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规则分明的世界。但凡有些主见的人,都会本能地排斥和反抗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于是,在我们的意识里,意见建议可以提,但不要过多干涉对方,是交往的准则和礼貌。
可是为什么,孩子明明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却要为他决定一切呢?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很多理由,“我这是为你好”的调调,三天三夜也唱不完。“你得吃这个,这个有营养。”“你该上床睡觉了,太晚了对身体不好。”“你得听话,我这是为你好。”“你......”
无可厚非的是,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正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我们认为正确的三观、养成我们认为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握着画笔,总想把它画的美一些、高大上一些,阳光晒一晒,最好能“啵”的一下开出最美的花来。可惜的是,纸上画些什么,并不是纸能决定的,而是由笔决定的。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湖南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对上学反感,这种思维延续到了孩子身上——由于自己的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条条框框,她决定让孩子退学,“孩子不需要文凭”。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调皮,他的想法不过是让自己开心。学校的管教,在妈妈眼里是冷暴力。她说,自己给孩子划定的界限是15岁,到时候,孩子就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
以前,我觉得这种在家自己教学的方式特别酷,但是看过了这个故事,我想高声呐喊:“孩子啊,你投错了胎。”
在这件事情里,母亲自己的情绪在起主导作用。我曾看到过一些在家教学的案例,通常会有几位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家长组成教学组,来教自己孩子不同的学科。而这位妈妈仅仅依靠自己来教学,知识面的宽窄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是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实则把孩子推向了深渊——同龄人的社交基本为零、知识结构的欠缺、无障碍无困难的成长方式,真的能让他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可以融入社会的成年人么?15岁,他对自己母亲的决定,是感激还是埋怨?好期待后续报道。
刚有孩子那年,我特别迷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大量转发的西方的家庭教育、迷信快乐学习法,甚至和朋友经常性地讨论怎么能不让孩子上体制内的学校,好让他有更多自由。有一次和一位前辈聊天,他说,别迷信那些,你就在中国,你的孩子以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和生活,你就得按这个条件来教育。
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自由”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最基本的,你得具备起码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顺当的活着才有资格谈论自由。想让他飞,要先给他翅膀,风风雨雨的经历才能让他的翅膀硬起来,而最重要的,是你舍得把他抛向天空。
感谢阅读~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木易木子”,(ID:muyimuzi1983),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