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哟,这么厉害,咋不上天呢?丨
-风物君语 -
啊啊啊啊终于放学了
看还有谁拦得住我
回家书包一扔
拿起我的小风筝
叫上隔壁二丫和铁柱
我们就是草地上最浪的熊孩子
斗破苍穹
制霸晴空
嘿嘿嘿嘿嘿
……
▼
晴空万里时,空中经常荡着两个小点儿,和地面一线之系。定睛一看,那招摇着长尾巴的大龙,双尾剪风的彩燕,轻盈缤纷的蝴蝶,都在宣告春天完全到来的消息。
1
文学里的风筝:说不尽的愁
放风筝的孩童热热闹闹聚在一起,比着谁的风筝更美,看谁放得更高更远。
但在诗人眼里,飘飘摇摇的风筝很难是春日的快乐,他们看着风筝的飞扬和跌落,就像看着自己无依无靠、浮浮沉沉的人生。
元稹诗句《有鸟二十章·纸鸢》有云:“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风筝就像他的命运,“因风假势”飞上高空,年少成名,辉煌时期一度官至宰相。但又“风吹绳断”,遭遇四次贬谪。
说到元稹对风筝零落成泥的不忍,不禁想起另外一位多愁善感的人——黛玉。
都知道“黛玉葬花”,旁人见落花只觉得落英缤纷、美不胜收,黛玉却问“红消香断有谁怜”。
其实黛玉也曾对风筝落下过眼泪。大观园群钗争相放风筝,人都说放风筝就是放走了晦气,然而黛玉却不忍风筝独自飘向远方、跌落泥土里,久久不肯放手,直到再也握不住,看着它慢慢消失在空中。
也许黛玉是在风筝上看到了自身的悲苦,少时就离家寄人篱下,她的命运可不就像这风筝一般无依无靠、任风飘摇吗。
探春放飞了自己的凤凰,但与远处的凤凰风筝和大红喜字风筝纠缠到了一起,最终三只风筝都断了线,飘飘摇摇地都去了。
想到《金陵十二钗》中对探春命运的判词,是一名女子在孤舟中掩面而泣,所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虽出身低微,但才情堪比“凤凰”,但家道中落后不得不远嫁边疆,再也回不到熟悉的亲人身边。
宝钗是放了“一连七个大雁”,都说她这风筝华贵大气,古人成婚时也常送一对大雁表示夫妻忠贞不渝。
但七个却终究不是成双成对,大雁少了一只,就像宝钗最后得到了一切却失去了丈夫,守着贾府,形单影只,正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记得小时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总有股说不清的难过闷在胸口。
先生说起北京的风筝,“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多么美妙的一派春日温和之景。
然而先生年少时却是不爱风筝的,连年纪尚小的小弟玩风筝也不允许,认为“这是可鄙的笑柄”,甚至将小弟偷偷做的风筝给抓断踩扁。
人到中年,先生想为自己当年对儿童“精神的虐杀”而忏悔,向小弟诚恳道歉,只想听小弟说一句“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可小弟全然忘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就更谈不上说一句真心的原谅了。先生少时的对小弟的霸道,成了他一生抹不去的痛。
故乡春天孩童放风筝的欢乐景象,倒让先生跌进了肃杀的严冬。
不知为何记忆里的风筝总是离不开“愁”。还记得小时候,大街小巷里的音像店里飘出阵阵旋律,每日路过,时常听着,什么都不懂也能跟着唱几句。
总记得蔡琴老师唱着:
“我就像风筝飘荡,风尽时失了方向,尽管那么靠近天堂……”
2
风筝小史
风筝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起源很早,关于它有很多传说。
南北朝时期已经有战争时使用风筝传信的记载,作为军事工具的风筝,可以用来测风向和通信。
隋唐以前,放风筝是具有巫术色彩的活动,人们相信风筝升高后剪断引线,可以放掉身上的晦气。
唐之后,风筝逐渐走入民间,被普遍作为娱乐工具,当时的风筝因造纸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被称为“纸鸢”。
后来纸鸢上安设弦、萧一类发声器具,遇风则响如筝鸣,始称“风筝”。
历代都有诗人吟咏春日放风筝的盛况。如徐渭《风鸢图诗》有言:“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描绘春天处处风筝飞旋的盛景。
《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时“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擎盒,轮榖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的状况。
孔尚任诗曰:“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儿童放不起风筝提线骂天的场景,可谓活泼童趣,爱筝至极了。可见放风筝是人们春日极爱的活动。
▲徐渭 风筝图
而说到用风筝寄托春情,大概飞上天际的一只轻燕最是有这种感觉。
例如北京风筝的沙燕,头眼设计夸张可爱,都说“肥比男瘦比女,雏燕是娃娃,双燕比夫妻”。
在沙燕风筝的腰间通常会安排叫做“腰节”的装饰图案,在腰节上盘旋起连续的万字纹、云纹、回纹、莲花纹,再施以大量交杂的彩色,使得本是黑白的燕子平添一份俏丽。
古人放风筝,很多时候还带着祈福驱灾的愿望。正如《红楼梦》里说黛玉把风筝放走就是放走病根一样,人们期盼着一年之初的这只轻筝能带走忧愁,于是风筝被画上寄寓吉祥意义的图案。
鱼因谐音“余”,象征富裕有余而被风筝艺人所青睐。
“蝠”与“福”同音,绿色蝙蝠象征“福禄”,红色蝙蝠象征“洪福”。
有时又画蝙蝠衔桃,寓“福寿双全”。
3
风筝地图
传统中国风筝发展到现代,在差异化的各个地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北京风筝有金氏、哈氏、曹氏、马氏四家,被称为“京城四大派”。
哈氏风筝的第一代哈国良最早是做建筑行业的,据说在淡季活少的时候,他就做些风筝拿到琉璃厂去卖,渐渐有了名气。
“曹氏”风筝的传人是孔氏,孔祥泽早年学习绘画和雕塑时意外得见《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奇书,从此开始了风筝创作。传说此书为曹雪芹所著,为了纪念曹雪芹,孔氏将他们这一派定名为“曹氏”风筝。
这本书中将风筝的制作工艺以朗朗上口的口诀记录,将扎、糊、绘、放“四艺”悉数道出。如比翼燕画诀“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雄羽映青彩,雌羽耀紫晖”就是讲述双燕形象与颜色的画法。
陕西出了个“风筝第一人”张天伟,他的风筝最特别的一点是每个关键部位都能动,他的猪八戒能吃西瓜,螃蟹能张牙舞爪,秦俑军阵能万马奔腾。
山东则以潍坊风筝为最。
人们爱看代表性的串式风筝,把数只相同或相似的风筝以线相系,飞起来飘飘荡荡,甚是壮观。
例如有名的龙头蜈蚣风筝,身子由一组圆片串成,在风中上下起伏,状若舞龙,煞是有趣。
天津风筝则以“风筝魏”为代表,是魏元泰所创的流派。
风筝的各个部分以结、扣相连,数丈长的风筝可以折叠装进很小的盒子里带走。并且设计独特,有的能眨眼、有的能在空中撒纸片儿,也有的一根线牵连众多小筝,宛如群鸟。
4
风筝的制作
以传统方式制做风筝极需耐心。从选材开始的每一步,扎、糊、绘,都是非常精细的活儿。
选材时要挑选柔韧不脆的竹材,选中间,弃两头,削磨刮拭以至光滑,且手法必须轻柔小心,以免摧折。
描画时经常要反复上色,才能够做出立体鲜活的感觉。
风筝做成之后还要试飞,看是否能够迎风平稳,中线不偏,否则放飞时摇荡俯合,必然坠落。一旦瑕疵过大难以调整,整只风筝就废弃了。
▲扎风筝
这些复杂的步骤要求风筝手艺人怀有极大的热爱和耐心,能忍受长时间在工作室里精磨细画。也正因为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作方式,大部分手艺人都不能从中获得多少利润。
秉持传统手艺的专业风筝制作人现在已经不多了,但他们都努力维系着一条从过去牵来的线,用心做风筝。
他们是快时代里沉得下心来的人,把唐风宋韵用一根线拉住,在高空里飘飘摇摇,说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故事。
每当春风吹绿原野的时候,中国人关于风筝的遥远记忆就会如绿芽一般苏醒。
这是每个人共享的梦,关于春天,关于飞行,关于一线所牵的摇荡的乡愁,关于晴光流转的高天的讯息。
这个春天,不如在起风的日子里扯一根线,让高高放出去的一只风筝,替你看一看春光踏足的整个大地。
文丨朝雨、线线
图编丨砰砰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