雷区,交替构筑,并在可能的进攻方向上,摆下重兵和大量的火炮。

朱可夫在该地区投入两个方面军的兵力约有130万人,集中了1.9万门火炮,以及3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时,为保险起见,在突出部的后方摆放了约60万人的草原方面军,作为战略预备队。从各方面与德军相比,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二是争夺制空权。自战争爆发起,在苏联上空,一直是德国空军的天下。现在好了,恢复的工业生产和盟军的援助,大量的飞机投入战场。憋了很久的苏联空军,不断地出击,炸机场、炸油库,在空中不断厮杀中夺回了制空权。

更加可取的是,朱可夫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一边布置防御,加强戒备;一边多渠道了解对手在干什么。于是,当大量的情报显示德方即将攻击之际,领先对手40分钟,向对手阵地猛烈炮击,实施炮火反准备。

不仅打乱了对手的进攻节奏,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打破他们惯用的突然袭击的战术。也就是说,库尔斯克战役一开始,德军就先输了一招。这一招果然奏效,对方的攻击计划被迫推迟3个小时。

曼施坦因赢在战术,朱可夫赢在战略。

虽然开局不利,但德军的精锐之师毕竟彪悍。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分别从两个方向冲着突出部的底部猛扎。进攻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预期,双方就好像在比 “肌肉”似的,都拿出了“看家”武器。

于是,一场二战史规模最大的坦克大决战,在库尔斯克广阔的大平原上展开。每一个村庄、要地都会出现成百上千辆的坦克在冲杀,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虽然数量不多,但威力巨大,曾创下一辆虎式坦克击毁50辆T-34坦克的辉煌战绩。

然而,苏军十分顽强,坦克被毁,就拿起冲锋枪、燃烧瓶,甚至肉搏。双方都杀红了眼,每一场战斗都成了意志的较量,最终成为后勤补给的比拼,T-34因为结构简单,出厂量是对方的5倍,不久,这种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尽管德军攻势猛烈,苏方损失惨重,但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苏军兵力是越打越多,战斗意志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战争场面在过去是没有过的,他们只能疲于应付,战斗力被逐渐消耗。最终,两个方向的攻击停了下来。

库尔斯克会战,让我们领略了大纵深突击和大纵深防御战术的比拼。从战果上看,苏方损失6000辆坦克,是对手的4倍;兵力损失80多万,是德方的近3倍。可以说曼施坦因的战术效果相当成功,给苏方造成了惨重损失。

但是,他们全歼对方主力的战略目的没有达成,并且完全丧失了侵占苏联全境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兵消耗不少,军事潜能被挖空。而苏方的新兵得到锤炼,大纵深突击战术得到了实战演练。从此,德方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越来越被动。

1943年,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显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以至于二战后期、及战后成为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到底是德国“成就”苏联,还是苏联依托二战成为了大国?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