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慷慨相助?
人类是有名的利他主义者,为什么我们人类愿意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呢?
生性慷慨
作为东非塞伦盖蒂平原上的游牧民族,马赛牧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以畜牧为生的马赛人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牲畜几乎是他们所有财富的来源,牲畜的肉、血和奶支撑着马赛人全部的生活。但是,疾病随时可能在牲畜中肆虐,干旱可能会使牧场贫瘠,而且贼也可能偷走牲畜。无论他们多么小心,多么勤劳,命运都有可能让马赛人顷刻间一贫如洗。
当面对这些灾难的时候,马赛牧民要怎么做?答案很简单:寻求帮助。
在马赛的传统语言中,有一个词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osotua”。从字面上讲,osotua意味着“脐带”,任何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向他的朋友寻求援助,而不必给予任何回报。这种关系就像胎儿可以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并维持生命一样。
“osotua”意味着以义务、需要和给予为本位。只要不危及自己的生存,任何接到他人求助的人都有义务给予帮助(通常是赠与牲畜来提供帮助)。没有人期望接受帮助的一方会付出任何回报,也没有人会去特别关注一个人寻求了多少帮助或是给予了别人多少帮助。慷慨相助,一直以来都是马赛牧民最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科学家眼中,“osotua”是整个马赛部落中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在马赛部落中,可以说每个人生来就有属于自己的osotua伙伴。一旦确认,这种亲密的关系可以维系几代人,他们的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继承父母原有的osotua关系。
这种慷慨相助不只存在于马赛部落里。科学家发现,斐济人、坦桑尼亚贫民窟的居民,以及美国饲养牲畜的牧场主都会不求回报地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邻居。并且,这种帮助和奉献往往都是单方面的。有些家庭有很多牛,而这些家庭就会成为经常施以援手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损失了很多自身的利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顾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慷慨相助呢?
利他行为
这种慷慨相助,在社会学中被称为“利他行为”。通常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优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利益,自愿为他人提供帮助,即使损害到自身直接利益也要这么做。简单来说,利他行为就是看上去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却又自觉自愿地去做的行为。
利他主义在很多群居型的动物(社会型的动物)以及人类身上都能看到一些实例。在象群中,年轻的母象们主动合力照看新出生的小象,金丝猴等很多灵长类动物也有类似的共同照顾后代的行为。在一起生活的猫鼬或是草原田鼠等群体中,有些个体会承担“站岗放哨”的职责,在发现危险时,不是先忙着自己逃命,而是会发出警戒的叫声提醒同伴危险的到来。
与动物们“我帮你挠挠背,你帮我抠抠痒”这种顯而易见的互惠互利关系不同,利他行为看起来更多的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不求回报地给予并不符合常理。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完全无私吗?实际上,利他行为的背后也存在着自身的受益性。在多以家庭形式组建的象群和灵长类动物群体中,帮助照顾兄弟姐妹的后代,就是在帮助与自己拥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个体,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身体里的基因间接地遗传下去。对于猫鼬或草原田鼠,个体的付出是在帮助整个群体更好地维系和生存下去,而生活在这个群体中,自己也会受到其他同伴的庇护。
利他行为已经成为动物之间的一种相处方式和生存策略。但人类能做到的慷慨相助和善良行为似乎更胜一筹。像马赛人这样的天性慷慨又是因何而存在的呢?在人类慷慨相助行为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实地研究、实验和建模来发掘osotua等人类利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探索如何更好地让人类的这一善良行为能够发扬光大。
为何付出?
一条重要的线索可以从这种慷慨相助的触发原因中找到:马赛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不可预测的危机。即使是准备最充分的家庭也可能成为灾难的牺牲品,如突然爆发的牲畜疾病和干旱。这类风险无法预防,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可靠的“保险形式”。osotua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它有助于帮助马赛牧民进行“风险管理”。当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危难时共享资源,就构成了一个最原始的“保险单”,就像富有的房主会为他们的财物上保险以防突发性火灾一样。当向别人提供帮助时,就相当于在积累自己的保险金;而当自己遇到麻烦时,则可以保证一定也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osotua式的“慷慨保险”可以解释为什么提供帮助的人会不计较别人欠了自己多少牲畜。如果你不帮助你的伙伴,他们可能无法生存,那么他们以后可能就无法来帮助你。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马赛游牧社会的计算机模拟。在这个模拟场景中,每个虚拟家庭都拥有一群牛,它们自然繁殖,但偶尔也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如果牛群的数量低于64头(这是一个放牧的马赛家庭可以维持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一家庭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研究人员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第一种是根本没有人给予互相的帮助;第二种是只有在收到明显的回报后才会予以帮助;第三种就是类似于osotua的慷慨行为,无私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在osotua条件下生活的马赛部落,各个家庭的平均存活时间最长。这个结论支持了先前的猜测:即使长期扮演捐助者角色的家庭,从长远来看,也会因邻居潜在的善举行为而获益良多。这种稳固而传承的“社会保险”可以随叫随到。这一做法,就是帮助每个人可以把灾难性的损失化解成一种相对小且可控的损失。
从长远来看,人类的利他行为同样也为每个人带来了回报。但是,当风险不会同时发生在需求者和给予者双方身上时,才更可能出现这种利他行为。例如,蒙古北部的牧民部落也会慷慨帮助那些因疾病而临时出现困难的同伴。但是,如果当一场冬季的暴风雪来临时,双方都因此出现了喂养牲畜的困难时,就很难再无私地给予他人帮助了。
名誉回报
然而,想要真正受益于osotua带来的长远回报,除了慷慨地提供帮助还不够,防止他人的欺骗(了解哪些人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一些社会环境中,这一问题很容易解决。在马赛族人的生活中,他们最关心的是牲畜。这些牲畜很难隐藏,所以自然也无法轻易地骗过他人。此外,马赛人的请求往往是公开的,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谁是受惠者以及谁是提供帮助的人(或是拒绝帮忙的人)。
那么在财富更容易隐藏的地方,怎么防止一些人骗取别人的帮助呢?名誉在其中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例如,在斐济有一种类似osotua的行为,当地人称之为“kerekere”。科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认为:人们会因为经常请求他人给予kerekere式的帮助,而获得一种不太好的名声,暗示这些人非常懒惰。这使得他们在做kerekere请求之前会仔细思考,因为这很可能为自己带来一些“耻辱”。
事实上,声誉不只可以阻止人们的欺骗行为,它更是慷慨相助行为模式的基石。在一个试验中,研究人员给了51名斐济人一笔大致相当于一天工资的钱,然后由他们在其他50个人中自主选择任意认识的人,去分享这笔意外之财。尽管这些实验对象事先都被告知,他们的行为均不会公开,但他们还是展示出了惊人的慷慨。平均来说,这些受试者只保留了12%的钱,其中有22个人甚至一分钱都没留给自己。当被询问他们将如何选择与谁分享这些钱时,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给了自己认为真正需要它的人。然而,更严谨的统计分析显示:被捐助者的声誉几乎与被捐助者的需求一样重要。具有良好声誉的人往往正是那些收到更多帮助的人。所以,被捐助人的声誉极为重要。
鼓励慷慨
当人们生活在更复杂的社会中时,人类的慷慨程度会有所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都会进行捐款和捐赠。在阿克提皮斯看来,“人们慷慨解囊,是因为他们知道受灾者需要社会的帮助,而不是因为他们希望能从这些捐款中获得什么明显的好处”。但是,这些利他主义者却经常对街上的乞丐表现得无动于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些可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存在,或者说他们担心受到欺骗。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生活在更复杂社会的人往往愿意慷慨帮助陌生人,而生活在较小社会规模中的人则往往把他们的慷慨展现给自己熟悉的人。例如,斐济人在他們的村庄里非常慷慨,但当提到要给遥远的穷人捐助时候,斐济人似乎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帮助一个居住在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外且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
然而,osotua式的慷慨相助确实可以为社会学者们提供一些帮助,例如怎样鼓励大家更多地展示慈善行为(见链接信息“如何鼓励慷慨”)。人类慷慨相助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比如说,阿克提皮斯正在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的供水管理部门合作。位于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市经常会面临缺水的问题。尽管城市中有数十个独立的供水商。但这些供水商都会因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水的可用性是不可预测的,常常有一些供水商无法满足周边市民的需求。阿克提皮斯希望可以借鉴马赛人的osotua慷慨模式,帮助这些供应商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合作,互惠互利。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慷慨相助、爱和尊重更多地影响着关于分享的决定,而不是冷冰冰的成本效益计算来决定。在未来,慷慨相助会扮演一个更广泛和重要的角色。伴随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这种全球性的现象可能会影响传统的保险业和社会援助计划。如果发生更大面积的突发情况,如果大家都可以更好地理解osotua这种利他行为,我们会感到更加安慰,因为我们知道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如何鼓励慷慨
研究指出,可以设法说服人们更加乐于从事慈善活动:
1.让捐赠者通过捐赠建立自己的威望。在科学家看来:这就是比尔·盖茨在成为亿万富翁以后捐出了自己一半的财富,并尝试去让人们明白的道理。这一理论对普通人也同样有效。
2.向他人呼吁,最好是向熟人宣传。科学家调查了515个墨西哥家庭的慈善捐赠情况,发现他们最有可能同意自己认识的人发出的请求。这比起由陌生人向他们解释受捐助人是多么需要帮助更为有效。
3.建立同理心。这就是为什么慈善团体会使用展示出悲伤或渴求目光的孩子的照片作为宣传资料的原因。了解一个不幸的主人公的故事会让人更感同身受,从而更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情感上的回报
有研究指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携带有“利他主义”的基因,这些“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神经受体对多巴胺的接受,让大脑产生一种良好、愉悦的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利他行为。这意味着拥有“利他主义”基因的人可以从帮助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报。这也是很多人愿意帮助他人的原因。
作者:丁晶晶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