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宝藏!我们能安全地把它们都取出来么?

沉没的宝藏

海床里饱含着无数珍稀的矿藏,可是,我们能安全地把它们都取出来么?

深海采矿更加清洁吗?

1977年,当载人潜水器“阿尔文号”潜入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000米深的海底时,它第一次与海底的“黑烟囱”相遇了。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在漆黑的深海里,还有那么多的生物生活在其中。“黑烟囱”,即深海热泉,从此举世闻名。不过,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可不是什么生物,我们要说的是去那里淘金!

这些热泉喷涌出的热液,包含着各种各样已被溶解的稀有金属。当热液遇到冰冷的海水后,这些金属又会随即被沉淀析出,黄金、白银、铜或是其他各种金属都会像雨点般洋洋落下,堆积起来。对此,有的人坐不住了,直呼海底采矿不仅有利可图,还是取代陆地采矿业的一个可持续性的好办法。但是,有些人对此依然很谨慎。毕竟,谁能保证我们在开发深海的同时,就完全不会去破坏它呢?

不久,这样的争执就从桌面上转到了现实中。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公司自2009年开始,便取得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的许可,在其近海进行水下采矿作业,目标就是沉睡在海底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些矿床遍布全球,大部分处于活跃的构造板块的边缘区域。鹦鹉螺矿业瞄准的这块名为索瓦拉(Solwara)的硫化物矿床,躺在海平面下1600米深处。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索瓦拉矿藏中含有7%的铜,这比起一般陆地上的铜矿,其含量整整高出了十倍。这里也有黄金,基本上每吨矿石能提炼出6克黄金。比起那些在陆地上苦苦挖掘的“旱鸭子”来说,这里的收益是其6倍之多!难怪这位公司负责人感叹道:“如此等级的矿石,自工业革命之后,已经300到400年没有出现过了!”

开采的方法并不难,先用两台庞大的水下拖拉机将热泉旁富含矿物质的岩石粉碎,第三台拖拉机则将这些碎石收集起来,通过水泵输送到水面,最终运到船上。接着,整船整船的矿石会被运出去进行进一步加工提炼。由于硫化物矿床本身就位于海床上,因此不需要钻探和挖掘隧洞,矿床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整个开采过程相比陆地采矿更加清洁。

△深海热泉喷射出的黑色烟雾中,包含着多种可以被采集的珍贵金属。

对此也有专家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要在陆地上开采黄金,有时候需要把一整座山都抹平,这对陆地生态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但是,深海采矿依旧可能产生污染物排放,并给环境带来破坏。

深海采矿有待探索

到底会对环境产生多坏的影响,这一问题至今没有结论。2014年,鹦鹉螺矿业因为与当地政府的分歧,开采计劃被搁置了下来。之后,关于深海采矿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估讨论接连不断。其实,早在2012年时,在一个反矿业开采组织发起的调查项目中,负责执行调查机构出具的报告里,就已经对海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有过论述。报告称,由于这样的采矿作业并未考虑到表层流对陆地海岸的影响,因此不能排除因开采而被激荡起来的沉积物有可能污染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沿海地区。

对于这样的报告,鹦鹉螺矿业公司专门委派人员将自己计划开采的深海矿与几个陆地铜矿依次作了比较研究。2015年时,研究结果终于出炉。研究表明,开采索瓦拉一号矿对于环境的影响,比起其他陆地矿藏确实要小些。同时,另一项由太平洋地区发展组织主导的研究也声称,深海采矿有助于提高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库克群岛的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库克群岛附近的海域也是公司下一个开采目标之一。

鹦鹉螺矿业希望开采作业能够在2018年启动,现在,他们正在阿曼附近的浅海测试自己的拖拉机。不过,对于相关的研究报告,还是有人依旧持保留态度。有专家认为,鹦鹉螺矿业公司的报告是十分出色的,其中不仅考虑到了海床本身,还考虑了不同水层的情况。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同行审查,所以仅凭这一次研究就认定深海采矿比陆地采矿来得好,这终究是不合适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海底的石块被传送到海面时,这一过程有可能改变深海里冰冷而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如果这些深海海水被抽上来与表面海水混合后,就可能引发赤潮;另一方面,被搅起的沉积物有可能随着海流漂散,使得采矿地以外很远的地区都有被污染的风险。专家尤其关注海洋中的滤食动物如鱼和海葵等,他们认为,这些动物对于突然出现的高沉积物的环境,将会十分不适应。

同时,紧邻热泉周边的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有可能被完全毁灭。虽然在这里,大部分的生物体的生长都十分迅速。例如巨型管虫,这个生长速度最快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达到其繁殖年龄只需要两年。而且,当其还处于青少年时,这些管虫组成的群落便能布满整个栖息地,成为不折不扣的统治者。根据一项关于海底火山爆发及其周边深海热泉的研究称,这些海底生物能在栖息地被破坏后(如火山爆发)的几年之内重新占领整个海域。不过,即便是这样,这也仅仅是个自然过程,谁也不知道当矿业公司把整个海床都搬走后,情况又会变成怎样呢?专家认为,到那时,也许再要等到生物重新回归,需要的时间就不会这么短了。对此,鹦鹉螺矿业也在索瓦拉一号矿附近开展了调查,寻找是否存在着相似的生物群落,以期在栖息地被破坏后,能够第一时间引进新的种群进行栖息地恢复重建。

公海的深海采矿管理

由于对深海采矿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仍旧缺乏了解,于是有的地区采取了完全反对的态度。例如,纳米比亚就完全禁止在其领海内进行深海采矿。不过,许多深海热泉都位于公海的板块边界上,这些热泉又由谁来负责呢?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在主权国家海洋边界范围之外的海床,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在这些区域内,由谁来开矿,在哪儿开采,如何保护当地环境,所有的问题都落到了一个名为ISA的机构,即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肩上。管理局现在正在研究政策,以使得所有的国家都能分享海底开发所带来的潜在好处,并且确保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采取严密的监管。

但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认为,海底管理局已经落伍了。专家担忧:海底管理局毫无作为,根本就不能监管开采活动!况且,整个机构的决策层都被一些工业界人士把持着,利益冲突频频发生。这样的机构要么自身改革,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职能部门,要么就只能任由商业利益将其完全侵占了。

有趣的是,当前海底管理局面临的首要问题却是,怎样花掉从深海采矿业中抽取而来的专门税。如果分摊到每一个国家,这点儿钱显然微不足道。因此,专家极力呼吁,希望管理局能把这部分钱投入到海洋研究与环境净化工程上去,因为拖网捕鱼等行为已经对海洋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也许这些由海底宝藏所带来的财富,能够让我们为抚平那些伤口做出自己的贡献。

破坏性开采

深海热泉的喷发会释放出各种金属尘埃。这些金属尘埃在海床上沉积,便形成了矿床。不过,海底丰富的矿藏,其形式可不止这一种。例如,金属会在海水中结晶,形成一种叫做“多金属结核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形成过程极为缓慢,大约每生长一厘米就需要花费好几百万年的时间,最终达到一个土豆般的大小。

要开采这些多金属结核是相对容易的。欧盟MIDAS项目有关深海采矿部分的负责人介绍道:“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好好探查海底的沉积物,把这些沉积物收集起来过筛,留下一个个小的结晶体,再打碎它们就可以了。”不过,由于这些结晶体又小又薄,分布极其分散。因此,想要获得足够的开采量,对于海底的破坏不可能不大。

还有一个问题是,要开采这些结晶体,需要下潜到海平下6000米的地方。这个深度比起现有的深海采矿深度多出两倍以上,因此对于开采时所用的设备要求也异常地高。但不管有怎样的难度,这都算是一个新的挑战。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