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兵俑好说,马俑,或者秦军的战马到底用的是公马还是母马啊?重新加固装修后的军博一楼《中国历代军事陈列》展出了早年从陕西兵马俑坑征集来旧藏辕马俑及鞍马俑(复制品)。一般认为,秦俑坑出土马俑马种为现存中国原始马种河曲马。陶马俑通首高1.72米,蹄至鬐甲高1.33米,体长2米左右。依现代马体型划分为小型马种。
▲军博展陈陶马俑实拍
对于高度写实的秦陶马俑,我们不光可以看某些被复原的不可描述部位,还能从牙齿来判断。经常看到有经验的马医、马工掰开马嘴查看马年龄,可你也许不知道掰开马嘴还能看出成年马的公母。这是究竟是什么操作呢?马的性别在马齿上是有体现的,大多数情况,公马有40颗牙,母马只有36颗。马齿分切齿,臼齿和犬齿三种。切齿上下颌各6颗。按中线分为门齿、中间齿和隅齿三对。切齿象铡刀一样切割草料。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马门齿是天包地,即马上门齿倾斜角度较比下门齿突出,只有马低头吃草时上下门齿才能完全啮合,同时方便分泌唾液消化草料,如果你看到马厩里的马槽不是放在地面上而是挂的过高或与马肩平行放置,这样的情况多半说明饲养人员不懂马的生理结构,长期这样喂养会导致马齿畸形,影响马的健康。
▲马的切齿结构
马臼齿上下颌各12颗,象石臼一样,咀嚼马草料全靠它们了。俗话说:“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舍饲马草要铡得细,马再用臼齿嚼碎磨烂,吃下去才能消化。
▲马臼齿剖面图
公马4.5岁-5岁时才会长出犬齿,上下各2枚,共4枚。母马则很少有犬齿或者只有犬齿的痕迹。
▲公马的头骨
请注意:下面图里上颌臼齿前的小牙并不是犬齿是而是狼齿,狼齿是不计算在36或40颗牙齿数中的。大概有70%的马会长狼齿,已知最早的狼齿是在马出生后6个月,但一般在2岁时出现,一般公马较多。狼齿会因马咀嚼硬物或咬压而消失。狼齿严重影响马的受衔,导致马不易驾驭而影响战马的表现,所以战马的狼齿应该拔除。
▲另一具带上狼齿的马头骨
除了公马和母马外还有一种是骟马。即阉割后的公马。公马发情时难以控制,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不需要留作种马的公马通常会被阉割,阉割之后的马匹个性较为稳定,安静,但不是所有战马都是骟马。那么有着逼真造型的秦兵马俑坑陶马是公马?母马?还是骟马呢?我们来看一组图像:包括调拨军博展览的秦驾驭马车的陶马俑在内的秦代陶马很多是可以看到明显有犬齿的,也有一些看不到明显的犬齿。
▲军博展陈陶辕马俑头部细节
▲图为陕西秦代陶辕马俑馆藏,左二陶马犬齿明显
那看不到明显犬齿的陶马俑的性别的可能是母马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有犬齿的陶马俑确定是公马呢?也不完全对。
▲秦俑坑出土的马俑既有公马也有骟马,依其用途而分为辕马(左)和鞍马(右)
实物观测证明,秦俑坑出土的陶辕马俑均为骟马:有棍棍无蛋蛋,部分陶鞍马俑也是这样。但另有一些陶鞍马俑的性器官完备,是公马。在目前的秦俑出土陶马中没有发现母马。无独有偶,秦铜车马(军博有精仿复制品展出)中系驾立车和安车的八匹白马也均为骟马。
也就是说在秦代驾辕拉车的普遍使用骟马,用作军事骑乘用马即用公马也用骟马。出土的陶马俑的塑造应该是以秦宫厩苑内的马作为模特。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马厩坑曾出土了一批秦马骨骼,经实测,马的高低、长短、头部各处的比例,与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俑相似,应为同一马种。
阉割是控制青春期公马的发情。现代科学证明,马如果在青春期之前被阉割通常会比自己成长为公马时来的高大。现代西方虽然没有证明早期的阉割会危害小公驹的生长发展, 但是许多德国,英国等兽医在实行上有最低的年龄限度要求。一些业者会在小公驹进入青春期前1岁半到2岁间实行阉割手术。但不过一些无须专业养育种公的马场,会选择更早期的阉割。
一般认为,中国在旧石器时代就存在野马,到了商代中期间黄河中下流地域繁育了大量家马。至于阉割动物的记录,在距今3000年的甲骨文中有阉割猪的记录,至于考古出土的马因其软体难以留存,一直没有时间定论。秦马俑成为中国马匹较早实施阉割术的考古证据,对研究中国古代养马术和秦兵马俑坑的性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军博展出的陶辕马俑文物是除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以外少有的可以看到原品兵马俑的展馆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前去参观游览,体会下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