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为武侠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原型和创作素材。《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刺客列传》开了中国古代正史上为侠客立传的一代先河。于是,我们从这些故事中,知道刺客是指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冒险犯难,甚至牺牲生命,凭借自身武技去刺杀仇敌的武林中人。其实,刺客并不一定等于是武侠,但是武侠当中成为刺客而且名垂千古的却不少。中国原始之侠应该是先秦时代的刺客。他们之所以称得上一个“侠”字,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义不畏死,舍生取义”的共同信念,而“士为知已者死”这种信念成为后世侠义精神的核心元素。而后世武侠所奉行的侠义传统和一切道义原则,都是在这个信念基层上形成的。
▲《刺客信条》中的中国刺客
当道,刺客通常都身手不凡。秦末张良能够在甲士如林的情况下,只身冲至帝辇行刺秦始皇,在“误中副车”后,竟能全身远遁身而去。可见武功是何等之高。盖世武功的背后,是惊人的勇气和谋略。生死须臾间,刺客绝没有贪生怕死之辈,而是随时准备着被五马分尸、乱箭射死、凌迟斩首。他们在出发前,就已经以此为人生的归宿、人生的极致了。
▲古代刺客最常用的刺杀工具是各种匕首
刺客其实也有人品高下之别,而且悬殊几如天壤。司马迁曾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田光、高渐离七个历史真实人物。
田光为了不泄露刺杀秦王的机密,居然自杀身死,以求为诸候国尽忠效力。他和高渐离一样,都没有武功,但他的勇气,却和侠士们不相上下。还有一个叫秦舞阳的古代著名武士,他也会武功,却不是真正的侠士。他陪荆轲一同上朝见到秦王后,却吓得面色如土。可见司马迁这个人物时,是很有分寸的。写出了“侠”与“武”的两种境界。
这些人或为春秋时的刺客,或为战国时的游侠,有的武艺高强,有的技艺平平,有的则文武兼备。这些人才的大量集中,使得散居各地的武士有了集结的场所。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和道德影响力。刺客这一特殊的武侠人物。
▲影视作品中高渐离刺杀秦王未遂,终被秦王卫士斩杀
吴国专诸是拼死一搏的死士刺客。伍子胥因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杀,为报仇从楚国逃到了吴国。他知道专诸是一位有本领的侠客,就把他推荐给了吴王的儿子公子光。吴王诸樊有三个儿子,他死后没有传位给儿子,而让其兄弟余祭执政,余祭死后,传位其弟夷昧,夷昧死后,本当由季札继位,但他却不愿为王逃走了。于是,吴国便季札的儿子僚为吴王。公子光对此大为不满,一心想将王位夺回来。于是,他就暗地里招养豪士,伺机篡位。这时,专诸来到了他身边。公子光对专诸十分看重,他对专诸说:“光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刺死了吴王僚,结果自己也被吴王僚的卫士剁为肉酱。而公子光终于在专诸的死命一搏之下,夺取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专诸死后,公子光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搭上身家性命行刺,这就是因为公子光对他的九年恩养。虽可称为豪侠壮举,但这也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行为不轨于正义”。
▲专诸扮成厨师拔出鱼腹内鱼肠剑成功刺杀吴王僚
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而专诸只关心行为的成败,却不问礼义是非。真可谓“无意识之侠”也。
晋国的豫让曾在范氏与中行氏手下做事,均没被人家重用,转而投在智伯门下,得到了宠信。智伯在与赵襄子征战中兵败被杀。赵襄子还分了智伯的封地。豫让却一心想为主人报仇。为了不被赵襄子认出来,他改名换姓,涂漆毁坏自己的容貌,吞炭使声音变哑,搞得自己面目全非。甚至连他的老婆也认不出他了。豫让费尽心机,几次谋刺赵襄子均未成功。在行刺过程中,豫让认识到赵襄子是个贤人。他被赵襄子捉住后,对赵襄子说:“我听说明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自有为名节而死的义务。我只想得到你的衣服,砍它几下,以了我为智伯对我的知遇之恩报仇的心愿,我也就死而无恨了。”赵襄子很赞赏他的义气,便让侍从拿来自己衣服递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砍击,遂拔剑自刎而死。豫让死后,赵国的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无不为之感慨流涕。
▲《英雄》中的刺客无名练成十步一杀绝技,以社稷苍生为由放过秦王,要求秦王一统中国,结束经年战争和历史恩怨。
聂政可算最为成熟的刺客。聂政是魏国轵邑深井里人。少年时就在老家杀过人。为了躲避仇人,带着母亲与姐姐逃到了齐国,以屠宰为生。当时,严仲子与韩国宰相侠累有仇,便多次登门寻访,请他行刺侠累。严仲子知道聂政是个孝子,几次送礼都为聂政拒绝,便以黄金百镒为聂母祝寿。聂政因为老母还在世,是不敢以身相许为朋友捐躯的,暂时拒绝了他。待母亲去世后,聂政伏剑独行,前往韩国都城。聂政闯入大堂,一剑刺杀了侠累,侍卫武士把聂政围了起来,聂政见不能走开,便用匕首剥掉自己的面皮,剜出眼睛,剖腹挑出肠肚而死。宰相侠累被杀,轰动了整个韩国。
战国后期,秦并六国之势已成大局。而对强大的秦国,六国中的许多有识之士,上至诸候卿相,下至闾巷布衣,都激于义愤,奋起抗秦。将相士大夫中有廉颇、蔺相如、屈原等,布衣中有鲁仲连、候赢、朱亥等,而以匹夫之侠奋起抗暴秦最为悲壮的,要算是荆轲刺秦这一幕了。
▲图穷匕见——荆轲刺秦
荆轲是卫国人,少年喜读书和击剑,自命为剑客。曾以剑术游说于卫元君,大概剑术没被人家看重吧,总之没得到重用,于是游荡燕、赵之间,却也受尽了屈辱。后来到榆次与当地豪侠盖聂谈论剑道、练气,一试高下。人家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对他怒目而视,使他自知内力、定力均不如人,以自己血勇之盛不能抵挡盖聂杀气的。于是匆忙逃走,而第二次受挫是在邯郸,鲁句践与之搏戏。鲁句践以精妙出奇的招式,令荆轲大开眼界,二人虽未正式交手,但鲁句践举手投足的那种逼人的无形力量,使荆轲感受到强大压力,为争执搏局上的通道,鲁句践发火大骂荆轲,而荆轲又夹着尾巴逃向燕国。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荆轲刺秦王故事
后来秦军逼近燕国,燕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燕太子丹在全国重金招兵买马招聘勇士前去刺杀秦王赢政,试图挽救燕国。田光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燕太子丹尊敬为上宾,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荆轲对此十分感动,慨然允诺,拼死以报知遇之恩。在这极为悲壮的一幕中,田光以自刎来激励荆轲,樊于期也主动献上自己的头颅。临行前,太子丹等人着素衣白帽,在易水河边与荆轲告别。高渐离为他击筑,好友夏扶拔剑自刎为他送行,荆轲高唱着低沉苍凉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的刺杀暗器
于是带着秦舞阳头也不回地上路了,其后直入秦宫,假意献图,图穷匕见,终因剑术不精,行刺不果,命丧丹墀。当然,荆轲为酬知已慷慨赴死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世无数豪杰志士争相效仿。其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慨,倾倒多少后世英雄,而其壮士未酬又令多少侠士为之扼腕叹惜。总之,荆轲已成为一切崇尚侠义精神的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而没人去计较荆轲的失败之举了。
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黄药师。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