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接下来对于所有考生和家长老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志愿填报了。有人说高考影响一生,这有点夸张。随着社会的开放,可能性增加,变化加速,高考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降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很重要。
重要在哪?
1.学科的选择,会让人进入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知识和思维训练环境,和不同的同学老师交往,接触到不同的职业世界。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我本科计算机,也读过法律硕士,曾经花过半年时间在文理科思维之间进行转换。这还是主动跨界的,更多人可能长期沉浸在一个学科世界里,根本不知道别的可能性。于是,很大程度上,在这个关键节点,被学科塑造了。
2.大学的选择,让人有不同的视野。有些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活动、实践,学生甚至每天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选择,而有些学校一年未必能有一次接触除了上课之外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差异在移动互联越来越发达的现在,已经不能改变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很主动的话。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主动发展的生涯意识,在任何一个时代也会有自己的发展主张。我们要关注到的是,大学阶段对于一个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是成就一个人从不独立到独立的过程,于是,很容易被影响。
学科和大学的选择重要性,不仅在于现实影响的重要性,还在于选择之后的标签化所带来的影响:我就是学什么专业,我就是哪所大学的,我们就是干哪行的……,这样的标签无形中改变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一致还好,如果这样的标签和自己的特点是拧巴的,这个人将要面临的是痛苦的四年,甚至更久,对于多数人来说,至少是十年。
志愿填报,决定了一个人在要准备第一次独立看世界的时候,打开的是哪扇窗。
但是,好多人的志愿选择是拧巴的,你看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同的职业就知道了。甚至可怕的是,多数人都不知道是拧巴的。因为,我们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很多学生,包括父母和老师,会有这样的想法:考出分数是学生的事情,报考志愿是家长的事情。
看看这扇窗是如何被决定的吧:
高考分数一分都不要浪费!有些家长甚至花重金请人进行大数据地全面分析,进行有经验地全面衡量,如果压线录取,那将是皆大欢喜,幸运至极!
一定要进入热门专业!现在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行业赚钱多,就去哪里。反正孩子分数高可以随便选,即便成绩没那么好,选一所差一点学校也可以,专业更重要!
殊不知这样的选择标准害了很多人:唯分数论让人忽略了实质的选择标准,而所谓的热门专业,且不说是否符合个人特质,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两年之后还是热门吗?
我做生涯咨询多年,遇到的多数是职场人士,几乎所有迷茫的人都说到了自己大学的专业非己所愿,要么被要求选择,要么懵懂间随大流,要么被一个偶然的信息打动,多数人连自己有什么愿望都不知道!就这样带着一个慎重而毫不专业的选择,走过了大学,走进了职场,多年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发现自己无力转变,发现自己一直都很迷茫。
一个人第一次独立地接触外部职业世界的机会,就这样被稀里糊涂地决定了——大家都奔向了排队最多的那扇窗。之所以这样做,就因为这样的标准更容易辨识,大家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随大流,心理感觉上更安全。即便隐患重重。
难道,还有更好的标准?当然有,我们都知道的标准:遵从内心,符合特质,学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有成就且幸福。时代在变,人生在应变,五味杂陈,这样的理想状态不可能。至少,在中学生涯教育尚未完全以一种专业的方式普及之前,在我们的教育资源尚未公平和透明之前,对更多人来说,这样的理想只是想想而已。
然而,即便是现状,即便是火烧眉毛的有限时间里的志愿填报,即便这有可能是进入职业世界、进入生涯新阶段之前的最后一次修正机会,我们依然有空间,从生涯发展的专业视角帮助学生们做选择,让这个选择从未来看,尽可能地好一点。至少,不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个空间在哪里?从生涯的视角来看,如果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关注了这么几个方面,至少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结:
1.关注孩子的兴趣。当然,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更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之间的关系。除了做多功课,临时抱佛脚,查查资料之外,还可以有两个倾向,一个避免:倾向综合类大学;倾向基础性学科;避免为了所谓的热门专业,满拧了孩子的兴趣。
倾向综合类大学,是因为综合类大学的专业比较多,学术环境比较交叉融合。孩子入学之后,即便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有换专业、听课、学习、尝试的机会。
倾向基础性学科,是因为如果学科方向不明的情况下,学习基础学科对于未来的可延展性比较强。比如学习计算机科学就不如学习数学,学习电子商务就不如学习经济管理。特别是一些“不受欢迎的”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文学,这些看上去就业没那么精准和热门的专业,反倒有更强的延展性,甚至会倒逼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主动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涉及分数的原因,可能没那么多选项,但无论怎么选,千万不能选错。选错就是,在明知孩子的兴趣方向的情况下,非要选择一个“赚钱多、热门、有出路”的专业。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文理分科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错误了,如果大学专业再选错,那将失去最后一次修正的机会,很有可能就把这样的错误带入了职场。
曾经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大学生来咨询,当年以高分考到了香港某大学某高就业率的理工类专业,一年之后发现自己特别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希望寻找转学可能,但不知转向哪里。她是幸运的,有家长支持,专程在大一暑假坐飞机到北京来找我。在咨询之后,她就考到了美国一个大学的另外一个专业,选择了政治学专业。前不久因为介绍别人来找我咨询,发邮件告诉我,现在华盛顿一家新媒体工作,非常开心。
2.看城市。如果面对多个选项,不知该怎么选,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考虑哪个城市更适合孩子发展。城市,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依据。
虽然中国的城市建设具有越来越强的同质化,但深入进去,你会发现,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信息、机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学校的范围扩大一些,城市就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南方、北方、大城市、小城市、现代化城市、文化古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城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些信息,在这个社会里,信息已经变得唾手可得,甚至在山村里,也和大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体验却是信息不能传递的。在北京的海淀区,北大、清华、人大、北航……这些高校比肩林立,随便拐到哪所学校就可以听听讲座,看看大师,即便不学什么吧,带来的自信或者自卑,也不是别处可以感受到的。在深圳,坐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体验着效率和高速度,即便只是周末去逛逛华强北,一定也会对商业,会对人际关系有颠覆的认识。在我的家乡开封,虽然可以随时活在网络里,但是过了晚上十点,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然开始安静,在黯淡的路灯下,体验光膀子吃小吃的感受,恐怕也不是哪个城市都会有的。
上大学,不只是为了学知识。其实,上中学也不是。但是,体验和视野对于大学期间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就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决定一个人进入职业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式。
有一个朋友曾经在贵阳读大学,因为一年暑假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活动,从此大开眼界,勤于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发奋提升能力。毕业后直接北漂,不到十年,因为发力比一般同龄人早,已经在北京买房买车,过上了别人羡慕、自己幸福的生活。
看到这两点,就已经可以做选择了,这当然不会得出最理想的选项,这只是无奈之举。无奈于从未对孩子的个人特质做过探索和发展,无奈于分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门槛,无奈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出一个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选择。
当然,还有比选择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选择之后接纳一个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结果,然后融入环境,看到并利用环境中的价值、机会和资源,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高考不能定终身,干脆在它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新的历程。
我们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生的效率,为了少一些纠结,少一些迷茫,为了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同时,人生又不是规划出来,我们有期盼,有行动,还有对于任何可能性的拥抱。
美好的人生,总在上演。
【关于作者】
新精英生涯咨询项目总监
新精英生涯高级职业规划师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
新精英黄埔生涯导师
职业生涯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