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何漠视66.5万人被俘?基辅围歼战希特勒一夜成军事天才

苏德战争爆发前期,纳粹德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苏联冬季的酷寒有着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将进攻计划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争气”的墨索里尼进攻希腊受挫,只得求助德国。解决完巴尔干地区,进攻的时间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350万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大军突然发起了进攻。“闪击战”再次发挥它凌厉的攻势,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击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进展却差强人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国入侵苏联

不“和谐”的突出部。

德军的三路突击方向中,南方军群相对实力较弱。但无论的兵力总数,还是部队的战斗素养,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都远远超过苏军。奇怪的是,在战斗中非但没有显示出“闪击战”的威力,反而进展不力、举步艰难。

首先,斯大林的重点防守。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资源,是苏联的产粮区,而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更是该国的工业基地和交通中心。也就是说,一旦丢失它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乌克兰,将极大的削弱苏联的军事实力。

斯大林

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深知基辅的存亡意味着什么,并深信德军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乌克兰。于是,在南线部署的兵力实力最为强大。战争爆发前,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高达87万人、坦克4500余辆,战机1600余架。

其次,战术指挥得当。基尔波诺斯上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战术家,他对德军的闪击战术很有研究,在防御部署上采取了纵深梯次防御,并在防线上修筑了大量的掩体,反坦克壕以及火炮支撑点,让攻击中的对手吃了不少的苦头。

基辅苏军在挖战壕

当然,乌克兰地区密布的河流、沼泽成为阻击对手的天然屏障。让擅长快速突击的德装甲集群顿时优势全无,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防苏军对其侧翼的冲击。每天只能推进几公里,并与中路装甲集群的距离越拉越大,与整体的攻击线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的突出部,显得极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的“突出部”,引起了苏德双方高度重视。

战线上出现的大缺口,引起了朱可夫的高度关注。一旦对手在其后方穿插并形成合围,那么西南方面军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他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将有生力量撤向莫斯科,保住实力最强的方面军,但遭到了拒绝。

不和谐的“突出部”

同时,保持清醒头脑的还有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布琼尼,他曾2次建议后撤,但都被否决。并以消极避战为名撤销其职务,改由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而朱可夫的坚持更是招致斯大林的厌烦,总参谋长一职被免去,降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苏德双方围绕着基辅展开了持续、激烈的战斗。20万居民参加构筑防御工事,10多万民兵上了前线。他们顽强抵抗,并伺机实行反冲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顶住德军一次次的进攻。殊不知,一场危机正在悄悄地向他们袭来。

斯大林

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明显落后,也扯开了战线空档。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歼该地区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但是他的决定也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尤其古德里安更是提出,不要管基辅,攻下莫斯科再说。

可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固执的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南下,包抄苏军的后方。面对德军的战术意图,基尔波诺斯上将认为不能让苏军走入绝境,于是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擅自下令全线后撤。

希特勒与古德里安

虽然此举让10余万苏军逃离地狱,但包围圈中的苏军,根本比不过机械化的德军,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最终使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围歼,几乎是全军覆没。65.5万苏军成为俘虏,就连赫鲁晓夫,也险些做了德军的刀下鬼。

这场持续2个月的战役,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这样的战果,让所有的人为之惊叹不已,也让希特勒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更加自信和膨胀,觉得自己是一个军事天才。自此,这位一战的二等兵甩开那些职业军人,亲自挂帅并指挥整个东线的战役。

基辅地区的德军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坚持不撤退呢?

一是,对西南方面军的实力高估。在他看来,他们可以说是苏军中实力最强的,有能力与对手一决高下。而且从战役初期防御的效果来看,他们也确实坚持了很长时间;同时,严厉的命令可以激发士兵们决一死战的勇气。

残酷的现实是,苏德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实在太大。苏军坦克部队在最初就被消耗殆尽,又没有预备队,凭着单兵武器,在没有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向对手发起“劳而无功”的冲锋,士气瓦解的更快。

苏联民兵奔赴前线

二是,强调以“空间换时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势头很足,而其侧翼正好暴露在西南方面军的面前,如果多采取袭扰战术,积极攻击其后勤补给线,可以迟滞对手的推进速度,为后方建立新的防线争取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坚守基辅的政治意义重大。因为,从战争伊始,美英两国就十分担心闪击攻势下的苏联能坚持多久,如果和波兰、法国一样也迅速亡国,那么他们接下来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他们希望苏联能坚持下去。

苏军不断的反攻

斯大林认为,如何体现东方大国价值观的优越性,基辅的坚持就是很好的说明,就是要在世界面前、美英两国面前展示自己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希望争取到美国的援助。事实上,苏联赢得这场胜利,美国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辅战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但不容否认的是,它确实达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在该地区拖住对手2个月,将德军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