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赵伯骕绘《风檐展卷》,右下角是两个忙碌的童子。(图片来源:互联网)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按照先贤董季直的“三余”理论,雪夜是再好不过的读书时间了。
只是一个人的寒窗,容易“寂寞流苏冷绣茵”--还是有个伴的好,比如书童。但书童多以杂役为差,忙于支应琐事,虽然得力,却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
只是,究竟少了些什么呢?南社诗人姚石子在写于新婚蜜月之际的《本事诗》中给出了答案:
徙倚闲窗月上初,仙霞翩翩托明珠。
银屏华亭人如玉,红袖添香夜读书。
是了,读书人更在意精神交流,需要情感上的支撑。
晕黄的烛光下,书生展卷,陪侍左右的女子静然顾看香炉。嫋嫋紫烟中,恬适舒雅毕现。
仿仇英的《千秋绝艳图》册,描绘的正是崔莺莺对月焚香的场景。(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明代佚名画家的作品《千秋绝艳》图卷中,表现了“莺莺烧夜香”的清节。而这一幅画上的题咏说得非常明白:“梨花寂寂斗婵娟,月照西厢人未眠,自爱焚香销永夜,欲将心事诉苍天。”
这一类的红袖添香却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一开始的香,不同于现代之线香,而是香饼、香丸的模样。
相应的,使用方法也是更繁琐的“隔火熏香”:
先用香灰将烧透的小炭块在香炉中埋好,需在香灰上扎几个小孔,保证炭块有氧气充分燃烧;再把云母、银叶等薄而硬的“隔火”放在香灰上;然后取出香丸、香饼置于其上--借着微微火力,香气缓缓散出。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查看火候。碳火太旺,香气很快就会散尽;太弱,则香气不足以释出,两者都是极大的浪费。
这时可就需要“试香”了:将手放到香灰上方,凭手感判断火势。一切都美感十足!是喜爱喷洒香水的现代人所无法呈现的姿态!
原来,红袖添香还真是一个技术活儿。
红袖添香是啥技术活?这是香水缺少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