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哥华被称为流浪者的天堂?

行走在大温街头

范乔伊 “超市狗”和“大麻女人”

加拿大是个无家可归者众多的国家,民间反贫穷组织曾给出75万的数字,一般认为这失之夸张。一般媒体估计,人数自10万至25万不等,鉴于加拿大总人口数量不过3300万,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

在温哥华的街头,一家餐馆外时常可以看到在街头流浪乞讨的人们。

又一次经过华埠著名的片打西街,又一次在道边碰见那位据说叫“范乔伊”的荷兰裔流浪汉,微笑着和他点个头,随手朝他身前的棒球帽里扔一个“loonie”(加元一元硬币的绰号),他淡淡地点头还礼,仿佛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他是残疾人,不良于行,在片打西街和格兰维街上乞讨已有多年,常往来华埠一带的人对他都很熟悉。他不是流浪汉——有住处,据说也有家人,但已没有工作,有限的残疾人救助金对他而言宛如杯水车薪,因此不得不行乞贴补。

华埠东边就是全加拿大第一座(似乎也是唯一的一座)合法的“安全毒品注射屋”,再往东,便是小有名气的“大麻一条街”,是瘾君子集中的地方,许多流浪汉、乞丐都有不同程度的毒瘾,但“范乔伊”没有,他总是穿得朴实但整洁,手里或倒拿着个破棒球帽,或拿着个空的“Tim Hortons”咖啡杯,路人给他零钱,就随手丢在帽子或杯子里。

朋友们都说“范乔伊”是“最不惹人厌烦的行乞者”,因为就在不远的华埠/体育场天车站,就有一些颇惹人厌烦的乞丐,他们会对行人纠缠不休,缠着准备投币买车票的乘客索要零钱,如果给,下次她会记住你,每次你经过都会没完没了索要,倘若不给,就会骂骂咧咧没完,有个被称作“大麻女人”的意大利女性据说是最难缠的一个,乞讨的“吃相”很难看,刚移民过来时我太太在那附近一所夜校上学,就被稀里糊涂半讨半抢地弄走了两加元的一个钢镚,回来气恼地絮叨了半天。

温暖值千金

加拿大是个无家可归者众多的国家,民间反贫穷组织曾给出75万的数字,一般认为这失之夸张。一般媒体估计,人数自10万至25万不等,鉴于加拿大总人口数量不过3300万,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

在这个高寒国家里,大温哥华地区是难得的温暖所在,因此许多外省流浪汉都特别喜欢到这里来。就在不久前,两名马尼托巴省的流浪汉被当地有关部门嫌弃,扔上单程“灰狗”甩给温哥华,温哥华市府和许多慈善人士对此愤愤不平(“这不是嫌贫爱富吗”),打算帮两位流浪汉小哥“讨还公道”,没想到两位小哥得知抵达的是温哥华,居然喜滋滋地表示“这太好了”、“我想来还正愁没路费呢”,如今他们正在“流浪汉旅馆”栖身,偶尔“重操旧业”。

正因如此大温成了加拿大出名的“流浪汉天堂”,在天车站、公园、广场角落,都能看到流浪汉的身影,他们通常都推着一辆从商场“顺”来的手推车,车上载着自己的一些破旧家当,白天到处转悠,晚上则或露宿街头,或去“流浪汉旅馆”歇息。许多流浪汉并不情愿去“流浪汉旅馆”,理由是“限制自由”、“没有尊严”。2010年我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一些男女流浪者,一位女流浪者就表示,她“宁可睡手推车也不去‘流浪汉旅馆’”,理由是“不让带朋友,连在屋里抽烟都有人管”。2008年冬天特别寒冷,一名47岁的女流浪者两次拒绝进入“流浪者临时收容站”避寒,理由是收容站嫌臭,不肯让她把手推车及里面的“家当”带进去,因此她宁肯冻着。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她蜷缩在手推车里,两次拒绝巡逻警察的劝说,最后因不胜寒冷点燃蜡烛取暖,结果引燃衣物、杂物活活烧死,此后大温所有的冬季“临时收容站”都取消了“不得携带‘家当’”的规定。

温哥华是友善的城市,流浪汉的日子通常都过得去:一日三餐可以去所谓“食物食堂”领取,如果愿意,住宿可以去“流浪汉旅馆”,洗澡则可以找附近的教堂、救助站等解决,碰上节日还能找到乐善好施者提供的“福利大餐”场所大吃一顿。曾有一位经常做义工的朋友说“流浪汉也是城市的一景”。

但也有市民对这“城市的一景”不以为然。2010年冬奥会结束后,福溪北岸的奥运村部分建筑被改造为“流浪汉旅馆”,其他则作为公寓租售,不少公寓业主就对“特殊邻居”颇有烦言,认为他们令社区治安和风气恶化。有人曾暗访“流浪者旅馆”,发现大量吸毒用针头和避孕套,更看到许多不法活动痕迹。对于因有人冻死街头而促成的“携带个人物品入庇护所自由”,许多人也不以为然,因为流浪者的“家当”往往是垃圾,宠物也浑身寄生虫和疾病,寒天庇护所本就拥挤,这些东西进入后恶臭不堪,实在是害人害己。

就在这几天,大温几家中文网站出现了一个“被‘超市狗’骚扰该怎么办”的讨论帖,所谓“超市狗”是指常年盘桓超市停车场,强行讨取顾客用来拿商场手推车硬币(加拿大许多商场手推车要塞入一元硬币开启,还车后可将硬币取回)的流浪汉,这些人往往浑身恶臭,态度粗蛮,如果顾客是妇女或老年人,常常受到惊吓。但随即有人在帖下指出“可恨者也是可怜人”、“可以不给但不要歧视侮辱”。

说来有趣,大温各城镇街头的流浪汉、乞讨者绝少华裔,“福利大餐”其实并非流浪汉或乞丐专利,任何觉得自己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也都可以享用,前些年金融危机,感恩节“火鸡大餐”常能看见暂时失业的西人白领身影,但同样罕见华裔。有人说,华裔善于储蓄,就算遭逢变故也能应付自如;也有人说,华裔爱面子,宁可饿几顿也不愿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吃“开口饭”。

“温村”的日日夜夜

许多移民将大温哥华戏称为“温村”,指这里虽是加拿大第四大城市群,却颇有“田园气息”。

即便是最都市化的温哥华市,市区范围内也有号称全球最大都市公园的史丹利公园,和众多绿地、森林,大温的其他城市更是如此,如菲沙河南岸、笔者居住的素里市不大的城市里有公园600多座,占地5600英亩,此外还有15个高尔夫球场和12英亩人工湖,从住处往任何一个方向走半小时,都能见到一个甚至几个公园。与之相反,高楼大厦、繁华街景,只集中在各都市市中心不大的范围内,如果开车,通常“一脚油门就进村”。

大温的风景自然是极好的,湖光山色,森林海景,人们能想到的景色几乎一样不缺,而且十分“亲民”,好景致大多是公共地域,无需花钱,谁都可以享用,甚至大温最出名的两所大学——UBC和SFU也不例外,前者构成号称“北美最美大学区”的UBC校园都市区,是大温最受欢迎的居住社区之一,而后者则在本拿比市依山而建,一幅闹中取静、世外桃源的景象。

“温村”的天空常常是湛蓝的,这里几乎没有大工业,污染源屈指可数,在晴朗的日子里,站在市区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远眺白雪皑皑的黑梳山,或冬奥会滑雪场所在的惠斯勒雪山,甚至远在百公里之外的落基山。

“温村”街头常能看到雪白的海鸥和五颜六色的候鸟,黄昏时在社区内街或公园漫步,还常能碰上松鼠、野兔、鹿和浣熊等野生动物,笔者住处不远有条小河,小河与公路交汇处,竖着个“小心动物”的警示牌,搬来后不久就听说有人在这里开车撞上一头鹿。当然,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永远是肥头大耳的乌鸦,而较难碰上(但也绝不罕见)的“稀客”,则有黑熊、郊狼、美洲狮等,市政当局常常会郑重其事地告诫市民,没事别喂那些野生食肉动物,一旦它们习惯了在社区里“讨生活”,当局就可能被迫“人道毁灭”,以免危及社区安全。

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市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经常会涌上街头抗议任何会改变这座城市的决议。

“温村”是健身者的天堂,这里的许多城镇都特别设有专用自行车径,且和中国一样位于骑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而非如北美其他大都市般设在马路正中央。戴着头盔骑自行车或挂着计步器跑步的男女,是马路上最常见的风景。不过对于“公交族”,大温可能并不“友善”——这里的公交系统既不方便,也不发达,当地人怨声载道。当然,倘你只是一位游客,大温天车还是值得一坐的:天车大多数线路是高架的,花上几元钱就能轻松看遍大温山山水水,而且更让人轻松的是,包括自动售票机在内的许多设施都标注有外文,当然,也包括中文。

“温村”人喜欢休闲,阳光灿烂的假日里,街头往来驶过的,是一辆辆载满一家老小的房车,或屁股后面拖着小艇、车顶上架着山地自行车、后备箱塞着冷箱和野营帐篷的SUV,这里流行的休闲方式是“自助”,野营和烧烤则是老少咸宜的乐子。

但“自助”流行的另一面则是无奈:“温村”的人实在有点少,因此许多其他都市司空见惯的休闲娱乐方式,在这里却很难享受。就拿孩子们最喜欢的游乐场来说,温哥华游乐场一年固定开放的时间只有暑假的一两个月,其他时候都关门大吉,因为“不够赔的”。为了弥补孩子们的失望,每年春暖花开,一家“篷车游乐场公司”就会用车队载着整套游乐设施,在大温各城镇轮流举办“嘉年华”,那可是孩子们最向往的。

大温是个适合体育锻炼的城市,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活动中心,包括收费低廉的健身房、滑冰场和室内泳池,至于足球场、棒球场等室外活动场所则随处都有,且分文不取。不过想欣赏职业竞技的朋友就会“辛苦”一些,这里的商业竞技体育市场狭窄,曾经有的几个大俱乐部(包括NBA的灰熊队)都先后迁走,只剩下NHL的温哥华加人队,和北美职业足球联赛的温哥华白头浪队。大温仍然是个禁酒的城市,除了自家、有“酒牌”的餐馆和酒吧,体育场的看台是唯一可以合法饮酒的所在,所以在大温素有“体育、啤酒不分家”之说,每逢重大竞技比赛之夜,许多人都会特意相约去酒吧,一边看球聊球经,一边享受难得的“畅饮时刻”。

虽是大都市,这里的夜生活并不丰富,“夜场”寥寥无几且并没有多少特殊“节目”,有常去的朋友戏称“夜场小姐年纪大的都能做干妈了”,过了晚7点,离市中心稍远的市区街道上就人烟稀少,一过晚9点,即便市中心也一片寂静。我曾对朋友戏称“大温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城市”。

这里的人通常是非常友善的,热情而保持彬彬有礼的安全距离,走在社区街上,常常会有半熟脸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和你打招呼。但这里的人也酷爱“管闲事”,你若不小心在公园烧烤时喝了啤酒,或在钓螃蟹时带走了母蟹,身边看热闹的“路人甲”随时可能把警察“911”招来。

“温村”人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是雨水。

这里号称“一年一场雨,一场下半年”,冬季的雨水淅淅沥沥,无休无止,让人的心情很容易变得忧郁、沉重,因此这里的旗帜上画着太阳,报纸也叫《太阳报》,春天久违的阳光,会让最难相处的人也变得好说话起来。

“解放区的天”

大温是北美华人密度最大的都市之一,行走在大温街头,经常可以碰到肤色相同、语言相通的同胞。

这里有全北美第二大的唐人街,当地人习惯称“华埠”,直到2000年前后还是最热闹的华人聚居区,在华埠,到处可见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华人建筑,街道有中文路牌和名称,有鳞次栉比、种类齐全的华人商店,还有被一位老侨领称为“华侨祖坟”的华人牌坊、纪念碑、纪念雕塑和中山公园。但如今这里早不复昔日之盛,老侨回忆中“楼上楼下铺位满满”的华埠市场,如今许多铺位已经人去楼空,不少曾经的华人店铺也换给了其他族裔。

知情的朋友称,这里是2000年以后渐渐没落的,没落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许多新华裔移民和年轻华裔嫌华埠“气闷”,宁愿迁徙到别处更现代化的社区,二是华埠东边设了“毒品注射屋”,导致这一带社会治安恶化,不少华人选择了远离,曾经兴盛一时的华埠夏季夜市,这几年一年不如一年,很大程度上也是拜此所赐。

在美国的一些教堂,经常会为该城市里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餐点,这也成为维系人情关系的一种纽带。

如今大温最出名的华裔聚居区,是菲沙河南岸的新兴城市——列治文市,这座城市是加拿大新移民比例最高的城市,国外出生人口比例达57.4%,华裔比例达45.4%(大中华地区以外华裔比例最高的城市),由于大温其他地方的华裔许多人在列治文上班,周末或节假日会来列治文逛街、吃饭,因此街头的华裔比例实际上更大,“中国面孔常见,‘老外’面孔反倒稀罕”绝不是一句玩笑话,甚至几乎每一个营业场所都可以通用中文。有人毫不夸张地说,列治文是一个“无需学会英语/法语就能轻松生活起居”的社区,常常给人以“是否又回到中国”的错觉,这里也因此被一些新华裔移民戏称为“解放区”。

但“解放区”的存在也让其他族裔感到些许不快,近年来在“解放区”最繁华、华人色彩最浓厚的三号路“真金镇”周边,“辱华涂鸦”、“中文招牌争议”等是是非非层出不穷,人们对此也见仁见智。

对于“解放区”,我们这些华裔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解放区”的存在让我们在节假日可以很方便地品尝地道家乡菜,听到纯粹乡音,可慰藉思乡之情;另一方面,“解放区”却也不免把国内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乱停车、随地吐痰、乱丢杂物等带了过来,让我们不免感到一丝异样。

作者: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