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双刃剑”—— 抗生素
抗生素是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偶然发现的。二战期间,它曾挽救了上百万士兵的生命,弗莱明也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陆续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发生了变化,致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
1961年,英国发现耐甲氧西林的超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986年,法国和英国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超级肠球菌VRE。
2009年,印度出现了一种几乎可以对所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NDM-1超级耐药肠杆菌……
各种新型多重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让细菌学家不得不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 细菌耐药的进化速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但人类真的即将陷入无药可救的窘境吗?面对棘手的难题,大家需要了解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以及应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聪明的细菌-
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细菌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预测抗菌治疗效果。
细菌耐药的进化策略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基因突变是完全随机的,而自然界会为这些突变基因提供选择压力,即自然界施与基因进化过程压力,从而改变该过程的前进方向,使得适应自然环境者得以存活和繁衍。在漫长的进化中,基因每次随机突变的结果逐渐累积,最终使细菌的基因库中出现了各种耐药基因,这就是细菌的天然耐药。天然耐药一般只针对一种或两种相似的抗生素,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不占主要地位。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获得性耐药: 指细菌在选择压力下,通过接合型质粒、转化、转导或基因重组的方式获得外来基因片段而产生的耐药性。在这种情况下,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很容易形成多重耐药。号称能抵抗大部分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然而获得性耐药并不稳定,细菌也有可能因丢失耐药基因片段而失去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人类的抗生素发现史,也是部细菌的耐药进化史。在与抗生素的长期斗争中,细菌通过以上两种进化方式对人类展开反击,而其具体生化机制更是精彩纷呈,堪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青霉素,这款抗生素界最早的明星产品,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细菌针对青霉素的特点进化出了β-内酰胺酶,它可以切断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直接将其水解。肺炎链球菌则剑走偏锋,它改变自身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把自己伪装起来,使青霉素无法识别,不能发挥作用。还有的细菌采取的策略更加巧妙。面对四环素,大肠杆菌会丢弃自身外膜的蛋白OmpF,造成外膜通透性下降,使四环素无法通过外膜进入菌体,从而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与之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喹诺酮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抗生素泵出系统,只要有抗生素进入菌体,它就开动“马达”,将其统统“遣返”。
-精准医疗:慎用抗生素-
超级细菌的出现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均有抗生素滥用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生素滥用的受害者,也都对抗生素滥用现状难辞其咎。2016年,我国启动了精准医疗计划,旨在寻找治疗疾病的精确靶点,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减轻负担,提高医疗效益。
畜牧养殖业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而随着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动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迫使人们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不仅促进了超级细菌的传播,同时,动物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也能在人体内蓄积,容易造成各种不良反应。在精准医疗的指导下,养殖业者应准确了解和掌握每种抗生素的疗效和使用剂量,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和交换使用不同抗生素,严格遵守休药制度,在屠宰或捕捞前应停止使用抗生素,以便动物将体内的抗生素充分代谢。
基层医疗机构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5%、住院患者的使用率为80%,外科手术中使用率高达95%,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精准医疗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構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出精确诊断是实施医学治疗的前提,临床上应根据病原学诊断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其二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鼓励处方医生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给药机制,选择敏感性抗生素。
普通患者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普通患者来说,清醒、理性地看待抗生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大家应认识到,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普通感冒或腹泻都需使用。抗生素也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04年就规定,抗生素是处方药,患者必须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使用。凭经验自我用药、预防性用药、家庭常备抗生素等观念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作者:谭昭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