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美食:食物才是打开印度的正确方式?

食物才是打开印度的正确方式

“在印度,城里的年轻人手里都有一部小米手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修读食物人类学的博士研究生、第二代印度移民慕爱珍说,“他们也很喜欢在用餐前拿手机对着食物拍拍拍,但并非所有好吃的都发到Facebook、Twitter或微信朋友圈——是的,他们也会用微信。”

照片发还是不发、发到哪儿,取决于拍摄内容——荤菜特别是牛肉是绝对忌讳公开的,鸡蛋和牛奶可选择性地屏蔽掉部分保守的长辈,蔬菜、水果则是集齐点赞的最好素材。

在外来者的印象中,印度人多半是素食者,尤其把食用牛肉视为“一种低劣行为,一种污秽之举,其罪恶超出了一切想象”。

但事实并非始终如此。有一些餐厅公开出售酒精饮品,比如印度国产的翠鸟啤酒和威士忌,不过这往往要冒着失去家庭顾客群体的风险。“只有年轻人或一群男人在一起时才会喝酒,一旦进入家庭生活模式,大家都会回归传统和信仰禁忌,去纯素食的餐馆吃饭。”

这才是印度,一个禁欲又纵欲的国家,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即使是甘地,似乎也未能完全抛弃英国的餐桌礼仪,他死后的几件遗物中就有一对刀叉。

“现在,加尔各答最流行的美食是由中国菜改良的印度菜,叫作Indo-Chinese Food!”炒面是Indo-Chinese菜系里典型的代表,據说是起源于在加尔各答生活的广东客家移民。他们把伊面混合了花椰菜、胡萝卜一起炒,有的还油炸一番,浇上番茄酱。

这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中国菜代表,但就像加州牛肉面之于中国人一样,在本土根本没有这种吃法。

《茶,茶》这本书里说,每当你坐了一夜车,想要在清晨睁开眼就辨识身在何处,就竖起耳朵听卖茶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如果你可以买到一些浇着咖喱鹰嘴豆的油炸面圈,就说明你已经到了南方。

印度人讲究种姓、阶层之间的纯洁性,但茶却能拉近人们的关系。对印度人而言,茶作为外来食材,不在印度医学的分类之内,因此就不存在先天的思想包袱。茶是一种具有中立性的饮品。

跟印度人的种姓制度一样,印度的火车车厢也分很多等级:空调卧铺一二三等(AC1、AC2、AC3)、空调硬座(CC)、无空调卧铺(sleeper)和二等座(second seat)。

身在大城市,买到AC2或AC3的空调卧铺票是没问题的。在印度,能搭上这一类别的火车,大概都是有一点身份的人。这两种座位的火车餐食会让你充满期待与惊喜——早餐通常是面包、芒果汁、薯饼,晚餐包括米饭、鸡块、面包棒等,推着餐车往来于车厢的服务员们看起来都像肯德基小子,身穿精致的红白小格子衬衫,戴着红色棒球帽。这一切的丰盛美好将车厢里的乘客与外界真实的社会隔绝开来,让你忘记身处印度。

不可否认,乘坐SL或2S,是体验印度庶民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你可以跟着他们一起买盒饭和小吃,从面饼吃到米饼,从羊肉吃到鱼肉,从孜然吃到胡椒和辣椒,从干饭吃到浓汤,从北方吃到南方。

如果你来自中国北方,可以吃以面食和羊肉为主的Tikar和馕;如果来自中国南方,印度南部的咖喱鱼和烤米饼以及加入椰浆的香料浓汤不至于让你感到太陌生。

(刘振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图/小兔子妈妈)

作者: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