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美食是一场纠缠不清的恋情?

美食 是一场纠缠不清的恋情

美食看似簡单,其实不然。它令人陶醉,也令人困惑。仔细回味分析多年来有关美食的种种乐趣和困扰,心中油然兴起一种爱恨交织的综合情结,感到有些岂有此理、莫名其妙、匪夷所思。

首先,它颠覆了我们所深信的自然界基本法则。按理说:人类天生有分辨善恶、趋吉避凶的机能。人体感官自动会喜爱香花、绿草、清新空气和一切有益身心健康的事物,并且会发出警讯,躲避一切有害物质。达尔文《进化论》称之为“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是良知良能。宗教家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切都是上天的美意。

那么,谁能说清楚;为何品尝了一顿香醇味正、外酥内润、入口即化、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飨宴之后,非但不能增进健康、美化仪容、提升品德,反而成为第一号杀手,严重影响健康、破坏仪容,有些人几乎连一世英名,都差点断送在这上面。

美食也使男人在两性战争中,进退失据,惨遭滑铁卢。许多男人原本信心十足,自许是女人杀手,却没想到在美食上,马失前蹄,摔了跟斗,败下阵来,最后竖起降旗,弄不清是成为爱情的俘虏,还是美食的俘虏。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太古洪荒时代,没有超级市场、速食店,完全要靠赤手空拳,去和野兽搏斗,才能一饱口福。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打猎,聪明的女人却想得妙,发明了烹饪美食,从此坐在洞穴里,就会有人自动将猎物送上门。

直到今天,女人们还津津乐道传述着一句名言:“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一旦刺激到味蕾,也就突破了心防,最后整道防线全面崩溃,其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女人对美食,也存有戒心。因为世界并非完美,很难做到“福寿双全”,如想“福瘦双全”,当然就更难。鱼与熊掌,都是美食,但不可得兼。有些明星名模,为了保持姣好身材,甚至罹患上厌食症。美人和美食,变成了天敌。美人见到美食,只能望之兴叹,心中感慨着:“吃与不吃间,妾身千万难。”

毛姆年轻时旅居巴黎,就遇到一位热爱美食的女粉丝,他的短篇小说《午餐》就是描写那段经历,她在顶级餐厅里,陆续点了鲑鱼、鱼子酱、香槟、芦笋、咖啡、冰淇淋和蜜桃。毛姆急得头上直冒汗,因为他当时经济拮据,深怕付不出帐。若干年后,他又遇见那位女粉丝,在小说结尾时他说:“上天有眼,她变得很胖。”

你怀念童年的美食吗?像蚵仔煎、肉羹、汤包、酥饼,会不会带你回到故乡老街?勾起你许多温馨亲情、甜蜜回忆、绵绵不绝的幽幽乡思呢?

你上当了!这其实是个专门为了骗取感情所精心设计出来的温柔陷阱。利用儿童年幼无知,进行催眠洗脑,使他们步步惊心、落入圈套,终其一生都无法自拔。

我就曾亲眼见过一些海外游子,偶然尝到思念多年的童年美食,就情不自禁,当场几乎涕泣哽咽,狼狈无助之状,难以言表。这种现象,除了严重失态、有损形象,也导致年轻人对父母、故乡、故国,产生太多依赖性,出外打拚时,更加难以适应离家生活。

普天下的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经常在不知情之下,成为感情诈骗集团共犯结构的一环。但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见到自己子弟陷入故乡美食的深渊,他们又何尝没有锥心之痛呢?

其实那些小吃点心,价廉物美,在夜市、路边摊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琼浆玉液、山珍海味,但多数人意志薄弱,总是经不起它们的诱惑,这确是件令人十分扼腕的事。

当你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小有成就,自然就想犒赏自己一下,享受辛勤成果。此时,珍馐美馔,是个很好选项,找些出色餐馆,品尝东西南北各式美食。你会想这应该顺理成章,大家都会乐见其成吧?错!不可以。世人对仁人志士的要求很高,标竿之一就是要能抗拒美食的诱惑。天将降大任之前,首先就要“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试想一个英雄豪杰,如果连美食诱惑都忍耐不住,将来要如何领导群伦、号召忠义?

因此,古今中外伟人,都急着和美食划清界线、撇清关系。孔子就说:“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苏格拉底则说:“别人为吃而活,我则为活而吃。”耶稣到旷野里禁食40天,魔鬼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就把这些石头变成食物吧。”

我觉得这对那些伟人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坏人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而好人就需要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这显然是双重标准,难以服人。偏偏世人对伟人的严以律己,又未能给予适当承认尊重,例如孔子安贫乐道,坊间却流传着所谓“曲阜孔府宴”。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毛主席主张与工农群众共患难,坊间却流传着所谓“蒋家宴” “毛家宴”。这不是存心爆料、拆台吗?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佛跳墙”这道菜,直觉以为是道素菜,后来才晓得是道荤菜,大感意外,这简直是故意和佛祖开玩笑嘛!《红楼梦》主题在于警世,认为“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一切荣华富贵,只是虚幻。而坊间却流传着所谓“红楼宴”,依然执迷不悟,丝毫未能领悟作者的现身说法、警世苦心。

事实上,美食是无法抗拒的,民以食为天。《礼记》上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告子则说:“食色性也。”有些人更认为:饮食文化,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也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品味、艺术眼光。

人生在世,如果无法博古通今、扬名立万、留芳百世,倒不如及时行乐,尝尽天下美食,享受其中乐趣,充分体验到生命之美,然后才慷慨就义,从容上路,才不算虚度此生。

因此,虽不能有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虽不能有庖丁、易牙之巧,闻其香而知其味。对各国餐饮、各地美食、流派特色、甜咸酸辣、食材变化、历史渊源,纵不能如数家珍,总要有些基本了解。

大众媒体更加顺水推舟、随波逐澜,纷纷推出美食专题,邀请明星名模,当众品尝美食,配合背景音乐,一面作出陶醉表情,发出赞叹声音,使食与色,都提升到最高境界。

只是这么一来,又把众人推向另一个极端,树立了另一种标竿、另一项挑战。吃尽赏心悦目、爽口开胃的美食,变成一种义务和责任,如有一家餐馆没去过,一种美食没吃过,简直如同逃避兵役,心中感到羞愧万分,无颜见人。当场如有亲朋好友,就此主题,正谈得兴高采烈,自己却插不上嘴,更是情何以堪?郁卒之至。

爱好美食更严重的案例,当然是美食成迷、成瘾、成癖,也不排除出现成痴、成狂的可能性。

美食焦虑症、妄想症有不同层次类别,一种是间歇性、偶发性妄想症,平时很正常,偶尔遇到外来刺激,如观看美食节目、路过餐馆门口,才发作一次,另一种则是强迫性妄想症,无时无刻,整天都在企望美食,无心做事。到此地步,自然就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此时,电视上那些英俊美丽的“美食代言人”,都成了引诱人犯罪的“魔鬼代言人”,他们夸张了美食的精神疗效,使世人产生误导,对所造成的金钱、健康、名誉损失,必须负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想要享受美食,又要找到合情合理、心服口服的藉口,以免良心不安、有伤形象,那就要依靠巧妙包装。例如将美食和节日包装在一起,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自然名正而言顺。

美食也可和旅游景点包装在一起,放在导游手册上,游客眼观景点、口吃美食、耳听鸟语、鼻闻花香,肌肤一片清爽,人生感官之乐,莫过于此。

不过,有时美食反而喧宾夺主。人们经常只顾吃粽子,而忘记了屈原,和他的诗。只顾吃月饼,而冷落了月亮,和月里嫦娥。只顾吃地方美食,而未好好观赏山川美景,体察风土民情、历史沧桑、文化内涵。

西方人说:“人如其食。”饮食清淡,人自然高雅。饮食味重,人自然辛辣。饮食精致,人自然彬彬有礼。素食者瘦,肉食者肥,多食者失控,速食者急躁。

享用饮食,就像领受圣餐一样,吃了葡萄汁和饼,就等于接受了圣灵血肉,会从根本上改变体质、变化气质,彻头彻尾变成另一个人。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趨势呼声,美食也超越了国界,一条街上,就能吃尽西欧、东欧、北美、南美、近东、远东的美馔。不但增强了食欲,并且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然而,警戒心超强的人,已经在呼吁:别被美食帝国的障眼法欺骗了。这里面隐藏着跨国餐饮集团的巨大阴谋,他们妄想用美食征服全世界,使美食单调化、霸权化、世俗化。

起初,我以为这些人太敏感了,是杞人忧天,后来仔细观察,发现美食的说服力、渗透力极强。一份牛排、炸鸡,会使原本抵制美国的人,态度起了180°转变。一份寿司、章鱼烧,会使原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人,突然改口说要搁置争议、协商对谈。有人吃了墨西哥美食,就主张对非法入境者采取宽松政策。

如此看来,国际间美食交流,说不定是一道润滑剂,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降低摩擦、化解危机。甚至可以说:“历经劫波美食在,相逢一餐泯恩仇。”

美食如此可爱,又如此可恨。它能够养生、娱乐、增进情谊、丰富人生,却又免不了损人健康、伤人仪容、破坏生态、影响善良风俗。人们不能抗拒美食,却又不敢拥抱美食。

它就像一场纠缠不清、藕断丝连、青涩不成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也有痛苦,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才能理得清一些头绪。

作者:杜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