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十二年(1675年)四月,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中,年轻的康熙皇帝正焦虑不安地在大殿里来回走动。在他十几年的皇帝生涯中,恐怕还没有比这一刻更煎熬的时候。
当时,吴三桂、耿精忠的叛军已经抵达长江边上,随时有可能攻过长江挥师北上。为了抵御叛军,康熙帝将京营八旗军悉数调往南方参战。然而,南方战事还没什么起色,清朝的大后方却出现了严重危机:蒙古察哈尔亲王布尔尼也趁机起兵了。短短几天时间,布尔尼已率军攻至张家口,里北京只有一步之遥。
吴三桂的叛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毕竟还在长江以南,布尔尼的军队却直指大清帝国的心脏。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一旦让布尔尼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京师的军队都已派到前线去了,偌大的北京城其实就是个空架子。布尔尼也正是料定了这一点,所以才敢贸然进兵。
正当康熙皇帝为手中既无将,又无兵发愁的时候。他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帮他物色了一个人,那就是时任中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图海。
图海文官出身,早年因率军围剿李自成余部大获全胜而初露锋芒,算得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臣。在康熙帝下令裁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时候,图海和多数朝廷大臣都担心此举会引起三藩叛变,所以反对撤藩。但康熙帝乾纲独断坚决要撤藩,结果三藩真的就反了。之后,图海被任命管理户部事务,负责督运京师送往前线的军饷。
康熙皇帝将图海召至御前,对他说明了当时的困境。图海听完后胸有成竹地对皇帝说道:“臣有办法克敌制胜。”听到图海的答复,康熙帝大喜,他问图海有什么要求。图海当即跪在地上对康熙说:“只恳求皇上能对臣在平叛期间的所作所为不予追究。”康熙是个英明的皇帝,他知道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不宜对出征的将领规定太多限制,于是就答应了图海的请求。
图海得到皇帝旨意后,当即下令京城所有包衣(八旗旗人的家奴)男丁一律应征入伍。就这样,图海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凑足了一支三万人的杂牌军。同日,康熙帝任命多罗郡王鄂扎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率领这支杂牌军前去迎战布尔尼的蒙古骑兵。
在名义上图海虽然是副将军,但实际排兵布阵都是他说了算,鄂扎仅仅是个挂名的统帅。图海深知要靠这支由包衣家奴组成的杂牌军去对抗由蒙古骑兵组成的察哈尔军,简直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非常时期必须要使用一点非常手段。他对全军承诺,在同布尔尼军作战期间,允许手下将士们沿途劫掠。包衣家奴们本来就个个对视钱财如命,如今听到上头承诺让他们放开了抢,当即士气大振。
图海看到这一项激励措施效果很好,于是便给大家画了个更大的“饼”。他对全军将士说:“布尔尼乃元朝皇室之后,承数百年之基业,他手上的珠玉货宝不可胜计,汝等如能获取之,可富贵终身也。”众包衣家奴听到此言后,各个斗志昂扬,巴不得立马杀入布尔尼的中军大帐中去大肆劫掠。
结果,当布尔尼的察哈尔军和图海的杂牌军相遇时,后者反而更像是一支虎狼之师。原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布尔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清朝在京师还隐藏着一支战斗力如此强悍的军队,很快他的察哈尔军就被迅速击溃,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蒙古科尔沁部额驸沙津所斩杀。
图海班师回朝后,康熙皇帝率文武大臣至南苑亲迎,接待规格异常隆重。回到宫中后,康熙帝将一叠厚厚的奏折交给图海看,原来这些都是朝廷中的御史们弹劾他纵兵劫掠的折子。图海惊恐地跪在地上向皇帝谢罪说:“臣实在没有别的办法,这些包衣家奴都是贫贱势利之人,当时敌兵强大,若不许诺给重金以壮大他们的胆量,他们怎么会为朝廷效死力呢?皇上没有立即处罚臣,而是让臣完成使命再问责,实在是皇上圣明。”不得不说,图海的这番谢罪言论确实非常高明,既表面了自己的无奈,又绕着弯地拍了皇帝的马匹。果不其然,康熙帝听后龙心大悦,当即说道:“朕亦知卿必有所为也!”不久后,图海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前往陕西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图海病逝,朝廷追赠少保兼太子太傅,谥号文襄,以其子诺敏承袭爵三等公。两年后,康熙帝下令在御制碑文上刻下了图海一生的功绩。
参考文献:《清史稿》、《啸亭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