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调养小儿“夏季热”?

中医调养小儿“夏季热”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发烧、厌食等症状开始向抵抗力偏弱的儿童全面袭来。许多家长为了满足宝宝好吃冰品的要求,无节制地给他们吃冰淇淋、冷饮或冰西瓜等,更是直接导致孩子患上了“夏季热”。儿科专家表示,此病一旦患上,连续两三年都容易复发,甚至会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病情反复,随夏结束

我们经常能在炎夏时节见到许多儿童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可别以为这都是由于暑热造成的,有可能是患上了“夏季热”。

“夏季热”是由于夏季环境温度不断升高,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成熟,导致体温升高的现象。而发烧是“夏季热”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且高烧多呈现规律性,即体温每天清晨逐步上升,中午持续,午后渐退,傍晚最低,入夜后则又开始升高,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每日体温的规则变化,一直会持续到夏季结束。期间除了发热及些许食欲不振、哭闹等反应外,少有其他不适症状。

“小儿‘夏季热’目前在儿科临床上非常多见,且持续发热都在39℃~40℃左右,还会伴有口渴、多尿、少汗等症状。”据虞坚尔教授介绍,小儿“夏季热”往往起病缓慢,有的表现为夜热早凉,也有早热暮凉者,部分患儿还会有“喜伏地而卧”的表现。这是因为1~3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泄功能差,出汗少,不易散热,所以喜欢贴地而睡以得凉而舒。

由于“夏季热”与普通的感冒发烧表现很相似,所以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高烧后立马会想到跑急诊挂点滴,但“夏季热”患儿往往在经过血常规、大小便及其他功能检查后,不会显示出病理性的改变。而且,即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体温也无法下降,天气愈热,体温愈高。

反复发作或影响正常发育

一般来说,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小儿“夏季热”的症状多会得到改善,且临床流行病学目前也并未发现此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免疫性。但患有此病后,次年的同一时间段,小儿仍易复发,有的患儿甚至如此反复发病可以持续2~4年甚至更长时间。

“持续性的发烧必然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精神状况,破坏幼儿的肠胃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好,严重者还会使幼儿发育迟缓,甚至影响成年后的身体健康,造成体质弱、免疫力低下等问题。”虞坚尔教授表示,在他曾经接诊过的患儿中,就有不少小儿的体温已经超过40℃,并伴有惊跳、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急性症状,临床实属非常危急的症候。所以他提醒家长们,孩子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必须紧急送医,否则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夏季热”的最大“敌人”是冻品

天热的时候,吃雪糕、冰淇淋,喝冰汽水,尝冰西瓜都是极其畅快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本就喜食甜味的幼儿来说,更是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不过,幼儿的脾胃娇弱,冷刺激容易破坏肠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伤害脾胃,从而诱发发烧、气喘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干预,就会最终导致“夏季热”的发病。

对此,虞坚尔教授建议家长在帮小儿祛暑时,不妨选用一些新鲜的瓜果,但一定要适时地拒绝孩子吃冰瓜果及冰品的要求,即使孩子以哭闹相逼,也不能答应这些“不健康”要求,以避免引发“夏季热”。

中医从“暑温”分三型论治

虞坚尔教授特别强调,发现小儿“夏季热”时,应首先去医院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一旦确诊为“夏季热”,除了要按医生的处方规律用药以外,主要是加强护理,并预防和治疗其相关并发症。

目前,中医临床上多将小儿“夏季热”归属中医“暑温”范畴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根据患儿体质、年龄的差异,中医在临床上又进一步对“夏季热”进行二次细分,划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暑伤肺胃型、脾阳不振型、下虚上盛型。

除了积极配伍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外,虞坚尔教授建议家长还要尽可能使患儿居室阴凉通风,睡前给患儿作温水浴,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易于散热,从而预防夜间体温过高。对于持续发热、口渴的患儿,要及时补充液体,多喝一些淡盐凉开水。

“这种‘温水浴’的方法其实是在为患儿进行物理降温。”虞坚尔教授解释说,温水浴能使小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一般来说,每次温水浴的水温控制在34℃~36℃左右,每次洗20分钟,每天2~3次。如小儿体温很高,也可改用温水酒精擦浴,用两份温水掺一份90%的酒精,也可用白酒一份,水温以30℃~35℃为宜。擦浴的顺序是先擦四肢,从近端至远端,从内侧向外侧各擦一遍,并反复擦洗腋下、腹股沟和颈部大血管处。切记胸部不宜进行酒精擦洗。”

预防以增强免疫、运健脾胃为主

“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小儿‘夏季热’的特效药物,因而防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虞坚尔教授表示,首先,夏季里一定要注意居室的通风、凉爽,保持空气清新;让小儿穿柔软、宽大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坚持给孩子洗温水浴;即便是天气越来越热,也不能让孩子过度吹空调;其次饮食宜清淡,多给孩子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果蔬等,适当补充含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和微量元素锌的食物;适量吃解毒消暑、止渴利尿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露、西瓜汁、荷叶汤等。

对于那些体质本身就较弱或先天禀赋不足的患儿,专家建议可用太子参、淮山和陈皮这三味中药煲汤喝,或煮水喝,从而起到增强儿童免疫力、健运脾胃的作用。

有的家长等到患儿秋凉自愈后,以为病好了,便不再辨证施治,或滥用清热药物以期“巩固疗效”,结果反而使病情又反复或加重。以上这些情况值得家长注意。

作者:赵非一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