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小传:“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抗战殉国野人山

【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小传:“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抗战殉国野人山

1943年3月,毛泽东慷慨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的这首诗,称赞的竟是一位国民党将领。他就是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原名戴炳阳。1923年(19岁),他考入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

第二年,他投奔国民革命军,为表达“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改名为“安澜”。

(戴安澜与其妻儿合照)

1925年(21岁),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随后参加北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随后占领热河,进逼长城,华北危急。戴安澜临危受命,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

1933年3月(29岁),日军进攻古北口,戴安澜奉命星驰古北口,增援守军。戴安澜坚守阵地,顽强抗击日军。

(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戴安澜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等战役。在台儿庄战役,戴安澜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35岁),戴安澜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中村正雄少将,称为“昆仑关大捷”。

国内外报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蒋介石也赞其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得宝鼎勋章。

(昆仑关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组建远征军开赴缅甸,支援英军保卫滇缅公路。戴安澜的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缅甸。出发前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1942年2月,戴安澜挥师进入缅甸取得皮尤河首捷,参加同古保卫战。戴安澜战前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00师官兵振奋士气,面对配有空军的4倍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英军在未通知友军情况下,突然撤退,将200师的侧翼暴露给了日军。200师孤军奋战,最后安全撤出,留给日军一座空城。

蒋介石称赞道:“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4月24日,戴安澜率军向棠吉的日军发起进攻。戴安澜亲临指挥,一举夺下棠吉,使东线战局转危为安。戴安澜的名字再次登上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随后,日军第56军团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出现在中国守军的后方。第66军不战自溃,日军占领腊戌,中国远征军的退路被切断。远征军有被围歼的可能,蒋介石下令,经缅北野人山后撤回国。

第38师师长孙立人认为撤退路途遥远,拒绝接受命令,转而撤往印度。戴安澜则率领200师将士,掩护兄弟部队,从野人山撤退。

(野人山中200师官兵的遗骸)

日军沿途追击,因地形不利行军,远征军各部遭受严重打击。5月16日拂晓,第200师师部遭敌伏兵袭击,戴安澜胸、腹部重伤。官兵轮流抬着身负重伤的戴安澜突出重围,在茫茫大山中找寻着祖国的方向。

1942年5月26日凌晨,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在茫茫的野人山中壮烈牺牲,就地火化。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为戴安澜举行规模宏大的追悼会。将军身后,备极哀荣,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

朱德、彭德怀联名诗作: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蒋介石的挽联是:“虎头食肉负雄资,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末成,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7年,戴安澜的遗骨安葬于故乡芜湖。

(戴安澜将军之墓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公园)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62篇作品,营员“宁馨儿”的第3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