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民国美术史中
导语:在民国美术的坐标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最伟大的前驱者和实践者。民国美术史背景之下的鲁迅,培育了中国创作版画这一新兴的美术品种,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内涵,鲁迅的美术思想指导着中国几代美术家的创作。
中国美术史发展到清末,日渐萎靡。只有少数画家在中国传统美术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更使中国美术与世隔绝。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休眠期。清光绪七年,鲁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诞生。
早年美术观
鲁迅从童年就热爱美术,喜爱的民间剪纸和图画书。最爱看的是《花镜》、《山海经》,并搜集了《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他在私塾里开始学习书法,大量抄写古书,还时常影写书中的插图。曾影写了《荡寇志》和《西游记》的全部绣像。这个时期鲁迅搜集和阅读的图画书还有《尔雅音图》、《百美图咏》、《百将图》、《于越先贤象传》、《剑侠传》、《镜花缘》、《儒林外史》、《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志异》等等。
鲁迅离京求学之后,美术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从现存的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笔记中,可以见到他画的人体解剖图,线条精准,体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基本功。其爱师藤野严九郎曾大加赞赏。医学解剖图的绘制是很复杂的,鲁迅的绘画功底使他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他的画图轻松流畅而少有修饰,简直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1903年1月底,鲁迅与陶成章、许寿裳等二十九名绍兴籍留日学生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其中论及日本美术教育情况,“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锻治。又若刺绣,若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纸(近日新发明用木料造纸),若铜版,若写真,若制皮诸事,无不尽工极巧,日有进步。即磁器为我中国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驾而上之。其余出物,种种蕃备。”
△鲁迅在木刻展览会上。1936年10月8日下午,鲁迅抱病来到八仙桥青年会,参观在那里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随后与青年木刻家亲切座谈。
以日本的工艺美术发展为例,感叹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呼吁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此文中应可以看作是鲁迅最早的论述美术的观点。。
鲁迅最早的美术论述,在当时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代表了鲁迅一代美术革命先驱者的思想,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国美术的中兴
1911年的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终结,中国美术史在此节点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中国美术又也随着时代的骤变得到发展。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摧枯拉朽,同时立刻反映到中国美术的变革上。
1912年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聘请鲁迅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事宜。从而使鲁迅有机会深谙美术,为民国中期新兴木刻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总长蔡元培注重美育,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鲁迅深知其原意;蔡先生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请他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事宜。”(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6月21日起,到教育部举办的夏期讲演会演说《美术略论》,共演讲四次。
据许寿裳回忆:鲁迅的讲演“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 “记得鲁迅这篇文章之中,说到刻玉为楮叶,可以乱真,核桃雕文章,可逾千字,巧则巧矣,不得谓之美术。”(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身为教育部部员,是践行蔡元培美育教育思想的积极行动者。1912年7月,蔡元培辞去教育部长职务,由次长范源濂代理教育总长。在临时教育会议中作出删除“美育”的决定,鲁迅对此极为愤慨,他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政府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在删除“美育”的决定公布后,鲁迅依然坚持将美术讲座进行到底。
1913年,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阐述了鲁迅的美术思想,指出美术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又说:“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即通过美术家的思维活动美化的客观事物都称为美术,美术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美术家的思维与想象,创作的作品。
这里鲁迅所说的“美术”,即指广义美术,即现用的“艺术”一词。今天我们所说的美术,是狭义的美术,是指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实用美术等。鲁迅的美术思想在民国初年就已经站在的美术教育、美术革命的前沿,并付诸于他的美术实绩,对后来推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产生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鲁迅美术的实绩
1912年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按照《教育部分科规程》,鲁迅的业务范围是:主管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文艺、音乐、演剧、调查及搜集古物等事项。他极力赞同并践行蔡元培提倡美术教育的观点。除举办讲座、撰写文章外,还积极参与筹办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的建设。
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后开始大量购买金石、汉画像、瓦当拓片和画谱、画册等美术类书籍。仅在当年鲁迅购藏的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画册就有30多种,此外还有一些外文美术书籍。晚年更是大量购买外国美术画册及艺术理论书籍,在他日记中购书账的记载中就有600多种。
鲁迅还大力收藏中外版画,现存鲁迅所收藏的中国现代版画有2000多幅,外国版画,包括德国、苏联、日本、比利时等16个国家280多位版画家的版画原作有近2000幅。鲁迅将他的藏品举办展览会,用国外优秀的版画为范例指导木刻青年进行创作。
鲁迅还收藏了大量的碑帖和汉画像拓片。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收藏的碑拓及汉画像有6000多件。其中汉画像拓片有600余幅。曾著《汉画象考》,但未能出版。他主张把汉画艺术融入中国新兴版画艺术中。
鲁迅在美术设计方面,1912年,曾受北洋政府教育部委托,设计国徽图案并执笔国徽说明书。1916年12月,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整个民国书籍装帧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鲁迅对图书出版的装帧设计一向重视,从封面、版式、插图、字号等无不精通,装帧形式、开本、甚至纸张变化多样。从浩如烟海的新文学版本至今天的图书装帧,鲁迅的设计仍是书中上品。这种超乎常人的对书的感觉来自于他深厚的美术素养。
鲁迅一生与书为伴,他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60多种,题写书名30多个,而且对书的扉页、题花、插图、版式、开本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呐喊》《热风》、《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呐喊》、《准风月谈》、《野草》、《华盖集》、《而已集》、《集外集》、《两地书》等。这些书名分别用行书、隶书、美术字等字体题写。这些封面多以白色为底,手书文字变化丰富而不是千篇一律。书名有横排、竖排,有的靠左,有的靠右,有的居中,字体颜色有的为红色,有的为黑色。既注重西方先进思想,即所谓“拿来主义”,又注重中国传统中的优秀元素,即所谓“民族性”。
在鲁迅的美术实绩中,还曾多次举办版画展览、支持和指导十余个美术社团、编辑出版中外美术书刊十余种、发表大量论中外美术的文章、翻译多种国外艺术理论书籍和论文。在民国美术史上,鲁迅的业绩是十分辉煌的。
版画最着力的倡导者
民国以前,在中国盛行的是古代版画,工序复杂,制作的时候,也是画手一人,刻手一人,印手又是另一人。翻开中国美术史、中国版画史,贡献最卓著者,当首推鲁迅。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以1931年鲁迅请日本教师内山嘉吉为中国青年版画家开办木刻讲习班做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开端。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经历了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鲁迅在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和认真考察中外美术运动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欧洲的创作版画(或称现代版画)可以引进中国。他购藏了大量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请来日本版画老师,办木刻讲习班,举办版画展览,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梅菲尔德士敏土之图》、《艺苑朝花》等美术画册,指导并资助青年版画家进行创作。
许多有名的艺术家都自己动手,以刀代笔,自画、自刻、自印,使它确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给人赏鉴的力量,形成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的变革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鲁迅曾说:“谁都承认绘画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语言,传播我们的思想。版画的好处就在于便于复制,便于传播,所以有益于美术运动。”“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他多次强调艺术要为大众服务,作品要使大众“能懂”,在《<无名木刻集>序》中鲁迅说道:“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是现代的木刻。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现在要复兴,但是充满着新的生命。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这些作品,当然只不过一点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非先有这萌芽不可。这是极值得记念的。”
在民国美术史上,鲁迅是最先承担起大量介绍欧洲版画的重担,并成为中国新兴版画艺术催生者和奠基人。正是由于这样的萌芽木刻,使中国版画蓬勃发展,在后来的中国抗战及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民国美术的坐标上,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最伟大的前驱者和实践者。民国美术史背景之下的鲁迅,培育了中国创作版画这一新兴的美术品种,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内涵,鲁迅的美术思想指导着中国几代美术家的创作。所以著名画家吴冠中这样评价:“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这是一个有思想的美术家的由衷之言。吴冠中在这里强调的是鲁迅的社会功能,民国以来的美术史证明,鲁迅的美术思想与实践对中国美术以及美术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为鲁迅博物馆馆员)
作者: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