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两办禁止“竞价抢挖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发达地区到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招贤纳士,动辄开出百万元年薪、千万元科研经费的优厚条件,形成非理性“抢人大战”,加剧欠发达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鸿沟可能进一步加大。
这在西部的兰州似乎表现的尤为明显,有人曾调侃“兰大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名校”。
但客观而言,反对“竞价挖人”终究只是一种保护性政策。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人才队伍稳定,不能只是抱怨东部地区“掐尖”,关键还是要做好“内功”,为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留心”来留人。
近几年兰州也意识到了“留住人”与“吸引人”的重要性,几个月前就开始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图为俯瞰兰州 图源:新华网)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兰州也要‘抢人’了”“兰州想通了”,但要想一扫之前人才流失的阴霾,蜕变为西部聚拢“人气”的大本营,兰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兰州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
各城市为何纷纷加入“抢人”大战?
说到“抢人”,那就首先说一下中国的户籍政策。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工业的后备力量,农业的稳健也变得关键,如何设计人口从农村流往城市的硬约束,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当务之急,于是后来就有了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催生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很长时间内难以与当地的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户籍制度越来越阻碍一个城市的发展,因为中国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高度,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基本吃透了其中的中低端工业,准备全面向高端挺进,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业人口。而对工业人口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城市群,让人口向城市集聚,从而降低基建和行政管理的成本。日本、韩国的主要人口就都在城市群,光首尔就住着全韩国20%的人口。
(图为夜幕下的韩国首尔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要把中国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以及进城务工的这些事实上的工业人口充分利用起来,就必须放宽落户政策。
近几年,很多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通过放宽落户政策加入到“抢人大战”,其实道理很简单:各城市都认识到了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也对其愈加重视——说白了,二线城市抢的不仅是人,更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
一是人力资本拥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价值。众所周知,以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资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而逐渐走低的投资回报率也确实在发生,一个很直观的证据便是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通过教育、健康来投资积累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更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以创新为核心的无形资本,而无形资本的增值幅度显然更为广阔,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价值更是被无限放大。
二是人口的不断聚集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可以大大加快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速度,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杭州和成都,人口的不断聚集,为这两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三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可以弥补劳动总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在经济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时,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可以提高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愈加出色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可以抵消由于体力衰退而对生产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不同发展阶段,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在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发展初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因此在人口红利不断递减的今天,各地不断的“抢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2
兰州为什么突然“想通”了?
兰州当然也认识到了上述人力资本的巨大爆发力,更重要的是,兰州也看到了自身在发展过程的差距。
近几十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天天加速发展经济,逐步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中西部的郑州、成都、重庆、西安等主要城市也抓住机遇不断追赶,与这些城市相比,兰州的发展速度都较为缓慢,与兰州起步相似的中西部省会城市现在各类产业都几乎遍地开花结果,产业链上下游已经非常成熟,但兰州当年较为突出的装备制造、洗衣机、冰箱、机床、啤酒、饮料等产业却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落。
笔者整理了中西部主要省会城市(含直辖市)从2001年至2018年的GDP数据,结果如下表。
总体来看,12个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西部主要城市的内部分化较明显。
具体来看,这些年来中西部的增速冠军是银川,17年间的GDP扩大了17倍,足以让昔日的老大哥兰州刮目相看;南宁与西宁,GDP也扩大了12倍左右;重庆和成都的表现相当,虽高于全国水平,但均略低于西部12城的平均增速,毕竟两者的经济规模在那;其它如西安、贵阳、呼和浩特,也都扩大了10倍以上。
我们也可以看出,过去18年间只有昆明、兰州两个城市GDP增长不到7倍,不仅低于12个城市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兰州更是在12个城市排位中退后了4个名次,这与整个甘肃在过去近20年间的表现也比较吻合。由此也反映出省会城市在一省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说明,兰州在发挥省会城市带头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近20年的时间,以成都、合肥、武汉、西安和贵阳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靠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很多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今天强大的市场经济地位。
而兰州却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隔壁西安在“抢人大战”中的节节胜利像是一记重拳,给了兰州以深刻体会,到了2019年,“抢人大战”更是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各级别城市基本全面开花,人才标准继续下移,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已经开始变成了劳动力之争。特别是西安、南京等城市,在2018年政策力度空前的基础上,继续加码人才政策,城市人才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于是,兰州也“着急”了。
除此之外,兰州也看到了自己在“抢人”中的巨大潜力。
整理全国27个主要省级行政区(鉴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澳门、香港、台湾目前很难区分省会人口和非省会人口的区别,所以我们直接剔除)人口相关数据就会发现:
(续上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相关人口数据整理)
省会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前五位的分别是青海、宁夏、黑龙江、吉林、西藏。青海省会西宁居然占据了全省将近四成的人口,宁夏银川也超过了30%。这两地人口相对较少,都还不足一千万,所以人口高度聚集在省会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拿出人口在2500到4000万级别的省级行政区进行对比,就能看到兰州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比“隔壁”的西安低了11%,如果拿人口规模和甘肃最接近的吉林作比较,长春人口占比27.5%,而兰州还不到长春一半的水平。
因此,兰州人口的首位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达到西安的水平,兰州的人口将达到650万左右,增加的人口将赋予兰州 更多的创新性,也将带来更多机会和活力。
当然,兰州此时加入“人才争夺战”也是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
发改委近期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进一步放松了户籍限制,背后是政府关注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现实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数亿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城市,一面艳羡着城市的医疗、教育和财政补贴,一面又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了孤寡老人而发愁。可以说,中国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就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四十年。
随着中国城市的进行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渐渐开始反哺农村也就成了现实,因此,放宽落户也就是一举多得的改革举措了。
兰州现在才开始“抢人”,是不是已经晚了呢?
当然不是。
“抢人大战”并不是开始得越早就越好,之前“抢人大战”开始的早,底线拉的低,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西安,但同时问题也来了。
如果按照2017年的常住人口,西安493万人,应该属于300到500万之间的城市层级。根据《重点任务》,300到500万这个级别的城市户籍政策是: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但历时1年多的“抢人大战”后,西安目前城区常住人口已经突破500万。因此,按照目前的人口现状(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的标准)西安实际上已经算是500万到10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而特大城市的户籍政策是:完善调整积分落户,大幅增加落户规模。如果遵守发改委的规则行事,实际上未来西安可能全面缩紧户籍政策,改成积分制,短期可能不会出现从宽到紧的变化,但起码西安进一步放开户籍的前景已经不明朗了。
因此,同样作为西北中心城市的兰州将迎来最好的机会。
3
如何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抢人”其实是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单靠政策因素远远不够,还要有相关的配套和基础设施,让人才真的愿意来,并且留得住,这就需要兰州加强自身建设,变得更有吸引力。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外乎“拉伸骨架”和“填充肌肉”,所以兰州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是扩展城市发展空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即“拉伸骨架”。
兰州不应忽视未来城市形态演变的趋势,目前兰州的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居民出勤成本很高、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发展及改造空间不足,很多人吐槽兰州诺大的城市正在演变为“堵城”。这其实是兰州过去二三十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图为航拍兰州七里河区的兰州西站)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兰州中心区的很多中高收入家庭会择机“逃离”加速老化的中心区,并选择迁移到兰州更为宜居的地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城市商业中心会加速分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这种城市化趋势与产业投资布局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值得深思和尽早进行研究。
此外,我国将迎来都市圈时代,就在今年2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题空间形态,逐步释放巨大红利。
人口是市场的基石,产业是发展的内核,两者将构成都市圈发展最大的基本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三分之二将集中在都市圈,新技术、新产业也将主要孕育在都市圈。
因此,兰州在扩展城市空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兰州都市圈的发展和规划。推动绿色发展,塑造城市生态风貌,打造西部特色山城水城,全面提升兰州的人文魅力。
同时,要构建级配合理的兰州路网系统,强化兰州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关于过街天桥建议学习一下深圳,做得有特色一点,增加城市的美感,还要在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为网络部署预留足够资源。
二是要培育优势产业,以此来“填充肌肉”。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兰州传统产业比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兰州显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今年的兰州《政府工作报告》看,兰州希望在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实现突破和发展,笔者认为这个方式没问题,但是在如何发展方面还需要认真规划。
大数据如何与贵阳竞争,笔者建议是把兰州打造成中国信息产业的备份中心,按这个思路去做兰州就有机会跟很多城市形成合作,也可以与贵阳错位发展。
而其他产业尤其是精细化工产业一直是兰州的优势,但是这些年并未能真正发展成为兰州产业的优势,此次在兰州新区集中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园也是兰州的一次“纠错”行动,措施得当定能成为兰州产业发展的亮点和催化剂。
(图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外景 图源:中国甘肃网)
此外,信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一直是兰州的短板,这与兰州缺乏互联网产业相关人才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产业都离不开互联网,这应该引起兰州的注意。
笔者建议兰州应该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培育,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服务外包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去培育,由此获得产业基础和与此相关的程序员、工程师等人才。
眼下,若要推动像兰州这样一个传统省会城市的产业经济变向换道、创新升级,有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做,那就是加大产业数据的研究及各行各业产业数据平台的建设,用大数据思维服务于经济决策、产业业态创新和经济高速发展。
比如若搭建起面向市场和未来的“旅游产业数据服务平台”,就可以轻松地搞清楚旅游产业服务链的断链环节和薄弱点,从而优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的投资项目,还可以与海内外诸多旅游产业的游客数据资源对接,而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
如果兰州能高度重视行业及产业数据平台的建设,既可以激活已有的“僵化数据”,也可以搭建面向未来的活化数据采集和服务机制。除此之外,也可服务于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大大提高兰州的行政效率。
4
以“抢人”为开端,还要下大功夫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如何,企业会用脚投票。
近一年,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与先进省市相比,兰州在营商环境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兰州其实不缺好的政策,缺的是让政策灵活落地的执行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破除“官本位”思维,让企业“自立”起来。
在发展理念上,兰州很多企业习惯于跟在政府后面走,等政策、靠支持、要补贴,而南方很多“标兵”城市是企业闯、政府推。这种理念的差异,导致兰州的企业错失过很多机遇。
要支持企业发展,首先应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放手让企业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勇于探路、容缺发展。
二是要给中小企业“练手”的机会。
我们常说,大企业要顶天立地,小企业要铺天盖地。兰州不仅要重视大企业的发展,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有一些兰州中小企业曾反映,在兰州市竞标难度大,一些项目频频被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拿下,这里面有项目决策者“举贤避亲”的顾虑,但也有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因素。
兰州应完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方式,在资金、技术支持基础上,多为企业创造试点机会。对兰州市内的重点项目,尤其是一些适合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在保证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要敢于让它们来担当,兰州很多民营企业经济犹如初长的幼苗,更需要阳光雨露。
三是切勿“下雨收伞”,畅通中小企业“供血”渠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才能肌体健。当前兰州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不少发展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兰州风投市场不发达而找不到投资人,又没有固定资产抵押,更筹不到银行贷款,从而面临生存困境。
因此,兰州应对困难企业区别对待,凡属国家政策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应坚决落实政策;对暂时存在困难的“四新”企业,应实施个性化帮扶,使其顺畅“供血”、渡过“危险期”,这方面可以学习成都、武汉等城市好的做法,打通银行与企业对接的通道。
四是不要“贪大求全”,要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一招领先”才能赢得生存机会。目前兰州很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本来有很好的业务和发展,但由于不能聚焦主业,天天想着所谓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往往是搭的台子很大,但企业却没有做大做强,白白错失了很多机遇。
因此,兰州要鼓励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优势,聚焦主业,像华为一样,选准一个“城墙口”长期冲锋。兰州应发挥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按照产业集群思维,瞄准“专精特新”,引导企业以争创“隐形冠军”为目标,加快行业细分,造就更多的“小巨人”。
面对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兰州建设大城市,既要有大城市之名,更要有大城市之魂,进一步擦亮担当的本色,凝万众之智,聚八方之力,才能为省内的小弟们做好表率。
(图为兰州城市夜景 图源: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当前兰州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那就是“一带一路”和“移动互联”的大趋势,两者推动着各行各业的业态创新和产业换挡升级,这个机遇期也就五到十年光景,容不得兰州有半点松懈。
控制论中的“衰减效应”告诉我们,层层落实如果层层衰减,那么每一个层级看似不错的“90分”,最终会带来一个不及格的结果。希望兰州能把各方面差的那么一点点补上去,以这次“抢人”为开端,通过对外开放水平和内生动力的不断提升,让人口增长所带来衍生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并推动这座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兰州想通了!
兰州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