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阳” ,滋补别过度?

养生先养“阳” 滋补别过度          

防管好慢性病,护住心脑肺

立冬、小雪前后,气温渐低,正是病邪趁虚而入之时。此时,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变化,及早防范,以免殃及身心。尤其要注意预防以下疾病。

中风 寒冷的冬季更易诱发中风,尤其高血压患者,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从而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添衣勿受凉,还得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防治,这些慢性病患者更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心梗 心肌梗塞也是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血管会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还会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嘱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流感 冬季感冒虽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故在寒冬季节,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护阳”第一位,抵制寒邪侵

立冬、小雪时节,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季节的变化而潜藏于内,人们就应该把身体这扇“大门”关得严实点,避寒就温,以保护阳气。

对于“护阳”,许多人单纯地认为,立冬后就应该穿得很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很多家庭,冬天将空调温度调得很高。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易外感风寒。专家建议,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2℃之间,切忌紧闭门窗,要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冬阳贵如金,泡脚化血瘀

立冬、小雪过后,昼短夜长,日照减少,民间有“冬阳贵如金”之说。冬天宜常晒太阳,日光可使皮肤组织受到温热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活跃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营养状况。

由于冬阳“金贵”,所以起居方面也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既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蓄积。同时,睡前要用热水泡脚,脚不仅是足三阴经(指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指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终止处,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睡前热水泡脚可安神、活血、祛淤。

此外,立冬前后天气仍不太冷,但早晚气温会明显下降,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尤其是睡觉时,皮肤腠理疏松,更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多见感冒、咳嗽等症。

时令蔬菜多,药酒也养生

立冬是进补的最佳时期,民间素有“立冬补一冬”的说法。此时食补,可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冬季应少食生冷食物,但也不宜吃燥热食物,以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肉、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青菜、豆腐、木耳等。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土豆、大白菜、胡萝卜、茼蒿、菜花、白萝卜等,可清肠胃湿热,中和那些热量较高的膳食。山药、大枣、鸽蛋、枸杞、松子、羊奶等可常吃,以补虚滋肾,养血润燥;用鲜菇鸡汤、银耳红枣羹、核桃粥等汤粥进行小补,也是很合时宜的。

如果自家泡些药酒,也可以在此时拿来小饮两杯。《千金方》曰:“冬三月宜服药酒一二杯,立春则止。终身常尔,百病不生。”不过,药酒终究是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药酒选配还是得请中医师诊断过自己的体质后,推荐喝适宜体质的药酒,否则喝错药酒反而伤了身体。

专家特别提醒,日常脾胃功能比较虚弱的人,“补冬”前还要看看舌苔,若出现黄苔、厚白苔,意味着此时身体不宜进补。即使舌苔干净,冬令进补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乱补,尤其不可补过度、太滋腻。

打拳别太猛,微汗最是佳

要抵御寒邪、增加抵抗力,在立冬、小雪时节多打打拳、健健身也是很好的养生方式。不过,专家特别提醒,此时的锻炼养生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宜养阳、藏阳,不宜选择过于激烈的运动方式,否则很可能让阳气流散,最好选择八段锦、十六段锦、太极拳等,不太激烈,但养生效果也不会“打折”。运动强度要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兴奋,否则同样会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寒邪则更容易入侵机体。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等日出见阳光后才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

立冬、小雪拉开了冬日的序幕,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补一些膏滋厚味。中医专家特别提醒,“补冬”要适度,千万别太腻,否则也很容易伤脾胃。

作者:赵非一

指导专家_赵英侠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来源:《食品与生活》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