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岭古道:一部厚重的徽州史地书
箬岭古道处皖南深山,是徽州地区最古老的路之一,也是北纬30°至40°环境文化之旅游带上的线性文化遗产、精品。如今道上的青石板保存基本完好,徒步程中,不仅可以欣赏沿途优良的生态景观,还可寻找散布两旁的历史遗迹,感悟历史的沧桑。
有多个名字的古道
从安徽歙县县城西北方向的许村出发,有一段约15公里的青石板路通往黄山市黄山区,它就是箬岭古道的主体部分,这段15公里的古道也是徽青古道的一部分,此条千年古官道一路经青阳通往沿江、中原;另一路通向太平、石棣、青阳、贵池乃至安庆,以及旌德、泾县、宣城等地区。
箬岭古道是古徼州对外的交通和经济要道,除了政治军事用途,在微商兴起后,也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1500年来,徽州地区官员前往省城或京都,徽商运输货物,各地读书人乡试会试,山区老百姓省亲上香,都是经由这些古道往返。
系统的箬岭古道涉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歙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等四县区。由于位置特殊,古道有多个称呼,因其建造年代,黄山区称隋唐古道,歙县和旌德分别称为徽青古道、旌歙古道。为了方便区分,从许村出发,经箬岭关到谭家桥镇的15公里古道,被定义为箬岭古道;从许村出发,经箬岭关连接白地镇的20多公里古道,叫作旌歙古道。
重寻千年遗迹
箬岭古道始建于隋代,由徽州奇人汪华主持建造。汪华是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末起兵保境安民,建立吴国;唐初放弃王位,率土归唐,被封越国公等。汪华起义时以“捍境保民”为口号,并始终致力于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箬岭古道就是他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交流而建。
汪华治下的百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仍能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他后来被尊崇为“太平之主”,也被历代帝王作为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的典范表彰,在徽州地区一直是地方神祗。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箬岭古道上建造了一座汪公庙(又称忠烈庙)。元、明、清期间,汪公庙历经四次大修,后在“文革”期间被毁,2016年修复后,香火又起。可贵的是,古道沿途的百姓依然保有积德行善的古风,复建后的小庙并无人看管,礼佛所需的香纸自取,“功德箱”内的钱物安然无恙,旁边的水潭水质清冽,可供饮用,潭内小鱼游动,无人捞食。
古道上还留有茶棚的遗址,为了方便来往商旅,当年徽州地区的古道上都是五里一茶棚,箬岭古道上更是一度形成“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的繁华景象,清代文学家洪亮吉的《新修箬岭道记》记载了当年的繁盛。清咸丰年间,时任微宁池广太道台的叶赫那拉·惠征携夫人及17岁的长女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前往九华山进香,忻求神灵庇护选秀成功,曾夜宿古道边听“唱灯棚”,对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慈禧评价说:“戏班太闹,京鼓又淡,听唱灯棚,好在适中。”这也使得“唱灯棚”这种表演艺术得到迅速发展,箬岭周边的戏班数量一度多达十余个,演出人员达到百余人。
见证历史的箬岭关
沿箬岭古道上行,可以到达古代歙县北部交通路线的重要控制点箬岭关。箬岭关又名大关洞,位于歙县、旌德县和原太平县三县交界处,紧紧扼守通向青阳县的徽青古道及连往宁国市(宣州)的徽宁官道等,因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看到的箬岭关,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的,关楼全部由青石块砌成,高约两丈,厚有丈余,其两翼一直连接至山顶,南北拱门上方各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据考证为时任歙县知县所题。关城修有通往关顶的台阶,上面竖有界牌等,据说古代还有守卫关卡的楼阁。
作为战略要地,箬岭关见证了不少历史时刻。1863年8月,太平天国名将“奉王”古隆贤率部经箬岭古道来到许村,进入徽州地区,经过激烈战斗,胜利占领黟县,但此时整个太平天国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古隆贤独木难支,最终降清。1934年12月25日,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许村,在箬岭关一带作战,如今许村仍留有当年红军的标语。1949年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在李德生的带领下从箬岭进入许村,进而解放了整个徽州地区。
Tips
古道擷珍
■许村
安徽歙县许村古镇,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已有侣OO多年历史,是徽文化研究和旅游观光的胜地。许村保存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古建筑100余座,其中15处明清古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内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典型建筑有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等。
■箬竹
古道两侧生长有很多箬竹,箬岭古道也因此得名。箬竹是竹的一种,一般生长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区,叶子宽而大,可以编制器物或竹笠,也可以包粽子。
■四担石
从箬岭古道现存的状况来看,这是古人的一个“良心工程”,行走在这些宽1.6米至2米、全部由青自石铺成的路面上,全无安全方面的担忧。途中遇到的最大的石块,占地约6平方米,当地人称“四担石”,意思是这块石头可以容下四个挑夫在此歇担,看到它,会对这一古代工程的艰巨有一个新的认识。
■柳叶鱼
当地关于柳叶鱼的传说很多,据说官道旁的河沟里都有这种形似柳叶的小鱼,我也确实在汪公庙的水潭中看到了它们游动的身影。听说这种鱼的味道很鲜美,游客若舍得花费也能吃得到,然而,这种生长在高山河谷中的野生鱼类数量并不多,且生长缓慢,我更希望它成为一种独特的、供大家观察和欣赏的生态资源,而不是被端上游人的餐桌。
古道美食
■长街宴
长街宴是许村舂祈秋报时的一种社屋民俗,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村民为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为“学子赶考”“学成谢师”祈福而发起的饮食传承。长街宴的菜品都是由许村的原生食材制作,用食盒盛放,依次摆上桌,每人一份,菜品分别是长寿富贵、清吉平安、五谷丰登、早登科第等。如今在当地大型旅游宣传活动中也会设置长街宴。
■八大碗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箬岭古道周边地区保持了徽菜的民间特色,如绩溪县的民筵时兴“六太盘”“八碗细点四”或“十碗细点四”等,其中,“八大碗”灵活多变,很值得斟酌品尝,席问不妨留意—下菜品中蕴含的当地风俗,比如第一道菜一定是鸡,末尾一道一定是鱼,契合民间“上台鸡、下台鱼”的说法,寓意大吉大利。
超出期待的徒步体验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代变迁,跨越箬岭的歙县许村镇、旌德县白地镇、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谭家桥镇互通的山地部分保存较好,和周边的微杭古道、吴越古道等户外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徒步线路相比,箬岭古道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资源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更具优势。
箬岭古道有歙县许村镇、旌德白地镇、黄山区谭家桥镇三个出口,形成了许村和白地、许村和谭家桥、白地和谭家桥三条徒步线路,根据不同的穿越路线组合,全程15—23公里,走完需要5—8小时。其中,最佳路线是2日徒步。第一天可游览许村古镇,宿古镇,或者从许村上行到茶坦村,宿箬岭山庄。如果自驾车前往,也可以选择1日徒步路线,沿高速公路先到达歙县古城,后前往许村古镇,游览后驾车走一段山路,到达大桥头古道青石板路起点,由此步行至箬岭关。
近年当地开始重视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并引进了民宿等多种旅游投资项目。我在许村古镇内的民宿“和悦居”住了一夜,它坐落在一座老式徽派建筑里,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厚,同时现代生活设施齐全,而价位又不高,性价比超出期待。需要注意的是,许村民宿条件很好,但房间数量极其有限,最好提前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