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角
咸水角,据说是粤港地区的一道名点,可我却一直毫不留意,熟视无睹。我常常关注和光顾的是饮茶“四大金刚”:虾饺、烧卖、凤爪、叉烧包,以为这四样才是港式点心的代表作,卖相好,口味也好。直到最近,一不小心发现咸水角的口感新奇特别,由此引动了我的好奇心。
端上桌的咸水角,三个一碟,每个底下还衬着纸盅,其貌不扬,并不出众。小小个头,胖鼓鼓,圆滚滚,油炸过,浑身金黄。说圆,不太圆,称角,又没角,外形好似美式橄榄球,当然个头要小得多:中间大、两头小,稍稍有一点尖。
试着尝第一口,有点出奇:外脆里糯,咸甜交叠,虚实相间,似有似无;说它实心又不太实,有点空落落;说它空心,却又有一些馅料。那馅料也是荤素搭配,都是小颗粒,有肉粒也有萝卜干粒,色彩多样。不过,馅料并不紧实,留下很多空间,有种“意思到了即可”的感觉。随着咀嚼的继续,这口感也在演化,从初时的外脆里糯,慢慢又变成了外糯里脆,脆在其中,其间又有丝丝的甜味不时滋生,让人久久回味。
口感会变化,或脆或糯,似有似无;名叫咸水角却不太咸,反倒有点甜,这种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奇怪?一个下肚丝毫不觉得油腻和肥实,反而意犹未尽,再追加一个入口,重复一遍那些新奇的口感。这是否又是一奇?似乎也印证了港式点心的特色:油而不腻,食而不饱。
行家告诉我,咸水角的奥妙就在于这种虚实相间,咸甜相交。成功的咸水角制作起来有很多讲究,点心虽小,若要出彩,恰有不少诀窍在其中。
外皮用料,实际是一种复配 行家说,若要保持咸水角的皮一直香软,就要在糯米粉里加入澄粉,加过澄粉的咸水角就算放一天两天,冷了吃也还是香糯可口的,如果再加热一下,就能恢复口感如初。这种奇妙的澄粉也称“澄面”,是广东人的习惯叫法,上海人称 “生淀粉”。这种粉可以糊化,也有黏性。如果不加澄粉,凉了之后就会变得硬硬的咬不动。行家提醒,做外皮的面团和成之后,最好放入冰箱冷藏一会儿,否则面团容易散开。
皮馅搭配,实际是咸甜搭配 咸水角的地道做法就是皮料要稍有点甜,而馅料要稍有点咸,外甜内咸,互相映衬,才会有一种奇妙的口感。至于加多少糖、多少盐,如何调味才恰到好处,就全靠各位师傅的经验积累了。
馅料配方,实际是一种荤素复配 行家说,馅料最好是用萝卜干,特别是潮汕地区产的腌制萝卜干,其特点是咸甜适中,嚼起来“卜卜脆”。在做馅料前,萝卜干可以先洗一下,去除过多的咸味。此外,还要配上肥瘦比适宜的肉末或腊肉粒,这可是萝卜干的绝配,再加上香芹粒、胡萝卜粒、马蹄粒、冬菇粒,那就色彩丰富啦!馅料配齐之后,再用花生油翻炒混合。这样的馅料组合,才可能完成从外脆里糯到外糯里脆的口感变化。
油炸时分批下锅,不可急于求成 先要热油,然后依次油氽。油必须足够多,没过咸水角,这是因为糯米粉带糖,既易黏,也易焦,所以一锅不宜下太多的咸水角。氽到咸水角变胖、变金黄,浮起来,即可出锅,沥干多余油,装盘上桌。
也有人说,如果不喜欢炸,也可以用煎的方式。先用热油把咸水角的两面煎到差不多黄,然后把稍扁的上下方再拍着煎一煎,留一部分在空气中不碰油,空气容易进去,很容易鼓起来。看着它们从扁平形变成椭圆球形的过程,会让人有一种成就感。
至于咸水角明明没有角,却为何偏要称为“角”?我猜想可能与粤语习惯有关。咸水角的个头实在太小,毫不显眼,只是一个零头,所以不能称其为“包”,也不能称其为“果”,而只能称其为“角”啦!这里面是否有一点小看、轻慢、戏谑的成分?或者是实在太喜欢了,于是以“角”作为一种爱称。不管怎样,我认为角色虽小,但内藏乾坤,变化丰富,口感奇特。
作者:唐仁承
来源:《食品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