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凝血剂——维生素K
傍晚時分,雯雯通过剖宫产手术生下了可爱的儿子。回到病房不一会,护士就在小家伙的屁股上打了一针。第二天早上,护士又来了,又给孩子打了一针。
“宝宝才出生十几个小时,就挨了两针!”雯雯有些心疼。
“心疼了?”护士小陈笑着说,“这两针很重要,再心疼也得打!”
雯雯知道,第一针是婴儿出生半小时后免费接种的乙肝疫苗,那这第二针是什么呀?
是维生素K!
维生素K的发现
丹麦生物化学家亨利克·达姆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哥本哈根大学从事鸡的胆固醇代谢研究。当时学界普遍认为,许多哺乳动物能在体内合成胆固醇。达姆从一篇发表过的实验报告中得知,当用一种除去胆固醇的饲料喂养小鸡时,小鸡会出现发育不良的症状。达姆便设想如果小鸡自己能合成胆固醇,那实验用的饲料是否还有其他造成小鸡发育不良的因素也被除去了呢?为了证实这种猜想,他用没有胆固醇却富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食物饲养鸡。他观察到:如用这种食物饲养鸡2~3周,则鸡的皮下、肌肉和其他器官会出现出血现象,而且出血凝固得很慢。若在鸡饲料中加入脂肪、维生素C以及胆固醇,对出血症状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达姆认为,这是由于饲料中缺乏一种未知的元素所致。
后来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大麻子中得到的干性油)中发现并提取出了维生素K。K是单词“Koagulation”(凝固)的第一个字母。维生素K是脂溶性的,其中由绿色植物中分离出的维生素K被称为K1,而由大肠腐败作用所产生的维生素K则称为K2。
新生儿为什么要注射维生素K?
相比于人们熟知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维生素K并不多见,属于比较“冷门”的维生素。为什么要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呢?
维生素K是人体凝血过程的重要参与因子。当人体血管内皮受损或外部创伤导致血管破裂时,凝血机制就开始启动了。凝血酶原在12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为凝血酶,并将血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的纤维蛋白,使得血凝块形成。维生素K是凝血酶原的组成部分。因此,当维生素K少量缺乏时,血浆中凝血酶原会下降,凝血时间延长;当严重缺乏维生素K时,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现广泛出血症。
新生儿的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功能尚未成熟;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很低(每1000毫升仅含1~3微克),同时,维生素K很难透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约有50%~60%来自肠道内细菌合成,但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经过几小时后才开始有细菌进入和繁殖,剖宫产的婴儿由于暴露在医院特定的无菌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定植更要向后推迟,所以新生儿出生头几天肠道菌群很少。
产后1~7天,婴儿极易出现因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的出血病。婴儿出血病的主要表现为婴儿的毛细血管破损后不能恢复。出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如皮肤、胃肠道、胸腔内,甚至颅内,严重的可致死亡。为了杜绝婴儿发生出血病,我国大部分医院会在婴儿出生后给他们注射15毫克的维生素K,出生后1个月内再次注射15毫克。
表 各年龄人群维生素K每日推荐摄入量
维生素K可降低成人骨折风险
前文说过,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约有50%~60%来自肠道内细菌合成,另有40%~50%从食物中摄取,这两点对成人来说都不是问题。虽然成人不易缺乏维生素K,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无视它。
研究发现,维生素K在人体骨钙素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K的摄入水平和骨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维生素K水平低的人,跑步时髋骨骨折的概率会增加30%。饮食摄入维生素K充分的受试者,骨折风险降低了22%。研究还显示,在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中,补充维生素K可减少骨质流失。同时,维生素K对骨折愈合的作用也十分有益。
纳豆是一种富含维生素K的大豆发酵食品,爱好纳豆的日本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很低。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K能减少骨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降低60%的椎骨骨折风险、77%的髋部骨折风险和81%的所有非椎骨骨折风险。所以,专家认为,补充维生素K对改善骨骼健康非常有效。
从饮食中摄入维生素K
维生素K是维护血液正常凝固、减少女性生理期大量出血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它还可防止内出血及痔疮。经常流鼻血的人,应该多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由于绝大部分维生素K人体可以自己合成,需要通过饮食补充的维生素K并不多,所以一般来讲日常饮食基本可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K的需要。饮食中,最好的维生素K来源是绿叶蔬菜,如菠菜、甘蓝、甜菜、绿豆、莴笋、花椰菜、芥菜、香菜、藕,还有豌豆和胡萝卜等。除了绿叶蔬菜,含有维生素K较多的食物是肉类和乳制品,如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乳酪等。水果中也富含维生素K,比如梨、草莓、木瓜等水果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K。
作者:段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