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驱使,会攒动人性。人性趋利,而古玩收藏又属于暴利行业,所以收藏行里便会生出很多幺蛾子,而造假做旧就是这些幺蛾子中最大的一只。就古玉造假而言,造假者无非是通过还原古人的制玉技艺、利用现代科技假造沁色等手法来实现。关于沁色造假我们已将讲过,所以在此不多赘述。今天我们就从还原古人制玉技艺即工痕方面来讲解。
商代玉器上的玄鸟工痕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制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而且这种提升速度已经远远的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甩在身后。所以要想对古玉进行鉴定光是从真品标本器入手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造伪者的角度去思考,从伪造品的身上去寻找伪造者留在伪造品身上的造假痕迹,了解伪造品制作工具的一些特性。很显然现有的伪造技术已经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难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古玉收藏的市场行情、造伪原料的价格,都是影响仿品成批生产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并不是简单的依靠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就能够搞定的,因为诸君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阳刻神人面纹 商代
首先,要想了解古玉的工痕就必须了解玉石的硬度,毋庸置疑,玉是一种坚硬的矿石。要想将大自然中不规则的玉石变成规则的玉器,即使在切割、琢磨的电动工具如此发达的现代也是一件耗时费工的事情,而那些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又是如何攻克这道难题的呢?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在天然矿物中软玉具有仅次于黑金刚石的极高韧性,因此旧石器时代的打制技术(打制很难制作出规则的器形),新石器时期的磨制技术(因为玉石的韧性高、强度大,磨制简单的玉斧之类的东西倒有可能,但是要磨制带孔道和阴刻线的玉器的话不太可能)都不适合玉器的制作。所以切割就成为了玉器加工的充要条件。于是一种古老的切割技术便被发明了,它就是——砂绳切割。砂绳切割这种制玉工艺直到距今4000年前后才逐渐被锯片切割技术所取代。
商代玉器工痕
在对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进行细致分析后,学者发现不少玉器上都留有非常明显的切割痕迹。出土的大量良渚玉器就证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运用切割技术了。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先民们是如何将这些坚硬的玉器进行切割的呢?其切割痕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关于良渚玉器的制作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先民们为了降低玉料的硬度会将玉料投入火中烧灼后淬水。经过火烧淬水的玉料虽然会降低硬度,但是切割这种玉料依旧是个难题。在未成形的玉器和切割下来的玉料我们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是线切割和锯切割的方式来切割玉料。
良渚玉器线刻痕
那么,什么是线切割呢?首先线切割对于古人制玉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因为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亦称之为“解玉”,这种解玉方式先会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形状。再根据事先的划分以绳子为载体,在绳子加上解玉砂和水,然后反复的用砂绳在玉器上来回摩擦,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于玉料硬度的原理来切割玉料和加工玉器。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
文化期玉璋参差处细图
在了解了这种数千年前最原始的制玉工艺后,我们要从材料利用史来看,古玉工艺的两种方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以解玉砂为主要的解玉工具,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于玉料的原理,来回反复的长年累月的琢磨玉器);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沙袋、沙箱抛光工艺(这种工艺我心很多人都有见过,所以在此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
文化期玉璋参差处细图
从上文中两种制玉工艺方法的年代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在长达八千年的制玉史中制玉工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朝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的。因为从考古发掘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通过我们类似于良渚文化时期解玉的方法进行制玉了。
这种原始先民们制玉工艺的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原始时期制作的玉器,其工痕在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观察时其粗细不均,呈较顺畅的细凹线,也会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通过工痕或者观察玉器表面使用痕迹的鉴定方法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望大家在放大镜下多观察标本实物,多比较)。后来虽然在战国铁器发明后这种制玉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制玉的工艺依旧无法逃脱原始手工解玉的牢笼,这种改进现象表现为战国后期的玉器穿孔较以前规整,孔口崩裂硼碴现象减少。
汉代玉鸟 阴刻线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会不断的演进。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就讲一种特别常见的制玉工痕“拉丝工”!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丝工”
首先,“拉丝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一种以软性线具为主要工具进行拉切镂空或切割的技法的俗称(类似于上文中讲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线割法)。关于“拉丝工”在清人所著《玉作图》中有十二幅图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则先以金刚钻将玉片钻透圆孔后以弯弓并钢丝一条,用时则解钢丝一头,随将丝头穿过玉孔,复将结好丝头于弓头上,然后用浸水沙顺花样以搜之,如木作弯锯搜花一样。”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丝工”
文中的“弯弓”,又称“搜弓”,是古代镂雕的重要工具。其状如弓,以金属丝线为弦,利用弓型器的弹性势能将丝线拉的绷直,丝线也因此在切割方面变得锋利。弓型器的一端可以解系,镂雕时,将玉固定住,用手握住弓的一端反复拉锯。所以镂雕制作多选用片状玉料。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先按构图设计,然后沿设计好的纹图边缘,反复拉动弓型器,在弓型器的丝线与玉器接触的地方往往会撒上解玉砂,在反复拉动时丝线会带动解玉砂进行切割和镂空。因此拉丝工有两种工艺痕迹存在,一为钻孔,另一为切割痕。在拉丝工首末两端和造型转角之处,多呈“U”形,孔壁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不规则螺纹。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 阴刻线工痕
在说完古代制玉的方法与工痕之后,我们来讲一下现代仿的工痕。现代仿的有以下特点:首先现代的这些仿造的工痕都是用高速均匀运转的合金钢钻进行的,利用高速运转的钻头对需要镂空的部位进行钻磨镂空。这样做会使钻头镂空部位边角多圆钝,缺少力度感,不及老玉的雕刻风格犀利,其痕迹很规则,间隔几乎相等,之间过渡线条很锐利、不自然,让人很不舒服。并且经高速运转工具镂空后的截面多呈锯齿状,痕迹较古玉粗且深。
汉代青白玉猪握
先秦时期玉鹿
总之,古玉工痕的鉴定需要研究者仔细的去品鉴。在其学习工程中没有任何捷径,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悟才能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