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传承人
——在山坳里撑开一片未来
我和小伙伴Vivi撑着油纸伞,脚步轻盈地走在雅典卫城古老的街道上,周围不时有羡慕的目光投来,有人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伞真美。”——这也是我们去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最常听到的话。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老家余杭,窝在山坳的祖屋里,跟着74岁的爷爷学做油纸伞,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努力为这门古老的手艺输送新鲜血液,并开始带着它站上世界性的舞台。
行者档案
刘伟学90后,杭州纸伞之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环境与艺术专业,2015年受邀成为融设计图书馆驻场设计师,获得优秀奖。曾受邀携纸伞技艺参加2015、2016年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2017年的米兰家居展及欧洲相关的文化交流巡展。
CNT对话
在纸伞的制作过程中,有普通人可以体验一下的环节吗?
初学者可以试试糊伞的环节,用双手感受纸张的质感。一定要小心手指的力度,打湿的纸稍有不慎就会破损,但也不必过于紧张。一开始拼接也许还做不到无缝,多试几次就能找到窍门。
Tips
油纸伞的美好寓意
■油纸与“有子”音近,寓意多子、多福。
■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
■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行李(包袱)中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油纸伞的传承地
在中国,目前主要的传承地有安徽泾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湘潭石鼓镇,海外的传承地有日本岐阜县的美浓。泸州纸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赝文化遗产,婺源甲路纸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杭伞传承基地
基地坐落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西坞村,当地盛产毛竹,周边有樱花基地,距离大径山国家公园、径山寺20分钟车程,距离双溪漂流景区约20分钟路程。
基地附近的余杭融设计图书馆,专注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展示与交流。
传承的是一种“美好”
2017年的米兰设计周上,一把叫作“米蓝”的中国传统油纸伞让很多外国设计师感到惊艳:纯白色的展示空间里,这把浅浅的灰蓝色的纸伞缓缓打开,犹如一支带着暗香的幽兰展开了微微透明的花瓣,令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这种特别的颜色,在中国传统色中称为“春蓝”,伞面上若隐若现的牛皮纸纹路。造就了独特的肌理和质感。这把伞和一同参展的数件纸伞衍生品设计,获得了堪比设计界奥斯卡金像奖的“红点至尊奖”。
这并不是我们的油纸伞第一次“走向世界”。2016年,在欧洲三大著名博览会之一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上,我和小伙伴们带去的油纸伞一亮相,就吸引了现场几乎所有设计师的眼睛,参展的10把伞瞬间售空。设计师们的表情有些诧异,他们原以为守着纸伞的必定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没想到这样传统的物件竟出自我这个90后之手。
我至今还记得最初接触油纸伞的那个雨天,走在山路上,雨滴稀稀落落地打着伞面,声音清脆悦耳,路旁的竹叶不时摩擦伞面的声音也特别好听,人在伞下的感觉很美好,雨天带来的烦躁已消失殆尽。我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或许就是因为忘不了那种美好的感觉,毕业后,我回到老家余杭,开始跟爷爷学做纸伞,成为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人,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老道理与新修行
我曾经以为创业的生活是充满情怀和热血的,而事实上,那段时间更像是进山修行。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开车到达山里的祖屋大概8点半。工作时不能穿好的衣服,因为无论再怎么小心衣服上都会沾满胶水,然后这件衣服就只能当工作服了,而我已经有十多件这样得来的工作服。刚开始午饭是在爷爷家解决,但我们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经常误了饭点,又不能总让爷爷等,所以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和小伙伴改去村里的小面店吃饭,最豪华的搭配就是猪油渣炒面加一个荷包蛋,饭后再来根冰棍,那一刻,觉得山里的生活具是悠闲自在。
纸伞虽然不大,做起来却并不轻松,首先,选毛竹就是一大难题。一把伞需要36根长骨和36根短骨,都来源于一根完整的毛竹筒,要选择粗细适宜、结疤较为平整的一段,完成的伞品相才会好。刚开始,我以为只要选足够年份的竹子就万事大吉,然而做完一批伞,伞骨全都发霉,这才知道一定要选择冬天砍下的竹子,在水里浸泡30天以上,这样才不容易发霉,也不容易长虫。
做伞主要有四個步骤:制伞骨、穿斗成型、裁纸糊伞、装饰装配。我主要负责制伞骨和最后—步中的上桐油。和很多90后—样,我从来没摸过刀,没下地干过活,第一次把沉甸甸的劈篾刀拿在手中时,感觉非常陌生。我觉得这刀太笨重,尝试在网上买来新的工具代替它,但前前后后买了一堆,都是用几次就废了,只好又拿起爷爷留下的这把老刀。有些东西会一代代传下来,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开始尝试跟那些传统的工具交朋友。
开槽,是制作伞骨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脚踩踏板,带动锯片,要在不到5毫米宽的竹条中间开一条2毫米的槽,还要达到“似透非透”的状态。开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稍有闪失,拿竹条的手就会被锯片所伤。一个专业的制伞骨的师傅,至少需要3年才能出师。
几百年来,做纸伞的步骤都有非常明确的“男女分工”,其实这就像以前整个村子都以做伞为业时,各家各户有明确分工一样,每家只负责做伞的一个部分,不会去抢别家的生计,完整的制作步骤其实大家都知道,但仍会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给别人留下余地。
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也尝试做一些修改。爷爷糊纸伞用的是传统的桃花纸,这种纸质透而薄,使用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划破,遇到狂风暴雨不堪—击。我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纸样,最终发现手工牛皮纸最为理想,它软硬适中,也没有恼人的毛屑。为了搭配牛皮纸上美丽的花纹,我也不再使用繁复的中国纹饰来装点伞面,而是转为—种极简风格,米蓝、西坞红、深空黑等纯色纸伞,感觉质感更加纯粹。熬桐油的时候,我发现传统桐油的味道偏重,经常放上两三年也无法完全挥发,我对桐油的配方做了一些小调整,不仅味道消失了,也增加了伞的牢固性。
让传统与世界联通
我们工作室的作坊里有5位老师傅,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他们最关注的是怎样能把伞做得更精良,每道工序如何能更加完美。而我除了对传统技艺感兴趣,也更迫切地想把纸伞展不出去,让外界接受。
我不再坚持传统配色,而是尝试跟现代接轨,做一把大家在日常中也能使用的纸伞。我把纸伞带到世界各地亮相,给工作室引来不少“国际访客”,比如印尼巴厘岛自然学校的校长、葡萄牙的服装设计师、德国的农业管理专家……这些不同领域的客人都醉心于中国传统手工艺,觉得纸能防雨很神奇,纸和竹子的结合非常有趣,伞上的绑花线无比美妙……他们对手艺的尊重让我感动,一个小小的竹环,在他们眼中也是手艺人用心制作的巧物,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
在深山坳里沉下心来,每一天都扎扎实实地思考、劳作,感觉会一步一步接近我的梦想——做一把让人不舍得丢掉的纸伞。对我来说,油纸伞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可以不断挖掘。现在我在尝试制作以家居为主的油纸伞衍生品,比如灯、钱包、手包……我想这将是我终身的事业,就像爷爷一样,我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会为他的父亲而骄傲,为父亲所传承的手艺而骄傲。
作者:刘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