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制奶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现制奶茶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奶茶具有奶和茶的双重营养和美味,成为最受青睐的饮料之一。现如今,奶茶铺遍布大街小巷,花样繁多的现制奶茶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时尚、喜欢猎奇的需求。对于现制奶茶,消费者往往难以像预包装食品那样通过标签查看其配料、营养成分来判断其健康与否,只能凭借口味、价格进行挑选。那么,市场上销售的现制奶茶情况究竟如何?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上海市流通领域的现制茶饮料(奶茶)开展了比较试验,同时对购买现制奶茶的消费者进行了消费习惯和消费认知调查。此次比较试验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一点点”“贡茶”“喜茶”、“快乐柠檬”等上海市27家奶茶铺购买了奶茶样品共计51件,基本涵盖了市场上主流现制奶茶品牌的畅销商品。比较试验对奶茶的总糖、脂肪、反式脂肪酸、蛋白质、能量、咖啡因、钠、膳食纤维、水分、灰分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试。整体结果显示,不同价格的奶茶虽然口感较为相似,但营养成分差别很大。51件奶茶测试的详细结果,可登陆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会官网(http://www.315.sh.cn)查询。

无糖产品并非不含糖

奶茶常用糖调节口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此次试验购买了27件正常加糖的奶茶产品,含糖量在11~62克/杯之间,平均为33克/杯。调查结果显示,69%的消费者会选择“少糖”、“低糖”或“无糖”等甜度低于“正常加糖”的奶茶,而50%的消费者认为“无糖”代表完全不含糖,适合特殊消费人群饮用。检测结果显示,20件宣称“无糖”的样品,实测含糖量为1.2~5克/100毫升,平均为2.4克/100毫升。因此,经营者宣称的“无糖”多指在现制过程中不额外加糖,但不排除原料中含糖的可能。目前,对现制茶饮料(奶茶)尚无“无糖”的标准,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称“无糖”的要求为含糖量不高于0.5克/100毫升。

奶盖类奶茶脂肪含量高

脂肪是奶制品中的常见成分,能带来良好的风味和口感。调查显示,59%的消费者会选择奶盖类奶茶,但65%的消费者认为有奶盖的奶茶不会比无奶盖的奶茶脂肪含量高太多。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45件无奶盖的奶茶中脂肪含量为1.10~4.40克/100毫升之间,平均为2.66克/100毫升;6件有奶盖的奶茶脂肪含量为5.4~7.7克/100毫升,平均为6.25克/100毫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不超过60克,而脂肪含量最多的一杯奶茶可提供41克脂肪,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2/3。

4件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

乳制品中存在着天然反式脂肪酸,但含量很低并不影響健康,而在油脂氢化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若摄入过量则可能影响儿童发育,引发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有4件样品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一杯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为3.7~6.2克。

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

奶是奶茶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本次检测结果显示,51件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奶茶达2.92克/100毫升,接近普通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有19件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低于0.5克/100毫升,最低的只有0.24克/100毫升。目前我国对现制茶饮料(奶茶)的蛋白质含量并无标准,茶饮料的推荐性标准中要求,奶茶饮料的蛋白质含量应≥0.5%。

一杯奶茶的能量最高可占全天所需的1/3

能量即通常所说的食物的热量,是通过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膳食纤维等参数的检测计算得出。本次检测结果显示,51件奶茶样品提供的能量为510~2 780千焦/杯,平均为1 209千焦/杯。按照成人每日推荐摄入8 400千焦能量计算,能量最高的一杯奶茶可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1/3。

部分奶茶中咖啡因含量高

一杯美式咖啡(中杯)的咖啡因含量为108毫克,一罐红牛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为50毫克。本次检测结果显示,51件样品的咖啡因含量平均高达270毫克/升,最高的达828毫克/升;其中4件样品每杯咖啡因含量高于300毫克,最高的一杯奶茶中咖啡因含量高达428毫克,相当于4杯咖啡或8罐红牛。

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暂时使人恢复精力,驱走睡意,但快速、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除孕妇外的健康成人单次摄入200毫克、全日摄入400毫克咖啡因不会引起安全问题,孕妇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低于200毫克不会危害胎儿。

本次比较试验购样的27家店铺中,仅有1家店铺给出了“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饮用丝袜奶茶”的“温馨提示”,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奶茶中含有咖啡因。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的消费者认为“奶茶中肯定会有咖啡因,而且有些品种中咖啡因含量会很高”;而96%的消费者认为,对于奶茶不适合部分人群饮用的情况,经营者应在门店或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给出提醒。

(资料来源: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