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的最“青春”的一件事是什么?

又高考了,仔细想想,距离我自己的高考竟然已经过去快六年了。我还记得,高考结束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雨后暑气蒸腾的气味,可能是我记忆中,青春最深的印记之一。

跟我一起参加高考的小姑娘,正好在上个周末嫁给了当年暗恋的学长。我们几个高中闺蜜在婚礼的VCR中看到当初稚嫩、青涩还圆乎乎的新娘,哭得一塌糊涂。

你的青春里,都有哪些难忘的时刻?我们和一些小伙伴聊了聊他们关于青春的故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青春的意义大概就在于,

一场奋不顾身、

但注定会失败的初恋”

匿名,男,27岁,大学辅导员

17岁,我遇见了我的初恋。

那年我们都在中科大少年班念大三。她皮肤很白,睫毛很长,喜欢梳马尾辫,不爱说话。虽说都已经是大学生,可毕竟年纪还小,我老是“做贼心虚”觉得自己像是在早恋。多看她一眼,就感觉要被全世界发现了。

一开始,我们每隔两三天会给对方写情书,夹在韩寒的《三重门》里互相传来传去。慢慢地,才习惯发短信,500条/月的套餐在月初就能用完。有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带她穿过校园去图书馆,她靠着我后背,我觉得自己冒着快乐的傻气。

大三暑假,我留在安徽,她去了北京,分头做各自的研究计划。一天晚上,我们打电话聊天,她说我的眉毛又黑又粗,想要剪着玩,我觉得这个想法太蠢了,两个人就此吵了一架,她气得直接挂了电话,整个晚上都没再理我。吵的时候我也很拧,但过了12点我发短信道歉她都没回音,我开始有点慌了,害怕她出事,也害怕就此失去她。当年也是年少气盛吧,我都没多想,直接去跟室友借了钱,买了第二天一早的机票。

飞机落地之后,我就接到了她的电话,她已经不生气了,还计划和朋友去颐和园玩儿。我也没说我来了北京,打上车直接过去了。刚进园子,真就跟演电视剧一样,正好看到她就在我前面不远。我跑过去喊她,看见她一脸惊讶和慌乱地转过头来——那个四目相对的瞬间,可能是我这辈子觉得最青春的时候。我抱住她,觉得我们一生都应该在一起。

后来的故事你大概也猜得到,我们还是分手了。有些事过了那个年纪,就都不一样了。之后,我再也没有为谁做过这么没有理智的事。我的青春、我的冲动和最初的喜欢,都只在那一刻。

02.

“军训那一夜,我在星空中沉醉”

Jo,女,28岁,心理咨询师

我们高中的军训是集体拉到郊区住。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每个人都高兴坏了,还不敢太喜形于色,怕老师觉得我们太疯。我和好朋友都在城市里长大,从来没有数到超过5颗星星,所以一早就约好了晚上偷偷溜出来数星星。

熄灯时间是十点,教官和老师拿着手电一个一个宿舍检查,一听到有人说话就要扣班级分。那晚,我侧躺着装睡,听到脚步声远了,再耐着性子等了一阵子,我光着脚爬下上铺,摇醒已经真睡着的好朋友。我们从门缝儿往外看,确认没有老师之后,一点一点地转动门把手。谁知道木门发出“嘎——吱”一声“巨响”,我们给吓得呆在了原地。

好不容易跑出楼,我们在草地上找了块有阴影的“安全”位置——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星星,看得眼睛都花了,根本没法数,我觉得自己简直要醉在里面了。

过了大概五六分钟,我们发现对面男生宿舍溜出来几个人影,他们也发现了我们,但心照不宣地当做没看见彼此。11月的半夜挺冷的,草地还是湿的,我们穿着薄薄的长袖冻得上下牙打架。星星也只是一直在那里,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却都不舍得回去。

第二天,我们就为这一夜的星星付出了代价,我和好朋友整个军训期间都在感冒流鼻涕,而那几个男生都睡过了头,没有按时集合,被教官狠狠地罚站了半天军姿和五圈操场。

现在想想,也许那晚,留恋的不只是那些数不清楚的星星,而是犯个无伤大雅的小错、偷偷满足自己小小心愿的“自由”时刻。毕竟,不做几件不被允许的事,还叫什么青春啊。

03.

“我记忆中的青春,

是忘我地努力学习”

Fun,女,24岁,学生

高一下学期偏科严重,文科成绩很好,一算上物理化的排名就被拉低。家长会不敢通知父母,觉得丢脸,更怕他们失望。当时心里特别难过,但同时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争口气,于是就开启了拼命模式,恶补短板。

因为是住校,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刷牙洗脸不超过5分钟,然后去操场上背书。中午在食堂捧着习题集边吃边看。晚自习待到最后一个锁门,回宿舍再接着开夜车。经常第二天醒来发现台灯没关,脸还埋在卷子里头。当时还报了辅导班,周末去补课,别人做一份题,我做两份。为了不分心,我把课外书都锁了起来,几乎不上网不聊QQ,和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解题方法和考试成绩。

有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刻,但又无数次咬牙坚持。最神奇的是,我本是个喜欢抱怨的人,但这期间从没跟任何人抱怨过辛苦。可能是真的享受吧,或者说精神上处于一种高度投入忘我的状态,可以用心无旁骛来形容。后来我偏科真的被修正了,最后也如愿去了理想的大学。

无比感谢那段充实的时光,那是我第一次学会放下杂念,学会一步一步从痛苦中穿越过去。我想这就是青春,你心里有一股劲,竭尽全力不服输的劲。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只会比那时候更拼命。因为只要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就会离希望更近一点。

04.

“只要墙头还在,

你心中的小鹿就撞不死,

你可以永远少女”

小骗纸你鹿,女,32岁,会计

我最青春的回忆基本都和追星有关。

脑海里至今鲜活的画面是:坐两个小时公交去邮储转账买专辑买写真;在南京con安可曲退出内场前排看着四周应援哭得像个傻子;看完上海con赶夜班火车凌晨三点回去直接上班精神抖擞;首尔安可演唱会赶上Mers疫情遗憾废票;在日本蛋巡和霓虹阿姨们手语交流……这一路get爱豆同款,打卡爱豆相关,对我来说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

可是好景不长,2009年爱豆团队解散,吃相难看。当你发现,你一直以来所坚信的兄弟情、CP情在金钱面前都是假的,所有催泪感人的画面可能都是节目效果,你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都是经纪公司安排的人设,你会有一种信仰一夜间崩塌的绝望和挫败。期间最难过的,是原本和谐共处的各家粉丝纷纷站队,辱骂攻击曾经喜欢的爱豆。你会开始怀疑,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一夜就变脸,否定之前自己追逐的一切。

作为理智粉,我从此坚持着好多年爱豆重组的希望,总对自己说要Always keep the faith。不过最近几年好像一下子明白,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私心,为了自己的青春圆满,去选择性地忘记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去虚假经营自己心中的信仰呢,爱豆不缺钱你也不缺爱。所以现在同样去追演唱会,只管跟着台上一个人的爱豆也唱得很开心。

我认为追星真的可以永葆青春,在追星的过程中你所get的各种技能点,各种新鲜感,各种恋爱般的心动,都会使你变得快乐有活力。只要你的墙头还在,你心中的小鹿就永远撞不死,你可以永远少女。

而作为一名中年少女,当现实不停地提醒你的年龄,催着你去做一个成年人,去结婚生子,追星让我忘记外界的看法,仍保有一份赤子心去“随心所欲”地做自己。

05.

“青春是一群人的狂欢,

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Andy,男,26岁,程序员

说到青春,脑子里第一个蹦出的画面就是高考完那天半夜,一群人赤脚在雨中打篮球。

那天是晚上吃完散伙饭大家临时起意约的球,还特地挑了一个在我们小县城城郊公园里的篮球场,因为那边环境更好,场地更大,但平时因为忙着复习考试,很少有机会能来。

夏天的雨夜依然特别炎热,时不时天上会有一道道闪电亮起来,然后跟着是轰隆隆的雷声。可恰恰就是这样的天气,一帮大老爷们儿却个个都跟着兴奋起来。从最开始球衣湿透了就脱掉扔在旁边,到近视戴眼镜的同学索性摘掉眼镜摸着“瞎”打,再后来鞋子湿了有人提议大家一起把鞋子袜子全脱掉。

踩在地上,本来应该滚烫的水泥路被雨水冲刷后是温暖的温度,我感觉有一些细碎的小石子嵌入脚底板,但跑起来比穿着鞋的感觉稳当了很多。我根本分不清自己身上是雨水还是汗水,大家就这么不停地跑着跳着,进攻的时候还会大声喊。一直打到凌晨天都有些蒙蒙亮了,雨也停了,才各自回家。后来我们还约好一起在QQ上统一发了条说说:“啊,疼,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考结束了,大家压抑很久的复杂情绪终于有机会得以释放,那次打球感觉是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投入忘我的状态。尽管,这同时也意味着大家即将各奔东西,走进各自未知的未来。可你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去憧憬和面对。

现在快奔三了,当年一起打球的人,最远的在地球的另一端,大家很难再聚到一起了,也很难再赤脚打球了(膝盖受不了)。可我相信那段无所顾忌,没有束缚和枷锁的日子会成为每个人勇敢生活的坐标。

06.

“青春这个词有点土,

我想自己定义它”

DY,女,23岁,人类学研究员

我从小到现在,一直对世界永远充满着好奇,想要去探寻未知,不断尝试新的事情。青春对我来说不是回忆和过去,而是现在时,是专注和探索。

小学初中的时候,我就很沉迷(看)日本棒球。我看着那些比我大一点的小孩跟同伴说,安心投球,就算被对方击中了,我们会帮你处理好的。那种心无旁骛、并肩作战的状态真的很戳中我。我喜欢这种热血感,而且我知道,这时的心无旁骛并不是因为视野有限,而是你知道有更大的世界,但在那一刻,你专注于眼前。

我出生在成都,在宁波长大,很早就经历了从内陆城市到沿海生活的“文化冲击”,似乎是神奇的缘分,我去美国留学的时候选择了人类学。在大学,我见到了更多对这个世界有强烈好奇的人,他们不仅仅是能力上的优秀,更让我触动的是,他们的无拘无束、敢想敢做的劲儿,似乎有无穷的魄力和无边的胸怀。

人们总是喜欢说“永葆青春”,但我觉得,青春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我们在青春里面尝试过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体验,最后积累成为年龄、岁月,那个状态才是值得钦羡的。

做人类学研究的时候,教授总是提醒我们要注意listen to the anthropology god,我觉得这所谓的god whisper是一种综合了学科直觉和自我本能、经验、思考的结果。而无论是做研究的过程,还是在生活中,这个声音其实来自自己的内心,时时刻刻listen to yourself,而且要非常非常用心、非常非常努力地去听,才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去做什么。然后,专注地去做。

这就是我定义的,青春。

和以往很多次结束访谈的感受不太一样,我似乎无法给今天的这些和“青春”有关的故事去做一个共性的归纳。在受访者们的经历中,我只是越来越理解,“青春”之所以永远被人们讨论,永远能打动人,是因为它是结束不了的。它更像是一种植入生命的本能,一种看似“盲目”的勇敢,贯穿了我们的往后余生。

我想三岛由纪夫在《青春的倦怠》的这段话,或许可以更好地描述这种勇敢: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他们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还一无所有,但他们偶尔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种拥有一切的感觉。”

与其幻想着将一切纳入怀中,倒不如从此刻就走去追求一往无前的路上。

KY作者 / 大霸、Mikasa

编辑 / 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