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瑞士,从莱蒙湖、博登湖、琉森湖直到卢加诺湖是什么经历?

瑞士:水岸流年

穿越瑞士,从莱蒙湖、博登湖、琉森湖一直到卢加诺湖,这些湖区有纯净的空气和水源,有低调而丰富的生活方式,也有千百年沉淀的历史风云。瑞士人在环境与人文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佳的平衡点,打造出全球高端生活区的一个典范。走过那些湖畔,最重要的收获不是浮光掠影的美景,而是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弥足珍贵的岁月的感悟,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难得的宁静时光。

莱蒙湖 让传奇归于宁静

莱蒙湖是瑞士与法国的共有湖泊,也是瑞士第一大湖。湖区北岸的洛桑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总部所在地,以及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儿的心仪之地;韦威小镇则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生活了25年的地方。当地人并不太提起他们的往事,曾经的种种时代风云,在这里都归于生活的宁静。

不提香奈儿的故事 不背香奈儿的包包

乘坐火车沿莱蒙湖岸西行,在细雨纷飞中抵达洛桑(Lausanne)。洛桑位于瑞士的法语区,是沃州(Vaud)的首府,也是瑞士莱蒙湖区第二大城市。我从火车站搭地铁前往乌希(Ouchy),这里以前是一座渔村,现在成为洛桑临湖的时尚区。

当地朋友Schumutz陪我前往洛桑的一条名店街——Rue de Bourg大街。Schumutz年过四十,保持着上海女人的精致,移居瑞士前,她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了十几年,来到洛桑后更加看重健康生活,她指着街上那些绚丽的橱窗说:“我才不会去买某一个牌子的包包呢。我现在每年想的是冬天全家去滑雪,夏天有机会去林间徒步和宿营。”

走过古老的双层铁桥,沿着缓坡继续深入老城。街上十分安静,只看到一些大学生——这里分布着几所大学。小街尽头浮现出圣母大教堂的尖顶,这座大教堂建于11世纪,是瑞士屈指可数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大门上的一组雕塑栩栩如生,直径达9米的彩绘玻璃窗散发着神圣之光。这里至今仍沿袭着守夜人报时的传统。

有不少名人住在洛桑。1938年起,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开始频繁入住洛桑的美岸皇宫大酒店(Beau-Rivage Palace),如今这家酒店的酒廊有一款鸡尾酒就是以香奈儿的名字命名的。“二战”爆发后,香奈儿移居洛桑,住到1953年。1954年2月,71岁的香奈儿重开她的时装店,在时装秀的采访中,说起洛桑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后来她在洛桑买了几处住宅,比如1966年买的“瑞士小屋”,房间里摆着漆器屏风,花园中种着白玉兰。

香奈儿似乎对法籍俄裔男子有着特别的情愫,她和俄罗斯音乐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恋情,2009年被拍成电影《香奈儿秘密情事》(Coco & Igor),作为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引起瞩目。这两位,一个革新了女性时尚,一个催生了现代音乐,两人初次相遇,是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巴黎首演,前卫的带有强烈和弦冲突的曲子,引得现场一阵骚乱,却让香奈儿一听倾心。

在洛桑的时候,香奈儿清晨常与密友、舞蹈家谢尔盖·里法尔(Serge Lifar)见面聊天。谢尔盖1904年诞生于当时沙俄的重镇基辅(现在属于乌克兰),1929年成为巴黎芭蕾舞团的编导,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大师之一”,创造了现代芭蕾技巧,推出了《火鸟》等名作,重整了一度衰败的巴黎芭蕾舞市场。作为法籍俄罗斯男子,谢尔盖兼有俄式的坚毅与法式的浪漫,他曾称香奈儿为“神秘的斯芬克斯”,两个人更多的密情,可能都隐藏在那些中国屏风的后面。

1971年1月10日,香奈儿在巴黎丽兹饭店去世,后来被安葬在洛桑的Bios-de-Vaux墓地。按照她的意愿,墓碑上装饰了5个狮头(香奈儿是狮子座),时常会有一片素洁的白花覆盖着她的安息之地。

1986年,谢尔盖也在洛桑去世。

总有一些旅行者专程前来洛桑拜谒他们心中的时尚女王。而当地人似乎已经将香奈儿的故事渐渐淡忘,街上背香奈儿2.55包包的当地女生也十分鲜见,她们喜欢更为小众或是手工的品牌。或许,当地人实在见过太多名人、名牌,在莱蒙湖畔,有时兴致来了,他们也会指着豪华酒店的一个红色挑窗告诉游客:喏,某某名人就住在里面。

黄昏时分,走在老城的高地上,夕阳洒在莱蒙湖畔一片民居的屋顶,是那样的温暖。这座小城早在罗马时代就驻扎过军营,1915年起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湖边的反光,仿佛正是这种祥和时光的写照。

博物馆与红玫瑰是表达纪念最好的语言

中午时分,前往韦威小镇(Vevey)。意大利路(Rue d'Italie)上,几株高耸的大树掩映着一座垂着白色窗帘的建筑物,这是一座建于1842年的酒店,大厅里散布各处的油画、雕塑和两排白色的柱子,都展现着其悠长历史。

这天刚好有一个聚会,从日内瓦、洛桑等地来了不少贵宾,男人西装革履,女士戴着华丽别致的帽子,衣香鬓影中,清新与奢靡杂糅的气息袭来,令人迷醉。

酒店前面就是湖畔的散步道,天鹅在湖中悠闲地游弋,水上飞机不停起降,充满水边生活特有的活力。韦威属于瑞士法语区,早在公元前2世纪已有人在此定居,罗马帝国时代称为Viviscus,中世纪时,是从法国到罗马的通衢大道Via Francigena上的一个站点。1798年沃州革命后,韦威进入了繁荣期,1867年,雀巢公司总部坐落于此。

广场上的Lionel Meylan钟表店是当地最大的一家,除了各种高端手表,还摆放着好些肖邦(Chopard)限量版坤包,动辄三四千瑞士法郎(约21000—28000元人民币)。看店的是老板的二公子,我礼貌地问了一些专业问题,他兴致大发,给我展示了许多镇店之宝,之后就将那些手表随意放在柜台上,还带我去旁边的一间店参观将手表机芯拆卸并装配的工作室。瑞士生活环境富庶、纯净,当地人表现出的那種信任令我颇为感慨,当然,前提是,你也要表达出对他们的尊重。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莫不如此。

湖岸有一座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铜像,穿着他最出名的装束——礼帽、西服、宽大的皮鞋,拄着拐杖。铜像是按照卓别林的身高比例做的,大约165厘米。

作为电影大师,卓别林在他的影片中,往往以喜剧或闹剧的形式表现流浪汉的形象,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痛苦挣扎,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悲怆感。20世纪50年代,卓别林一直是一个风云人物,特别是他获得了以反帝为宗旨的“国际和平奖”(International Peace Prize),以及在1954年与周恩来的会见,激起巨大反响。1957年,他完成第一部在欧洲制作的影片《一个国王在纽约》,对当时的流行文化进行讽刺。

1952年9月,卓别林由于政治倾向而遭到美国驱逐,他买下了韦威小镇的Le Manoir de Ban庄园,这是沃州最大的私家庄园,占地面积14公顷,有开阔的花园。次年1月,他的妻子乌娜(Oona)和8个孩子也搬了过来。庄园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分为三层,共19个房间,可以眺望莱蒙湖的秀丽景色。

人生的最后20年,卓别林主要致力于重新编辑和修复以前的影片。1966年,他的踝关节受损,同时发生了几次轻度中风,逐渐退出了演艺生涯。1971年,他获得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奖,次年再获威尼斯电影节的褒奖。

1972年,美国方面为了修复与卓别林的关系,决定授予他奥斯卡荣誉奖,卓别林在阔别近20年后重返美国,受到极大欢迎。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卓别林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不得不使用轮椅。1977年12月25日早晨,他因中风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按照他的遗嘱,葬礼十分简朴,他被安葬在韦威的墓地,他在这个湖光山色绝佳的第二故乡生活了25年,宁静的莱蒙湖常带给他深深的慰藉。

2008年,Le Manoir de Ban庄园被卢森堡的一家投资公司所拥有,开始筹建名为“卓别林世界”(Chaplin's World)的博物馆,2016年4月落成开放,展示卓别林的生平和相关电影作品。

关于卓别林,当地坊间并没有更多的故事流传,不仅因为他已离去整整40年,更重要的是,当地人选择低调、谨慎地对待这位隐居的大师,这也显示了莱蒙湖畔巨大的包容力,当别人安静的时候,缄默是最好的尊重。唯一热闹的是湖边的卓别林铜像,总有不少人前来瞻仰,卓别林的手中,总会被放上一两枝红玫瑰。

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的工人,与不断旋转着的巨大齿轮搏斗,这是一种深刻的喜剧。数十年过去,这种齿轮般的巨大压迫,依然无处不在。

博登湖 拎起历史的珠链

博登湖在瑞士境内跨越图尔高州和圣加仑州,这一带洋溢着浓重的田园风格,湖畔有优美绝伦的拿破仑博物馆,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沙夫豪森和欧洲最大的莱茵瀑布。贯穿旅途始终的,是迷人的岁月的沉淀,如果说历史是一串长长的珠链,在这里能够集中欣赏到它数点璀璨的光芒。

窥见法兰西帝国的短暂微光

恩格那克(Egnach)是博登湖畔的一个小镇,在宁静的湖畔公路行驶,远远地看到一座白色的建筑矗立在高地上,这就是艾伦堡宫殿(Arenenberg Palace),驶进花园,有碧树、喷泉,背景是空濛的博登湖。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终结时期,整个波拿巴家族到处流亡,先后到了英国、美国和瑞士,他们天真地认为,总有一天他们会重回法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他们希望找到一处类似巴黎的归隐地——有能谈论文学和哲学的沙龙、能举办晚宴的大厅,还有私密的小剧院,不时有些名流拜访,周边有适合短途旅行的地方……终于,他们在博登湖畔找到了艾伦堡宫殿。

1817年2月,霍腾斯皇后买下了艾伦堡宫殿。她去世后,1837年,她的儿子路易·拿破仑将宫殿卖掉,1852年他称帝,成为拿破仑三世,1855年又回购了它,此后一直到1906年,艾伦堡宫殿都是波拿巴家族的财产。

霍腾斯皇后买下这座哥特式的宫殿后,请来博登湖的建筑大师约翰·韦乐(John Baptist Wehrle)进行设计,包括墙纸、家具、雕塑、绘画等,全部体现出拿破仑一世时期的法式风范。她不仅带来了法国艺术宫殿的专属建筑装饰风格,还将她对园林艺术的趣味也融入到花园中,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有岩洞和水景的隐居地,各种蜿蜒的小径和修建整齐的树木,构成了丰富多变的风景轴线。她对巴黎马尔迈松宫殿(Malmaison)一直情有独钟,并将其风格移植到她居住过的不少地方,如今她的心血只在这里被保存下来,在其他地方已荡然无存。

走进宫殿的前厅,有一座优雅的红色新哥特式螺旋楼梯,里面是一个圆形画廊。这个房间最初是用来表演戏剧的,霍腾斯皇后将它改成阳光房,客人们可以在这里等着进入气势宏大的沙龙。沙龙的整个墙面和天花板以蓝白相间的条纹装饰,墙上挂着霍腾斯皇后和拿破仑三世的巨幅油画,即使是见过法国皇宫的人,依然会被这里的独特情致所吸引。

再往里走,是一楼湖景沙龙,湖上景色可一览无余。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温室,霍腾斯皇后将其扩大,加上全景飘窗,视野更好。旁边的图书馆摆放着红木书柜,有皇家收藏的200多本不同时期的珍贵书籍。

走进餐厅,巨大的餐桌上摆放着精美的瓷器,据说其摆放方式从1835年就没有改变过,餐柜中陈列着剔透的水晶酒杯,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切如梦如幻,仿佛皇室成员刚在这里用过晚餐。

回到前厅,接待人员指着墙上一排编号从1到18的呼唤系统解释说,宮殿共有18个房间,有了这个系统,就能迅速知道是哪个房间有人在呼唤,管家可以马上前往。

沿着精美的旋梯走上二楼,进入霍腾斯皇后的卧室,洛可可风格的元素,与精致的帝国家具,在这里得到相当好的折衷。她就是在这间卧室中辞世的,床等陈设还保持着原貌。

进入欧也妮皇后的沙龙,东边和西边墙壁上分别挂着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皇后的油画像,向右转,是拿破仑一世挂着加冕徽章的画像,对面是拿破仑四世。法兰西第二帝国,似乎从这里展现出其短暂的微光。

二楼湖景沙龙里陈列着精美的艺术品,有些充满了“游吟诗人的风格”(Troubadour Style),其中包括曾属于约瑟芬皇后的画作。再往里是皇帝的卧室,拿破仑三世1855年回购这座宫殿时,把这个房间留给了自己。

转到皇家浴室,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简洁的壁画,有台阶通往浴池,池壁上绘有金色的鹰徽,设有几个冷热水入口。这个浴室是2010年修复皇后寝宫时发现的,此外还发现了一部分的厨房。1830年前后,这样的浴室算是极先进的卫生设施了,也让现代人得以窥见这个著名皇室家族的私密生活。

1906年,欧也妮皇后将她的这座夏宫捐献给图尔高州政府(Canton Thurgau),成立了图尔高州拿破仑博物馆,这也是瑞士德语区唯一记载拿破仑历史的博物馆。

黄昏时分,倚栏远眺,湖对岸就是德国。夕阳散落在花园里,一部分明亮,一部分微暗,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明暗分界线,在微妙地移动着。处在流放之中的法国皇族,曾经在这里找到了短暂的自由和安宁。在阳光与湖光的交相辉映中,世界一派祥和,足以让人安静下来,慢慢地疗伤,多少国仇家恨,最后都随着湖水远去。

面对悠长的历史,人的生命总显得太短暂。有一次,拿破仑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在陪同客人时,拿起房间内一串长长的珍珠项链,用手比划着说,如果每一颗珍珠代表10年,人活到80岁,不过是短短的一截,而更长的一段珠链,都在人的岁月之外。

500多年岁月为小城搭起巨大的布景

清晨,从施泰克博恩坐火车,15分钟后就抵达了中世纪的古城施泰因(Stein am Rhein),建于1225年的荷恩克林根城堡(Castle Hohenklingen)雄踞在小镇后的青山上。

施泰因位于博登湖畔、莱茵河边,1007年前后,这里还是莱茵河上的一个小渔村,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二世将圣乔治修道院(St George's Abbey)从德国的辛根特菲尔(Hohentwiel)搬迁到此,以加强处于水路交通交汇点的施泰因的防卫。他给修道院广泛的权利,让他们发展贸易和商业,到15世纪,施泰因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小城,皇家修道院也进行了重建,保留了晚期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施泰因也是约翰?黑林(Johann Heynlin,1425—1496)的出生地,他把第一台印刷机的技术传到了法国。

古城保留着城门、城墙、古老的街道和半木结构的房屋,街边的建筑物上都绘满了美丽的壁画,反映出中世纪的生活风貌,华丽的建筑也让人惊叹,它们仿佛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古雅的布景,没有刚刚赶制出来的浮华气,有的是500多年岁月积淀的沉郁之美。

施泰因有不少建筑被列入瑞士遗产建筑的名录,除了荷恩克林根城堡、建于3世纪的罗马要塞塔斯格提姆(Tasgetium),还包括三个教堂:圣格奥尔根的修道院教堂,圣乔根修道院教堂和城堡教堂,圣格奥尔格修道院是当前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纪建立的修道院之一。此外,老城区还有六幢房屋受到严格保护。1972年,施泰因因建筑遗产保护而获得首届威克奖(Wakker Prize,由瑞士遗产协会创建,以促进瑞士古镇保护的发展,每年颁发一次),获奖理由是:在紧凑的空间内拥有著名建筑物的数量,在瑞士是十分独特的,在整个欧洲也是罕见的。由于这种悉心保护,这个中世纪小镇的风貌被完整保存下来。

米诺要塞的晚钟莱茵瀑布的夜色

从施泰因到沙夫豪森之间的莱茵河河段,被认为是欧洲景色最优美的区域之一,澄澈的阳光,翠绿的树林,岸边有人晒着日光浴,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游船靠上沙夫豪森码头,我要去的米诺要塞(Munot)高踞在小丘之上。穿着古典皮背心的导游打开路旁的一扇铁门,带领一行人走进一个绿意盈盈的院落,开始走访这座古镇的私密时光。

我们沿着一条陡峭的带有顶盖的长廊慢慢走近米诺要塞。路的坡度大约40°,鹅卵石路面走起来并不吃力。长廊外面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葡萄园。

早在中世纪,沙夫豪森就是一个城邦国家,1045年铸造过自己的硬币。1208年,这是一个帝国的自由城市。1330年,德国巴伐利亚皇帝路易斯承诺将该城交给哈布斯堡王朝。15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逐渐衰退,1411年起,公会统治了城市,1418年,沙夫豪森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中购买回了自由权,1501年成为旧瑞士邦联正式成员。沙夫豪森在“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新教的瑞典和罗马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交战,由于处在交通要道上,该城一些重要的桥梁被烧毁。

沙夫豪森的一面向着瑞士,另外三面被德国境内的群山环绕。1944年4月1日,由于导航错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飞机偏离了德国空域,转向中立国瑞士,误炸了沙夫豪森,造成大约100名平民丧生,事后美方迅速提供了100万美元作为赔偿。

1564—1589年,为了防御德国、保护沙夫豪森这个瑞士联邦在莱茵河右岸的唯一地区,米诺要塞依照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的防御理论建造起来,呈环形,直径49米,里面架设着火炮。如今要塞里飘扬着古典的音乐,几个孩子在一个舞台上嬉闹,透过城垛,是夕阳下临河的古城,沐浴在一片暖光之中。

沿着塔楼的环形楼梯登上顶层,中央摆放着古老的兵器。导游走到一只大木箱前,拿出一把巨大的钥匙,先插进侧面的孔内,打不开;他拨开箱子上一个装饰用的铁片,这才露出真正的钥匙孔。箱子的内部结构也复杂精巧,导游从里面拿出一些“金币”发给大家,其实是巧克力。然后,他摇起一种古老的唱机,唱片是宽约30厘米、长几米的折叠木片,上面打着大小不等的圆孔,放在唱机中会发出悠扬悦耳的乐声。导游随乐声唱起古老的歌谣,声音在满是壁画的顶楼回荡……古時,每晚9点,居住在塔楼中的守夜人都会及时敲响大钟,提醒人们关闭城镇大门,还有小酒馆也该打烊了。

黄昏时分,驱车前往纽豪斯(Neuhausen),20多分钟后,车驶上一座小丘,左侧就是瑞士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 ——气势恢宏的莱茵瀑布(Rhine Falls),水烟奔腾中,可以看到一艘小艇在靠近瀑布的地方行驶。莱茵瀑布是欧洲最大的瀑布,宽150米,高23米,夏季平均水流量每秒700立方米,由于瀑布太高,除了鳗鱼能在岩石间的水流钻过,其他鱼都爬不上来,而游人可以乘着小艇,随波起伏,直抵瀑布下方,感受自然的伟力。

我在瀑布对岸的沃尔斯城堡餐厅(Schloss Wrth)找了个最佳位置,眺望暮色中的瀑布。天色渐暗,多彩的灯光照在瀑布上,如梦如幻。

由于莱茵瀑布巨大的水能资源,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在此建设电站的动议。1944年,瑞士曾批准了一个建设该电站的项目,计划1952年动工,1951年,15万瑞士公民签署了一份请愿书表示抗议,其中有49位名人,包括著名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这份请愿书成功阻止了该项目,并且至今仍有效避免了在莱茵河上游河段兴建电站。

优美的环境,就是来自这样悉心的保护。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莱茵瀑布充满敬畏之情。19世纪,著名画家特纳(J. M. W. Turner)创作了大量关于莱茵瀑布的作品,抒情诗人爱德华?莫里克(Eduard Mrike)也写了不少赞美这座瀑布的诗。

深夜,驱车20分钟来到布兴根(Büsingen)小镇,在莱茵河畔的Alte Rheinmühle酒店枕河而眠。次日清晨,薄雾弥漫,一派朦胧景象,远远地可以看到一两艘皮划艇在河水中轻轻掠过,近处有两只天鹅优雅地游动,轻若叹息。

琉森湖卢加诺湖 跨越百年“瑞式”生活

全新开通的圣哥达全景观快车,从琉森湖到卢加诺湖,连接起瑞士的中部与南部。琉森湖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相传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琉森湖上跳动的月光,罗西尼《威廉·泰尔序曲》中“日出阿尔卑斯山”的章节,也描绘了琉森湖的景色。卢加诺湖位于瑞士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之间,这里的湖区生活有着不一样的甜蜜风情。

拥抱“旧世界”的背影

琉森为许多中国旅行者所熟知。作为琉森最著名的酒店,罗斯河(Reuss)畔的琉森施威霍夫酒店(Hotel Schweizerhof Luzern)也有不少人慕名前去探访或入住。

出了琉森火车站,不远处就是罗斯河,跨过一座桥,就到了外观古雅的施威霍夫酒店。这家酒店创建于1845年,至今有170多年历史,作曲家理查·瓦格纳、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007”的扮演者罗杰·摩尔、流行乐女歌星安娜斯塔西亚(Anastacia)都曾在此下榻。酒店的Zeugheer大厅1865年首次装修,当时的法国皇后欧也妮下榻于此,称赞这个大厅比法国的更显辉煌,此后,酒店一直保持了新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酒店内到处摆放有兰花和一些古董制品,还保留着一部小巧可爱的老式电梯,有一种令人迷恋的旧世界的气息,服务生身上体现着自创建以来五代人的服务精髓,让人联想起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酒店最近重新翻修过,房间里处处能看到音乐的元素。我在墙上看到了英国“纯红乐队”(Simply Red)主唱米克·纳尔(Mick Hucknall)的签名,他在25年职业生涯中售出了超过5000万张唱片,被称为“一个真正的灵歌乐手”。我曾经很喜欢“纯红乐队”的歌,You Make Me Feel Brand New,Sunrise,Stars……米克·納尔高亢的声音让人感觉安适。在这样的酒店回忆起他的歌声,仿佛是以一种轻触灵魂的方式,拥抱旧世界的背影。

这里还有英国摇滚“超级游民乐队”(Supertramp)创始人罗格·霍奇森(Roger Hodgson)住过的房间,以及美国摇滚TOTO乐队成员待过的房间,墙上有其亲笔签名。旧世界的装潢与新世纪的摇滚交汇,真是一种奇妙的相遇。

在酒店一侧的房间,可以俯瞰琉森湖和眺望到不远处的皮拉图斯山,还可以看到有一座古雅的廊桥斜跨在罗斯河上,这就是卡佩尔木桥(Kapellbruck),欧洲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廊桥,也是琉森的标志性建筑,不少人赶到琉森,首先就是要来看一看它的风采。这座桥修建于13世纪,两边有木制围栏,围栏外面挂满了鲜花;廊桥的屋顶有一段瓦已变为黄绿色,呈现出经历漫长岁月之后的古旧模样。顶部每隔几米就有一幅彩绘,描绘着几个世纪前的小镇历史,包括战争的场面,1993年有一部分不幸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经过精心修复,一般人看不出与旧作的区别。

在酒店餐厅,用Berndorf的全套银质餐具,品尝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厚牛排,据说其烹制技术是琉森最为上乘的,配上蘑菇切片,淋上黄油、龙蒿和青柠汁,再来一杯白葡萄,堪称完美。

清晨,阳光照射在窗外宁静如镜的湖面上。1857年7月,列夫·托尔斯泰入住这家酒店时,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当我走进房间,打开窗户时,湖水的反光、远山的黛影和澄碧的天空,在一个瞬间就淹没了我。我内心曾有一种不安,但这样的场景突然就使我有了灵魂满溢之感。我就突然很想去拥抱,有力地拥抱,去挠它,或者掐它,去做一些特别的举动。”整整160年之后,我似乎依然能体会到这位俄罗斯文学大师当时的心态:那种初见自然纯净之美时的惊喜和些微的狂放。

2016年,这家酒店被评为“欧洲最佳历史酒店”(Best Historic Hotel in Europe)。

从酒店步行五分钟,就看到了狮子纪念碑,隔着一方碧绿的池塘,一只垂死的狮子塑像就在对面的岩壁下方。这座塑像是丹麦雕塑家巴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1820—1821年间设计的,由卢卡斯·阿霍恩(Lukas Ahorn)凿制在山岩之间,以纪念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杀害的瑞士士兵。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称这座狮子雕塑是“世界上最悲伤的石头”。

17世纪初开始,一支瑞士卫队一直担任法国王室的警卫工作。1789年,路易十六国王被迫与家人从凡尔赛宫搬到杜勒里宫。1792年8月,暴动者冲进杜勒里宫,瑞士卫队中有600多人在战斗中丧生,或缴械后被屠杀,还有160名伤者后来也相继死亡,只有350人幸存。

狮子纪念碑在一个旧采石场的悬崖上雕刻而成,长10米,高6米,表达“忠诚、勇敢的瑞士人”的理念。垂死的狮子低垂着头,身上覆盖着代表法国君主制的鸢尾花,刺中它的长矛折断在肩部,他身边有一面盾牌,上面的图案是瑞士的徽章。

全新景观路线连接两个时代的传奇

我从琉森的码头搭轮船前往弗吕伦(Flüelen)。起初天色空朦,船在宁静的湖面上缓缓而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白帆在远处的山影之前,还有一些正在下网捕捞的渔民,遇到其他的轮船驶近时,两艘船上的人都会相互挥手致意。

浩瀚的琉森湖,长30公里,最宽处20公里,每处绿荫浓密的湖岸都掩藏着一个小小的码头,要靠近了才会发现。码头的建筑各有特色,等船的人很多是当地居民,有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和结伴而出的老夫妻,这样的航线不仅是为旅行者开设的,更多是瑞士湖区的日常所需,旅行者则能因此体验到那种淡然宁静的湖区生活。

我坐的是一艘怀旧风格的蒸汽机船,一层中央位置是轮机,用一个巨大的有机玻璃罩子罩住,3组巨大的曲轴看上去十分精致而马力强大。在曲轴的对应位置,船的左右两舷各有一扇高约1米的玻璃窗,只见一个巨大的红色物体在里面滚动,激起的水花打到玻璃上,这就是桨翼(Paddle),也就是轮船的推进器。

这条航线是从琉森湖的中央到东部,轮船抵达弗吕伦港口,湖边有许多帆板乘风破浪,不时在浪尖腾越而起。我站在码头上,再次端详这艘船首刻着一条金龙的白色轮船,船长说:“这船很值得看吧,它可有100多年的历史!”语气中流露出低调的瑞士人难得的自豪之情。

我要在弗吕伦换乘圣哥达全景观快车(GoPEx,Gotthard Panorama Express)的火车部分,前往贝林佐纳(Bellinzona)。这趟列车是2017年4月8日全新开通的,穿越旧圣哥达隧道,经过格申恩(Goschenen)、艾罗洛(Airolo)、最后抵达贝林佐纳。它接驳充满怀旧气息的轮船,从瑞士中部的琉森湖区到南部的卢加诺湖区,取代原有的威廉·泰尔快线,成为瑞士铁路新的传奇。

出发后不久,列车就进入了罗斯河谷,很快经过了阿尔特多夫(Altdorf)小站,据说瑞士历史传说中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威廉·泰尔就居住在这里。13世纪,乌里州一个叫盖斯勒的地方官吏飞扬跋扈,把自己的帽子挂在集市上,要求所有过路的人都要向帽子致敬,威廉·泰尔因为拒绝这样做而被捕,盖斯勒把威廉·泰尔的儿子抓来,命令威廉·泰尔用箭去射儿子头顶的一只苹果,威廉·泰尔沉着应战,一箭射中苹果。这个传说体现出早期瑞士人就拥有的自由、平等的精神,此前这条铁路快线就是以威廉·泰尔的名字来命名。

埃斯特费尔德(Erstfeld)是旧圣哥达隧道(St.Gotthard Tunnel)北部坡道的起点,列車在28公里的距离内要爬升634米的垂直高度,经过螺旋型的连续转弯,接着进入15公里的旧圣哥达隧道,这条隧道几乎是笔直的,只在南端有一点弯道。

驶出隧道后大约10分钟,列车抵达埃罗洛小站,我已经置身于提契诺州——阳光灿烂的瑞士意大利语区。隧道南部的出口处依然是弯道连连,整列火车像一条红色的巨龙,在山谷间灵活地穿越。

接下来这是一条风景如画的线路,焦尔尼科小镇(Giornico)的景色在窗外闪过,在比亚斯(Biasca)可以看到山崖上的瀑布,接下来到达提契诺州的首府贝林佐纳。这座小城是圣哥达全景观快车的南部终点,位于阿尔卑斯山麓下、提契诺河东岸,因三座城堡——卡斯特尔格兰德(Castelgrande)、蒙特贝罗(Montebello)和萨索·科巴洛(Corbaro Sasso)而知名,2000年,这三座城堡连同整个城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可复制的甜蜜生活

继续搭乘列车南行,抵达卢加诺。空气中弥漫着炎热的气味,那些敞蓬汽车在路口一路急驰,不像在瑞士的其他地区,总是先礼让行人。这个瑞、意边境之城,果然有着别样的风情。

沿金山(Collina d'Oro)山坡上一条僻静的道路进入一个秀美的庭院,松柏高耸,一些现代雕塑点缀其中。前方那座红色的扇型建筑就是隶属于Relais & Ch?teaux酒店联盟的Villa Principe Leopoldo酒店,像是张开着的巨大羽翼,后面衬着一片让人迷醉的蓝天。

穿过大堂,有一个巨大的半圆型露台,可以俯瞰卢加诺湖。绿色植物爬满了大理石栏杆的空隙,一对恋人相拥着眺望蔚蓝的湖水。

黄昏出门散步,眺望周围的湖泊和群山,这座依山而建的湖畔小城在夕阳下展示出丰富的层次。湖上泊着一些帆船,白色的桅杆掩映在碧树之间,一艘渡轮驶离岸边,远处的沙洲上依稀可见不少人在晒日光浴。圣洛伦佐教堂矗立在半山腰上,它因正立面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而闻名。

小路两旁满是各种特色小店,走到缆车的下行站,就到了平坦的老城区,这里有不少出售食物的商店,好几家的回廊下悬挂着几十条萨拉米腊肠,它们产自米兰,长约1米,直径约15—20厘米,大概是世界上最粗壮的香肠了。

朝湖畔的方向走,就进入了卢加诺的名店街——Via Nassa,随后是遍布餐厅和咖啡厅的利弗马广场(Piazza della Riforma),也是当地最时尚的区域,让人尽享意大利式的“甜蜜生活”,那是由自然环境、古旧建筑、安静社区和漫长的岁月共同组成的无法复制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建筑物上残存着一种华美的、颓而不废的、古雅如新的独特气质,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完全体会。你可以在一个瞬间,准确地知道:“啊,这就是瑞士的意大利式格调。”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 黑塞曾这样写到:“这里日照强烈,温暖,群山看上去颜色更红。栗子、葡萄、杏仁、无花果盛开,居民友善而好客……”

回酒店吃晚餐,主菜选的是小牛肉配羊肚菌和炖酥的豌豆,搭配产于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Mendrisio)的红酒Syrah Valsangiacomo 2012,这款西拉红葡萄酒体成熟而奔放,入口强劲、光滑,适于搭配红肉。“6款精美甜点”是餐厅的招牌菜,草莓酸奶布丁、香草冰激淋、绿茶冰激淋、覆盆子慕斯加糖和慢火煮过后冷却的糖渍水果,甜美极了。

次日从卢加诺乘坐火车南下,20多分钟后就到了门德里西奥,这里是瑞士梅洛红葡萄酒的主要产区。Cantina Sociale Mendrisio酒庄是提契诺州主要的葡萄酒企业,创建于1949年,主产梅洛紅葡萄酒,供应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的市场,目前也在放眼于远东市场。年轻的CEO雷默(Tettamanti Remo)带我驱车前往Tenuta Montalbano葡萄园,他一路上接了好几个电话,我注意到他用的是一款中国品牌的手机,他说质量相当不错,瑞士有不少人都在关注中国手机。雷默曾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的“国情”十分了解,比如他知道现在不少中国人出门很少携带现金,购物消费靠移动支付就能轻松解决。雷默身上体现出新一代瑞士人对中国的持续热情,文化的相互追随性或由此而产生。

Tenuta Montalbano面积20公顷,1962年开始运行,是瑞士最重要的葡萄园之一。我们闲坐在棚架下,品着几款梅洛红葡萄酒,酒体呈紫色,散发着浓郁的果香,入口柔顺,单宁含量低,收结绵长,搭配芝士和萨拉米,浅酌慢品,心境悠缓。我穿越瑞士水岸地区的漫长之旅,也在此悄然停歇。

作者: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