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德国分三路突然入侵苏联,从实际效果来看,其主攻方向一定是博克元帅领导的中央集团军群;如果说从相持时间最久,意志的较量最深刻的,那一定是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长达900余天的围困。
苏联军民的顽强意志和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唏嘘不已。然而,有好奇的朋友会问,为什么对这座城市的围困要这么久?双方为什么要这样干耗?其实,这其中战略、战术的博弈更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的伟大。
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
德方的战略意图。
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而该城是其政党发展的摇篮,占领它就意味着东方势力的瓦解,对提高德国及其盟国军民的士气,保持对“巴巴罗萨计划”的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与北方的芬兰军队合力攻占后形成会合态势,彻底解决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并合并一处对莫斯科形成两大方向上的突击,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也就是说,苏德战争爆发,列宁格勒是德方攻击的首要目标。
城外的德军防御阵地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与芬兰军队从两个方向对这座城市发起了攻击,猝不及防的苏军不断地撤退、被包围、分割,尤其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更是甩开左右两翼掩护,长驱直入,4天突击 320公里。很快,她成为了一座孤城。
然而,让希特勒恼怒不已的事情发生了。芬军进攻到城郊不再进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苏联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悍然发动了对芬兰的进攻,并将卡累利阿地区占为己有。对此,耿耿于怀的芬兰终于在入侵前加入到德方阵营。
城市居民在挖战壕
在芬兰人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并不打算与德国“同流合污”,只想拿回自己的土地。于是,颇具戏剧的情景发生了,芬军攻占到自己曾经的领土后就停滞不前了,这让危机中的列宁格勒看到了一丝生机。
这个突然的结果,再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让德国迅速攻占这座城市的梦想破灭了。而善变的希特勒又看到了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展更快,他又将目光转向了莫斯科,并从北方战线抽调更多的部队加强莫斯科方向的攻击。
进攻中德军在集结部队
对列宁格勒改为长期包围,在希特勒看来,他必须这么做:
一是围点打援。对于城市攻防战,坦克、飞机的优势将化为乌有,巷战并不是机械化德军的强项,将对手引向郊外歼灭是最好的办法;
二是不能撤围。对于三个方向的同向攻击,一旦撤围,就将在攻击线上或者防御线上出现缺口,将会动摇整个战局的态势。
城市外围的德军阵地
当然,在希特勒看来,他更希望看到是这座城市缴械投降,即可以减少部队损失,又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大做文章,从而打击苏方抵抗的意志,并获得盟友以及更多西方国家的支持。因此,他决定长期围困。
苏联的战略意图。
列宁格勒在斯拉夫人的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她不仅是政治的象征,更是战略要地。失去她,德、芬两军就有可能合并一处,威胁莫斯科。那个时候,他们将不得不抽调保卫首都的战略预备队,在北面建立一个新的战线。
被困居民在艰难的生活
这不但会增加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同时,在各方面都会使战争形势严重复杂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失去波罗的海舰队。因此,保卫这座城市是苏方上下的共识,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和坚持。
首先,加强城市的防御。“消防员”朱可夫从西线接替指挥。他整顿军纪、收拢并整合部队,不断反冲锋和袭扰,使用空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构筑火力防御,阻止对手突破防御。
苏军在反冲锋
同时强调纵深防御,动员城市的所有的人力、物力,包括所剩无几的部队、拿起武器的市民,以及失去战舰的海军官兵,组成预备队加强防御纵深。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局面得到了控制,原先德方每天推进5公里,现在一个月不到2公里。
其次,围困与反围困。德国以武力占领的企图失败后,又决定通过围困、封锁和野蛮的轰炸,切断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试图将全城军民困死。而守军虽说把对手挡在了城外,但这座城市及其保卫者们的命运仍前途未卜。
于是,一场反围困的行动开始了。此时,陆上交通都被封死,只有其身后的拉多加湖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道路,但是德机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生命之路”,于是加紧封锁,往往刚离岸的补给船就被炸沉,这座城市很快就发生了饥荒。
幸运的是,冬季的严寒让湖面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船只过不去,但汽车运输的效果更好。大量的部队、物资弹药运到该城,50万的老人、儿童撤离了城市,但是也付出了60多万被饿死的代价。
运送物资的补给船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战术牵制。在与对手的争夺战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很快发现了维持现状的最大优势,就是牵制了大量德军不能动弹,并以不断的局部反击,大量的消耗对手的实力。
同时,在稳定西北战线和减轻各个方向的战场压力起了关键作用。在莫斯科会战结束后,苏军可以更加专心的对待其他方向的战役。直到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近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他们在列宁格勒近郊实施了大反攻。
苏军在反攻
但这样的进攻更多的是牵制和分散德军注意力。使得他们不但要提防战线被突破,而且要防止“多米诺骨牌”式的溃败。因此,在列宁格勒的兵力,德方不敢有丝毫的调动。也就是说,到了战争结束的3年里,北方集团军群没有什么建树。
围困战与反围困战,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利用了谁,但是作为双方战略博弈的焦点,胜负更多的还是以谁能够坚持到最后,并取得胜利来界定。然而,就算是苏联最终在这场博弈中取得的胜利,但几十万平民的伤亡,也让这场博弈披上了“惨胜”的外衣。
列宁格勒的冰上生命线
也就是战争,没有谁是完全的胜利。最终,是民众为这场战争来买单。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