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选择动物肉品?

合理选择动物肉品

目前,我国膳食结构仍以谷类为主,约占60%~70%;果蔬、薯类次之,动物源性肉品占20%~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人们常吃适量的畜类瘦肉、禽肉、蛋、奶,少吃肥肉和动物油脂。在膳食结构中,6岁以上人群每天宜吃125~225克动物源肉品,即畜禽肉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奶类25~50克。

动物源性肉品通常分为红肉(猪、牛、羊、兔、狗肉,肌肉以红色为特征的生鲜肉品及其制品)和白肉(禽肉类、鱼虾蟹贝壳类等水产品,肌肉呈现白色的肉品)。动物肉品营养丰富,多为优质蛋白质,含量在10%~25%,易饱腹,利用率高,肉中含非蛋白的氮浸出物(肌凝蛋白原、肌肽、氨基酸),是肉品鲜美的主要来源。红、白肉品口味、营养价值各不相同,适宜人群也各不相同,红肉中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白肉。

不同人群如何选择肉品

由于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不同,所需的肉品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及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病人、具有职业特点的特殊人群,应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

妇女妊娠期 随着妊娠期的增长,胎儿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加。应选择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瘦猪肉、牛肉、鸡肉以及海参、鱼、虾、蛤、海带、海蜇等水产品食用。有些河海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部分水产品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因而水产品虽好也不宜多吃。

哺乳期 产后乳母体感虚冷,可多吃牛羊肉补充热量。根据乳母的不同口味需求选用营养价值高、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铁、锌、磷、碘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肉品,如低脂肪、高蛋白的鸡肉、鸭肉、鹅肉、鸽肉、瘦猪肉、牛肉及鱼、虾、蟹、海参等,确保乳母有足够的营养供给。

幼儿生长期 幼儿的生长发育迅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基础代谢高,所需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比成年人相对要多。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可变换肉品种类,红肉与白肉交替食用,以白肉为主。

23 食品与生活 2015-05

牛肉的肌纤维粗糙,幼儿消化能力弱,不宜大量食用。

青少年发育期 13~18岁是青少年的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也是人生中智力、体格发育、器官成长的主要时期,对各种营养素需求更高,宜选择猪肉、牛肉及鱼、虾等水产品,以保证充足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消化吸收,但不能过量摄入脂肪含量高的动物肉品、油脂,以免诱发肥胖、智力低下、反应迟钝。

中老年生理衰退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内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和结构形态逐渐衰退老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日常膳食应坚持少盐少糖原则,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海鱼最适合中老年人食用,可补充促进甲基化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使体内氨基酸代谢正常,延缓衰老进程。红肉及熏烤、腌腊肉制品食用不能过量,以防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少吃油炸类肉制品,不宜多食牛肉,以防消化不良引起胃肠疾病。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可多食用畜禽血制品、瘦猪肉以及赖氨酸含量丰富的鸡、鸭、鹅、鸽肉、奶、蛋。腰膝酸软的中老年人可在冬季食用羊肉,作为食疗滋补品。

职业性及疾病患者特殊群体 职业性接触化工产品,如杀虫剂、油漆、甲醛、二甲苯、汞等有害有毒物质的人群,应尽量少吃脂肪含量高的红肉类肉品,可选择如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鹅肉、鸽肉及低脂肪、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水产品,充分增加营养物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患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少吃红肉类肉品,严格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防止病情恶化。针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疲劳乏力、月经不调患者,可食用鸡肉、鸭肉,由阴虚内热引起的低热、便秘、食欲不振、干咳、痰稠人群,可多食用鸭肉。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患病人群可吃羊肉,但阴虚、火旺、咳嗽、多痰、消化不良、关节炎、湿疹、发高热症人群不能吃羊肉。

科学饮食 荤素搭配

肉类及其制品属于酸性食物,针对不同人群、特定时期和特殊体质的人群,应科学选择肉品,在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同时,注意合理搭配。如肉品和蔬菜、水果的搭配,猪肉、禽肉与鱼肉的搭配,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的搭配。日常膳食结构应以谷物、果蔬、素食为主,肉品为辅。

烹调肉品时,应添加一定比例的植物蛋白及粗纤维素的豆类、蔬菜等碱性食物,如土豆、洋葱、菌菇类、海带、卷心菜、白菜、芋头、紫菜、芹菜、番茄、苦瓜、茄子等,使食物更具适口性和风味,营养均衡,维持人体血液酸碱平衡。

作者:林荣泉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