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在希特勒的“远大理想”中,苏联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扩大日耳曼人“生存空间”的理想之地。也就是说,入侵东欧是他蓄谋已久的事,他要 “把俄国从欧洲国家名单中划掉”。
于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两线作战,解决西欧各国就是他的必然之举。就在英伦三岛上空与皇家空军争夺制空权的同时,大量的兵员已经开始秘密调动。然而,希特勒的过于“小心谨慎”致使斯大林产生了战略误判,致使损失惨重。
面对强大的对手,让德国有些“投鼠忌器”,小心对待。
尽管德国的势力强大,但与“北极熊”相比,她就显得十分渺小;尽管在他们看来苏联是外强中干,中看不中用,但其强大的军事潜力和战略纵深,还是让希特勒对这个强大的对手有所顾忌,并做足了“功课”。
一是,“谜”一般的苏军实力。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始终与西方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保持着神秘感;再加上斯拉夫人天生的多疑,让这个国家对外国人公务旅游或娱乐旅行都实行最严格的监督,想知道其真实实力很难。
同时,其武装力量的真实情况和技术装备,都是严格保密的,甚至各部队都不编番号。尽管冲破层层封锁得来的情报,但是其作战能力依然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其军事工业和快速动员能力,人们更是一无所知。
也就是苏芬战争为其提供了一些数据,推测出苏军约有150个师的兵力,但是,其军事潜力是巨大的,他们有1200万的青年适于服兵役。于是,作战的重点就是消灭他们的军事工业,以便使其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到如此多的军队。
二是,绝密的“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内容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联;德军分为南、北、中三路向其腹地快速推进,并最终用三个月的时间占领其全境。当然,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保密是关键。
该计划只印了9份,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机密。一旦泄露,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签署完“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希特勒踌躇满志,拿破仑未竟的事业,将由他来完成,他要成为最伟大的征服者。
当然,为了形成绝对的优势,德国也需要盟友的支持。为此,曾遭到苏军入侵的芬兰和罗马尼亚答应出兵,但芬兰并不愿意与德国“同流合污”,她只想拿回自己丢失的领土;在他们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另外,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派出约40个师的兵力加入了德军。在希特勒看来,他幻想着将这次入侵演变成整个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样子,披上所谓“正义”的外衣,将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作为他们所讨伐的对象。
尽管希特勒为掩盖计划,施放各种烟幕,仍不可避免的让苏联知道了他的计划。
最先得悉这一信息的是美国。早在1940年8月,美国获得情报称,德军正在举行东线进攻的军事会议,包括攻击计划的要点,以及进攻路线、备战工作的规定时限等等。罗斯福总统得到这一重要消息后,决定通知苏联。
并在第二年的2月、3月多次通知苏方,并强调消息的可靠性。当然,“心怀鬼胎”的丘吉尔也不断的将假消息传给莫斯科,他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苏德两国打起来,以此减缓英国的压力;当真情报出现后,他倒反而不再提醒斯大林了。
除此以外,自己的谍报人员也搜集到了入侵计划。尤其是理查德.佐尔格的情报,内容是:德方将在6月22日入侵,调集的兵力约为190个师。实际情况和情报的精确度几乎是100%。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斯大林好像对此并不上心。他要么认为是德国在吓唬人,要么强调是传递错误情报,诱使苏德开战。然而,这样的情报越来越多,他却愈发的相信这是西方社会离间苏德关系,“祸水东引”的一部分。
其实,斯大林对入侵不在乎,还是有些底气的。
首先,对方不敢挑战苏军。早在1938年,最高统帅部就意识到了法西斯侵略的危险性的,构筑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防线”。并加强国防建设,积极备战,部队扩充到了500万人,其中有170个师部署在国境线上。
军工生产也得到了加强,到战争爆发前,他们已经生产了约1.5万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8万多门火炮。 这样的实力,即使德军进攻,也只能是在边境地区输掉一些局部性的战斗,德军的实力在他看来,与苏军相距甚远。
其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希特勒为了席卷西欧的权宜之计。而斯大林也很清楚这背后的原因,那就是避免因两线作战导致战败的可能。眼下攻击英国的战役还没有结束,他们是不可能入侵的。
同时,前不久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友好条约》,更加让他觉得苏联与轴心国之间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正面冲突。反观西方社会的一贯做法,无非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社会的戒备远远高于德国。
更为重要的是,骄狂的希特勒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威逼、恐吓,迫使欧洲国家纷纷就范。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一定会在发动攻击前,首先给苏联下最后通牒,到那个时候,苏军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范。
总而言之,莫斯科虽然并不想和柏林发生冲突,但依旧为武装冲突做好了准备,几百万部队已部署在边境。想当然的认为边境上德国调兵是为了防御,不敢真打自己。这也是斯大林对那些重要的情报不当回事的主要原因。
直到临开战前3小时,德方一名司务长叛逃后并报告,这才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重视。随即向前线部队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但这只是战备命令,而不是作战命令,战争爆发3个多小时后,才下达了对德军还击的命令。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手的进攻不是局部的,而是战略性进攻,他们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全部主力,运用“闪击战”快速突入其纵深地带,包围了溃不成军、坐以待毙的苏军。
这种战略性的误判,是导致战役初期苏军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正视这些重要的情报,先发制人,与英国形成两线夹攻的态势,战局会怎样?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