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年疑病症”
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退化,老年人的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属于自然规律。但许多老年人只要自己身體稍有不适,或者听说身边的朋友罹患某种病症,便会过度紧张,不断寻医问药。大多数老年人并不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一旦觉得自己的情况与某一病症十分相似,便坚信不疑自己患病。即使医生明确诊断无病,他也不相信。这种表现出高度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自己认为有的身体症状”而焦虑不安,且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年疑病症”。
王师傅今年65岁,退休后一直住在儿子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由于空闲时间较多,喜欢热闹,不久他便在社区里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有了新的社交圈。王师傅喜欢与同龄老年人下棋、聊天,交流各种保健知识及疾病信息。朋友病情好转,他便替人家高兴,朋友病情恶化,他会跟着忧伤数天。
最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来小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吴大爷的前列腺癌化验指标检测结果为异常。他到肿瘤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前列腺癌。这个消息在小区老年社交圈内产生了不大不小的震动。此后,王师傅也时常感到排尿不畅、疼痛。在肿瘤医院工作的女儿带他到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做检查,结果没有查出任何病理性变化。但王师傅却越来越相信自己患了前列腺癌,认为医生和家人都瞒着他,于是整日焦虑、忧心不已。为此,王师傅还自行到北京各大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和诊断,花费数万。但检查结果依然是“没有疾病”。数家医院出具了同样的检查结果,却打消不了王师傅对疾病的疑虑。他常常埋怨医院检查不彻底,家人不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为此与家人的关系也疏远了。
从王师傅的问题来看,如果排除其他疾病和身体器质性病变,可以认定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年疑病症”案例。疑病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在一定诱因下产生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外来刺激不堪忍受,甚至对内脏的正常活动,也能清晰感知并过分关注,如感到体内器官膨胀、跳动、堵塞、牵扯、扭转、缠绕或热气上冲等。对于疑病症患者,过多检查和医生的不当言语都会暗示性地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产生原因
1.自身认识不足。有些老年人不仅无法正视身体机能健康的每况愈下,对生物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而且要求自己的身体像年轻时一样强壮。因此,把正常的生理现象误认为是疾病,并由此产生疑病心理。
2.个性敏感多疑。有些老年人个性敏感,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网络杂文、小报小刊上介绍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坚信不疑,越想越焦虑,越想越害怕,终日疑神疑鬼、寝食难安。
3.不良环境刺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接触的与生死相关的刺激更多,如去医院探望朋友或参加追悼会。看到他人患病、去世,他们会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对自己的健康变得过分关注,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
老年疑病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绪,预防老年疑病症,应从患者的内心深处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等方面入手。
预防方案
1.说明精神状况与疾病的关系。运用亲切、富有同情心又通俗易懂的言语,来向老年人说明精神状况与疑似患病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解释病情,弱化其恐惧心理,解开郁结在老年人心中的疑惑。
2.培养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倘若消极悲观,成天无病呻吟,反而可能闹出大病来。同时,应引导老年人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他人情况,必要时可到医院检查,排除顾虑。
3.鼓励老年人培养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娱乐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寻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摄影等。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还能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
对于已经患上了老年疑病症的老年人而言,心理和行为调节是最重要的。
缓解方法
1.切勿过分敏感。如果老年人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把轻微的小病想象成为大病、重病。疑病症患者应杜绝经常性地自我注意以及不良的自我暗示等习惯。
2.避免网络查询医学资料。有疑病倾向的老年人尽量不要自行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因为网上的信息纷繁杂乱,科学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
3.切勿乱求医。疑病症患者应尽量克制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改变四处求医问病的习惯。
4.接受心理咨询。对于已经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若是身体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仍怀疑自己患病,为了不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最好尽快接受专业心理干预。
5.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让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对早期疑病征兆的预防和自我调节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多接触一些情绪乐观、身体健康的人,都有助于帮助老年人走出疑病症的困境。
作者:姚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