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底的苏德战场,当德军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莫斯科时,却遇到了苏联140多年未遇的寒流。成千上万的德国士兵在寒风中被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严重,更可怕的是坦克、飞机几乎全部失灵,战斗力降到了最低点。
然而,土生土长的苏军,以及远东战略部队的增援,战局发生了逆转。当苏军坦克冲过防线,德国人尝到了自开战以来首次失败的滋味。前沿指挥官不断地要求撤退,希特勒很快意识到,溃败不制止将会动摇整个战线。可撤退到哪里呢?
200公里是极限。
首先,德军撤退200公里的位置,是实施攻占莫斯科“台风行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该条战线上建立了许多战略支撑点和补给点,兵员,装备、弹药充足,更何况是以逸待劳,而苏军是疲惫之师。
其次,虽然德军的士气低落,但较高的战斗素养还是让他们本能的进行战术性撤退,比如:交替掩护撤退,按防御线撤退或者给对手制造障碍等等。当然,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下,撤退中的德军依然给苏军造成了大量杀伤,迟滞了对手的进攻。
最重要的是,苏军这次反攻的目的就是解除莫斯科的包围,从战术上讲,就是击溃战。虽然取得了歼灭对手50万的辉煌战果,但自身的战斗实力也消耗很大,补给也出现困难,在200公里停下来,是他们进攻的极限。
这个时候的苏德两军都已筋疲力尽。德军收缩兵力,建立了更加牢固的防线;苏军的攻击力也消耗殆尽,急需人员、武器装备的补充。而此时的希特勒在为没有预备队而犯愁,可国内的战争潜力已经基本挖空,该怎么办呢?
实力不济的仆从国军队。
一场冬季作战,德方损失11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其陆军的精华,国内无法补充,只好从仆从国想办法。于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被整师、整师的招募,就连意大利也派出了9个师,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
希特勒凭着感染力极强的口才,只得一家、一家的“走访”,好不容易笼络了52个师,占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然而,这些良莠不齐的多国部队,并没有让德国将领们看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些军队就是中看不中用。
当然,麻烦还不止这些。罗马尼亚与匈牙利派出的部队最多,但彼此“球大哥不理球二哥”,两国互相敌视,只得将他们分开使用;而意大利等国的军队也不愿听从德方指挥官的命令,更加反感他们插手管理自己的部队。
更让将领们受不了的是,这些军队士气普遍不高,战斗力不强,对作战命令相互推诿。常常惹得德方将领宁肯单独作战,也不愿与他们为伍。但是,眼下德国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接受,夏季攻势就靠他们了。
夏季攻势。
1941年底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继而德意日三国签订《公约》向美国宣战。作为回应,包括美、英、苏和中国在内的26个同盟国签署了一项共同宣言,一致反对法西斯。
这些是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苏联1.6亿的潜在人口和美国强大的军事工业援助结合在一起,必将给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必须趁着苏联还没有真正强大,迅速战胜他们。而这一次,他将目光盯在了斯大林格勒。
一是,随着轴心国的正式建立,作为“老大”的德国一定要通过一场胜利来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轴心国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以积极的攻势来配合盟国在其他战场的攻势,并摆脱莫斯科会战失败的阴影,重振全军士气。
二是,证明自己是个军事天才。基辅会战中他命令古德里安抄了苏军的后路,俘虏了66.5万人,让他一夜之间自感是一位军事天才。但莫斯科会战的惨败又将他打回了原形,他要通过夏季攻势,给那些被他撤职的将领们看看,他是如何指挥并获得胜利的。
当然,南线进攻,最重要的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既可以让对手失去这些作战急需的石油,又可以弥补自己部队的不足。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封锁他们的物资通道,加速他们的灭亡。
巧合的是,看中这个地方的还有斯大林。
在他看来,战争如果能继续下去,就必须保卫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此时,乐观的他却想着如何先敌下手了。莫斯科保卫战后,国内普遍出现一种乐观情绪,上下都认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是该反攻的时候了。
首先,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正式形成,让苏联拥有更多的拥护者。并且,美英两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预示着更多的装备、给养都将投入到苏联战场上,这些都是进攻的物资保障。
其次,虽然美军参战,但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英美等国军队的表现十分糟糕,面对日军,只有招架之功。他们如此不堪一击,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现在日本与苏联依旧保持着中立关系,正是在盟国面前表现苏军强大的大好机会。
更何况,随着美国的军事和工业援助,苏联的军工业很快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现在可以说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部队数量、装备,都超过了对手。他认为应采取主动出击,在1942年解决战争问题是有可能的。
他的想法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对,他认为,莫斯科战役只是击溃战,并没有伤及对手筋骨,对方的实力依旧不能小觑,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此时进攻胜算不大,应采取防御态势,逐步消耗对手实力是上策。
盲目乐观的斯大林自然不同意他的意见,最终还是命令南方方面军做好先发制人的准备。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了解对手情况,一厢情愿的基础上,随着夏季的来临,一场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克里木方向的苏军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都没有突破对手防线,反而遭到了曼施坦因率领的装甲集团军的突然攻击。很快,刻赤被占领,17万苏军成为俘虏。到了6月,支持斯大林想法的铁木辛哥也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了攻击。
殊不知,此时他的对面是聚集了100多个师的德军。结果3个苏军集团军被擅长闪击战的德军迅速包围,24万人被俘。这下,清醒过来的斯大林才明白朱可夫的话是对的,对手依然强大,不能盲目硬拼。
但领导永远都是对的,这次也一样。战后,西南方面军被撤销,铁木辛哥被降职, 10天后干脆被免职,替斯大林背了“黑锅”。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得意,尤其是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悲剧。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