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有人味,因为大多数古物都属于实用器,它们要么用做工具,要么用于配饰。即使是当作摆设的物件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用手一点一滴的制作出来的,所以古物从产生之日起接触到的人气是非常多的。于是古物上面都会有很明显的使用痕迹,即便是那些陪伴墓主人长眠于地下的陪葬品也都有比较足的实用痕迹。古人的生产力相对于现代人而言十分低下,所以他们所生产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实际意义的,故而古代的器物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名字的。而我们今天的人要去收藏古代的器物就必须从器物的名字入手,千万不要张冠李戴。今天我们主要来将一种玉器——玉玦,在讲玉玦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文玩古珠也是收藏的一部分
在收藏界有这样一个故事,被用来专门讥讽那些好古不识古的假收藏家。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话说才子皇帝宋徽宗赵佶不仅善书画,而且非常对金石学是情有独钟,所以徽宗皇帝免不了在工作或者工作之余大量的收集古玩字画。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效之,于是一股好古之风吹遍了宋朝的各个角落,因此藏古也自然而然就成了宋朝达官显贵们的一大爱好。铺垫完故事的背景之后我们就要引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属于当时的京城人氏,世居东京汴梁,家有万贯财,他本是一介草莽,但在如此猛烈的好古潮流中他也开始搞起收藏来,结果闹下了大笑话。
玉质酒杯
话说有一天他收了一件汉代古物,喜欢的不得了,在经高人指点和自行比对后发现这件古物和汉代人饮酒的一种叫“卺”器皿非常相似,于是他也效仿古人拿这件器物来喝酒,并时不时拿出来卖弄一番。有一天正在他卖弄的时候一位博学多识的人正好路过,一眼看出这件器物绝非酒器,就讥笑这位富商说这件器物并非汉朝酒器而是汉代武士比武切磋时用来护阴部的护具。富商不信,说他几经比对又请多人过目,最后结论就是酒器,你却说它是护阴部的护具可有证据?这位说:“第一、你的这件器物要远比汉时的酒器体积大;第二、你的这件器物两侧把手部位有对穿孔,而西汉酒器没有;第三、汉时武士的护具大多为“卺”的形状,古人出于大小舒适方面考虑故而加大了器型,出于固定方面考虑,在耳部钻孔以便穿绳绑在腰间;因此它就是护阴的护具。这位好古者听完这番言论羞愧万分,碎物与地,呕吐不止。
汉代酒具
当然故事终归时故事,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认知古代器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器物的名称。器物的名称,依据形态和用途,我们一般可以给予它一个公允的名称。有些罕见器物的命名,在不得要领时,还可以由文献找出一些依据,还可以由相同形状器物间的对比得到确认。但对于一些特别的器物,它的名称也会存有一些争议,也会有错名或重名现象。而本文要涉及的是器物的共名问题,它就是玉玦,玉玦这种器物的用途分为三种,且这三种玉玦互不相干,但却用着一个名字,着实令人傻傻分不清。当然,有些器物虽然用途不同,但是却共享一个名字,这种现象在古代虽然不多,但也不是一例没有。
汉代装饰性为主的 玉玦或玉扳指
在非常善于取名的故人来说(从古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有号,而现代人只有一个名字),不同用途不同形状的器物,却享有同一个名称,是一个很突兀的现象。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应当是“玦”。这个玦,一般公众也许既不认识,也不知究竟是何物。不过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知道,玦通常为玉石雕琢而成,是一种带缺口的环状玉饰,饰耳饰鼻,也可以做项饰或坠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玦形佩
玦作为玉器,其产生于距今大约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它最初的形状呈圆环或圆柱状有缺口。但古代的玦有三种,这其中不仅有带缺口的耳饰和佩饰,有带凸的环形扳指,还有束带用的环形与方形带扣。三物形状和用途不同,却都享有“玦”之名。都主要是玉质器类,也有骨质、牙质甚至陶瓷质地的,这三种都具环状特征,其用途却并不相同,彼此也并无关联性。本文要说的正是这共名的玉中三玦。
兴隆洼文化玉玦
一玦:耳饰之玦,玉中有玦作为饰品,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三种玉玦中出现时间最早的。关于它的形状以及佩戴方式在历史文献中有非常详尽的注释,《说文》说“玦,佩玉也”。《礼记内则》说“左佩纷帨……,右佩玦”。佩玦的形状,如环之形,却留有一个缺口,如《玉篇》所说,“玦,玉佩,如环缺不连”。《白虎通》也说:“玦,环之不周也”。汉代以后史家注解形状,也是一样的理解,杜预注《左传闵公二年》说:“玦如环而不连”;韦昭解《国语晋语》说:“玦如环而缺”。不连,有个缺,是一个意思,这里是指玉玦不是一个完整的环。有缺而不连的玉环,便是佩玦。而这种玦在起初通常以耳饰最为多见。
兴隆洼文化玉玦
二玦:带扣之玦,带扣称“玦”,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当然这种玉玦与带钩之类的腰带用品有很大的关系,古代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带扣环孔的形状不同,扣舌都分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考虑到扣舌所在位置的不同,以及扣环形状的差别,带扣玉玦也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步。
西安何家村窖藏玉带
关于带扣的最初起源,推测是在中原地区,起源于驾车马以及座骑的装备改革。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开始用于人体束带。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中原大量采用带扣束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带钩,这时正好是在带扣的标准构造定型以后。三玦:玉玦又作为扳指之名,扳指之玦,是射箭用的钩弦之器,它还有个名字叫“韘”。据考古发现证实,韘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比较流行。至于它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初还刻有弦槽。迄今所知最早的玉扳指,出土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扳指雕刻精致,横向有一条浅槽,是长期钩弦的使用痕迹。这与妇好本人作为带兵征战的统帅有莫大的关系,明显的使用痕迹说明这是她实用过的物件。
战国时期实用性为主的玉扳指
到西周时期玉韘的形制与商代的明显不同,这一变化与弓弩的使用率和弓弩的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周时期的玉韘从商代高筒状演变成低矮的舌状。钻有大指孔,套入食指而非拇指。底部平齐,上端呈前高后低的斜面,上端器缘钻有四小孔以穿绳系于手腕。这一形制,被春秋战国时期所沿用。而发展至东周时代,韘器的形制又有了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以韘器为刍型的韘形佩。这说明随着弩机的发展弓的使用开始变少,而那些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韘形器,在战国晚期已趋式微,与此同时也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韘形佩。
韘形佩
到西汉早期,几乎不见韘器,只见更为美化的韘形佩。东汉晚期,韘形佩又变成上尖下圆的形式,日趋隐约模糊。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韘形佩的形制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装饰功能的玉佩。种种现象表明自汉以后汉民族逐渐趋于稳定,人们对武力的崇尚已经淡化,人们更加喜欢舞文弄墨之类的文房用具,所以玉韘之类的武器配件器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玉韘也就渐渐淡化出了历史舞台。
韘形佩
当玉韘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已经是满清入关以后的事情了。众所周知,清人入关前,射箭作为重要的个人技能很受重视,玉韘也就是扳指在八旗子弟中几乎人手一枚。因为皇室贵族们的喜爱,扳指又一次成为了时髦的玩物,也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清代翡翠扳指
总之,玉玦这种具有三个完全不同属性的玉器,在玉器命名上属于不可多见的!喜好收藏的人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将清朝八旗子弟的“玉玦”当成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高古“玉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