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儒雅是李安的迷幻剂?

李安:儒雅是他的迷幻剂

李安的《色┃戒》公映之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希望能精确还原老上海那个年代,所以用的瓷器必须是泛黄的,马路两边的梧桐树是重新种的;旗袍嘛,是请真正的老师傅来做。”

影片《色戒》在中国的戏院里登场的时候,可惜基本上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些泛黄的瓷器和旧马路,大家只是带着一脸错愕观赏片中女主角汤唯与男主角梁朝伟那三段近乎“打真军”的性爱戏,并对于它的写实程度八卦至今。这才发现,李安原来是个“狠角色”呀,他用知性的谈吐和学究气颇浓的气质“欺骗”了所有人。

在《色┃戒》打醒了那些此前并不熟悉李安的观众时,深谙观影之道的李安忠粉们却在背地里露出高冷的微笑,他们的内心戏应该是这样的:“李安这厮啊,向来都擅长用障眼法的,你要是以为他始终是个西装革履的绅士,那就蠢咯。”

沉寂的骗术

李安从来没有安分守已过,他只是用安分守已的外表瞒过了对他寄予厚望的师长亲友们。

1954年,李安在台湾屏东县出生,十九岁那年考入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随后开始玩起了舞台剧表演。和所有台湾男青年一样,他拿到了文凭,服过了兵役,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拘限于那个小小的岛屿,却是选择到伊利诺伊大学去攻戏剧导演专业。1981年进入赫赫有名的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次年拍摄了短片《萌凉湖畔》,拿到了纽大的奖学金。1984年,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让他拿下了纽大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这一切,都让李安看起来是个特别有成就的人,他自己都认为前途必将一片光明,结果呢?老天爷却用铁一般的事实打了这位文气十足的才子的脸。老天爷让他此后整整六年都无戏可拍,他只能呆在家里,不停看电影,写剧本,给在伊利诺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妻子林惠嘉做后盾。有同行觉得李安太可怜,主动给他接了一些写影评的活,毕竟一个男人六年没有半毛钱收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不可理喻的事。李安硬着头皮写了一阵影评,最后还是放弃了。他认为自己不适应这个活儿,只是高学历让大家误以为他应该很擅长写电影方面的评论。他们都错了,李安只想写剧本;至于赚钱养家之类的事情,就只能交给太太了。

“全职主夫”这个头衔,李安从1984年一直顶到了1990年,这让他洗掉了东方“大男人”所有的秉性,至今都保持着一个习惯,只要自己得出门长时间拍戏,就会在那之前走进厨房,做满满一冰箱的菜存起来,那是为妻子准备的。

1990年,李安的春天终于来了,他完成了一个唤作《推手》的剧本,讲的是中国父亲与外国媳妇之间的观念差异。这个本子获得了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也让李安赚到了四十万块的奖金。两年之后,李安走出了自家宅子,开始执导《推手》这部处女作长片,影片为他带来了八个台湾金马奖提名,也让李安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一鸣惊人”。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李安撕下了“温润”的面具,把诸多出位的概念都放进了作品里。1993年公映的电影《喜宴》就是个有趣的尝试,他把社会观的矛盾提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如果让中国传统家庭出生的男孩变成同性恋,他该如何在应付家庭期待的同时还遵从于自己的性取向,安抚好同志情人呢?这个电影,以喜感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让所有观众拍烂了手掌,他在戏里客串的那个喜宴宾客只有一句台词:“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说得漂亮,也说得豪气。

这个戏,让李安走进了国际电影圈,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获得了美国金球奖与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老外们对李安兴趣,与对张艺谋的不一样;后者让外国人沉浸于东方老底子那块“裹脚布”里不可自拔;而前者却在跟他们展示如今的中国传统家庭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对抗。李安是刻薄乃至刻毒的,他知道要怎样表现一名中国式文人的风骨,1994年的《饮食男女》里,用的是很传统的“吃举家团圆饭”的框子,里头装的却是鳏夫老父亲要娶隔壁家美貌熟女的尴尬事件。

李安用“父亲三部曲”向世人证明,他可不是温润如玉的中国君子,他浅淡的笑容里藏着一把剪刀,随时会剖开东方人迟迟不肯揭示的那些道德观本质。只是“父亲”和“家庭”之类的元素,忽悠住了一部分人,让他们误以为他走的是“温情路线”。

李安的“骗”功,就是在一系列的误解当中练得炉火纯青。

文人的重口味

尽管是编剧出身,但李安曾经直言,自己特别讨厌那些滴水不漏的剧本,既然都已经写得铜墙铁壁了,那还要导演干什么用?他又不是电视剧导演,纯粹只为编剧打工的。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李安曾经见识到“严谨”的恐怖,那一年,他兴冲冲地接下了英国才女型演员艾玛.汤普森的剧本《理智与情感》,然后一脚踏入了他自己认为的“地狱”。跟英国人合作,演员还是艾玛.汤普森、休.格兰特、凯特.温丝莱特等一众大咖,李安诚惶诚恐之余也意识到了理念的冲突,他不满意艾玛丽.汤普森那细腻到教人窒息的表演,更反感事事无法由自己作主的工作方式,汤普森总要对他的做法指手划脚。这让李安得出一个结论——以后可千万不要去接一部演员比导演更有话事权的戏。尽管《理智与情感》得到了七项奥奖提名,李安被评选为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的最佳导演,可是为什么用呢?他一派斯文地接受了荣誉,内心的反叛却从未停止。

1997年,李安执导又一部全老外阵容的电影《冰风暴》,仍是家庭戏,讲的却是一个凶险的主题——换妻游戏。很多与李安合作过的演员都作证说,他是个在片场几乎不发脾气的导演;如果真有过,那应该是在拍《饮食男女》的时候,有一场戏过了,才发现摄影师忘记打开镜盖了,他狠狠地踢飞了脚边的一只桶,这可算是他唯一一次爆发。可是在拍《冰风暴》的时候,男主角凯文.克莱恩很客气地上前问李安自己的角色要怎么演,李安只跟他说了一句话:“记住,你是个混蛋。”事实上,在后面整个拍摄过程中,李安也确实一直把克莱恩当成一个“混蛋”来对待,让对方处于沮丧的情绪之中。戏杀青之后,李安才说:“这个角色就是应该保持他的垂头丧气,我只要不停给他泼冷水,他就能完全入戏。”

瞧瞧,李安并没有跟任何人客气过,只要是工作需要。

李安的“不客气”,在后来一系列的电影里也表现出来了,很多作品都含有狰狞的成分。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李安在此前研究了大量战争心理学,得出了“人对自己的同类开枪时基本都会打偏”的结论,然后拍出了血流成河的南方战争场面;2000年的《卧虎藏龙》是他头一次拍武侠片,拿下了最佳外语片大奖,这部戏才是他全盘掌控的《理智与情感》,杨紫琼扮的女侠隐忍克制,而章子怡则是狂放邪性的,当然,文人有文人的学术考据,电影的细致程度已经到了官员见私客与见上级都要换不同服饰的程度;这部戏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们却不肯把“最佳导演”颁给一个东方人,仿佛还在跟某种意识形态较劲儿。

好吧,要让好莱坞为他低头应该也不是难事,于是李安非常出人意料地接下了执导商业大片《绿巨人浩克》的工作,里头绿巨人变身以后张牙舞爪的表情是他自己演绎的,用这个来向好莱坞示威真是再合适不过。再接下来,李安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执导纯正的同志电影《断背山》。这个冒险的举动成就了很多事,比如让希斯.莱杰在片中与杰克.吉伦哈尔成为一对儿,再比如让玉女明星安妮.海瑟薇在片中露点,毫无避讳的性爱戏刻画、孤冷唯美的镜语,总算征服了傲慢的奥斯卡,外国记者协会终于低下了头颅,为他送上了“最佳导演奖”的小金人儿。然而事情还没完呢,2013年,李安把一部二流小说改编成了一流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愣是让一个残酷的孤海求生故事变成了奇幻的华丽冒险;这部戏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让李安再获奥奖最佳导演奖项的青睐,而是它在中国上映的时候,票房竟呈罕见的低开高走之势,这意味着该片没有任何明星阵容的优势,全靠口碑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

由此,李安正式站在了电影的“世界之巅”,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位拿到奥斯卡、英国电影学院奖及金球奖最佳电影导演大奖的华人。

“狠角色”就是这么玩转这场艺术游戏的,你以为他是走“岁月静好”路线?其实他百无禁忌!

改过名著、挑起过战争、玩过情色、搞过同志、弄过传记、试过奇幻、染指过武侠,2016年还拍出了深度与视效俱佳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对于李安来说,没有他拿不起的活儿,也没有他不想触碰的题材;他甚至还很有骨气地绕开了所有的“安全牌”,去做那些看起来不那么讨好的片子。

“最好的电影,刺激观众心中的想象!”

他总是用相当儒雅的口吻向我们传递那些直白而犀利的概念。

作者:暗地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