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统,有对错之分吗?

教育传统,有对错之分吗?

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教育学府,是近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发源地。英国教育体系与中国不同,如果中国的学生考虑到英国留学,要充分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区别。

还记得前阵子那部5位中国教师“接管”50名英国中学生的纪录片吗?为期4周的“中国式教学”带来不小的文化碰撞。英国广播公司(BBC)用镜头记录下了汉普郡一所普通中学的实验项目。在影片中,英国学生抱怨自己像机器人一样在学习,中国教师则批评英国的福利制度让学生纪律散漫,缺乏雄心壮志,英国媒体和网友对此褒贬不一。

学生吐槽“纪律”

早上7时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着统一校服、轮流打扫教室、上课安静记笔记……这一切在中国稀松平常,但在英国学生眼中却是从未有过的考验。

这个“中式实验班”设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5位经过层层选拔的中国教师接管了由50名青少年组成的班级,分别教授他们中文、数学、自然科学、化学等课程。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则继续由英国教师教导,4周以后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测验,实验教学目的是对东西方教学方法及其成效进行比较。英国广播公司全程记录该实验并制成纪录片。

“这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15岁的九年级生罗西表示,自己原本认为“实验课堂”只比平常多些作业、少些嬉闹,但真正要做的却是安静听讲、记笔记。“我感到自己对课程没有发言权,只需要听老师讲课就行,只要像个机器人一样就行了。”在纪录片的预告中,一位老师对着学生大喊,“听我说”“别讲话”。

罗西还认为,在中国教师的课堂上,她时刻感受到与其他同学在竞争,“只有测试中的分数是最重要的”。当然,罗西非常喜欢扇子舞和中餐,“这让我们从勾股定理和英语语法中松口气”。

老师难忍“散漫”

而在中国教师眼中,英国学生的表现可谓非常糟糕。

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表示,当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她期待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做题。但是,当她走进教室时,有些学生在聊天,有人在吃东西,还有女生在化妆。“我不得不强忍怒火才不至于抓狂。”李老师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比较听指挥,而另一半天晓得他们在做什么。

来自西安的杨老师负责教自然科学。她直言,在中国,课堂上并不需要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人都很守纪律,但在这里教书则非常具有挑战性。一名女生哭着离开了杨老师的课堂,让她错愕的是,学生只是因为听说某乐队的歌手离队了。

作为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来自杭州的邹海连也遇到了难题。他第一次介绍勾股定理时,希望学生自己发现、证明并应用该定理,但很多学生却认为没有必要证明,知道如何运用就足够。

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教师认为英国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动力,而其根源在于政府的福利制度。《每日邮报》引述一位中国教师的话说,英国学生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福利,所以不用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如果政府削减福利,迫使人们去工作,那时候他们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

但实验学校校长斯特劳格尔对中国式教学并不“感冒”,并用“非常枯燥”来形容。斯特劳格尔认为,中国式教学与英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冲突,“我的学生们习惯上课问问题,他们期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

引发舆论热议

该纪录片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被分为三集在去年的八月于BBC正式播出,但先期曝出的新闻已引起媒体和网友的热议。

《每日电讯报》前驻华记者斯宾塞撰文说,纪录片说明了很多问题。英国学校的现状是,离开学校的教师抱怨学生散漫无纪律,他们不能专心教学,得花很大精力去控制混乱的课堂。中国学校的做法截然不同,他们知道如何培养聪明、听话而且有雄心的青少年。

网友“弗拉明戈”嘲讽校长的“护短”言论,建议他隐名埋姓到其他学校当老师。一位来自格拉斯哥市的网友表示,中国教师只是在陈述事实,散漫的学生是当前社会的产物,现在的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学。

也有不少人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散漫承担责任。有一位网友表示,孩子需要在家就学会尊重长辈,进而在学校尊重老师。在公立学校教书34年的网友“丹尼”认为,孩子散漫与社会福利无关,“孩子们都是在向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学习”。

也有网友理性地表示,中英两国教育各有优劣,不该放大一方的缺点来证明别人是最好的,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激起一些争论和敌意”。

“太矫情”VS“没规矩”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还没播出,就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争论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国家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想完全照搬是不切实际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对教育本身的认识,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的理解,这些差别都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讲,在某一个地方很成功的教育模式简单移植到另一个地方会很困难。”

近年来,中国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和辈出的数学人才引起了西方教育界的关注。比如英国教育部长就曾鼓励英国的学校返璞归真,回归到目前在中国广为应用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方式。他给出的依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在数学成绩方面,15岁学生的数学能力等同于英国18岁学生。这位教育部长认为,中国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所有学生参与课堂上的问答,所有学生被授予同样的知识,老师期望学生都能达到同样的高标准。

不过,中国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中国的教学方式培养普通资质的学生比较有效,但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

对于这位专家的看法,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赞同。他们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学校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广开思路同样重要:“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之外,还要培养兴趣、开阔思路和眼界,这对以后学业发展有非常好的影响。”

“比如语文老师不应该只传授字词,更多的应该从思想的启迪上,让人感受文学的情怀,这种层面更高一些。”

其实,中国当前已经在开展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更多地保护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改革。北京一所中学的李老师表示,无论从态度还是具体的做法,她所在中学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发生变化:“从态度上来说是很开放的,不拘泥于一贯的做法。从具体的做法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占比少了,即使需要孩子记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记,而是融入很多教育技巧,这个过程中更注重应用和学科之间的融合。”

不过,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教学改革的探索仍然受到诸多局限,要想彻底改变基础教育方式,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