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是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和耕种的繁忙时节。《周礼》说,“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芒种,稻麦也。”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粮食品种,但不是唯二重要的品种。《三字经》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一度指稻、稷、黍等有壳的粮食。“五谷”、“六谷”等词,现在泛指一切粮食;但起先只是指代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主食,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具体的指代有所不同。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 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那么,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都有哪些呢?
小米——中原先民的主食
正如小满所说(参见:小满话小麦:你不知道的小麦那些事!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3353&preview=1),小麦约在四千多年前自西方而来。往前再推六千来年,作为中华文化摇篮的中原地区,已经在种植出产小米的植物。小米主要包括粟和黍,其鼻祖分别是黄河流域常见的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粱是粟的优良品种(也有人认为是高粱)。小米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有多重要呢?看“社稷”一词就知道了。江山社稷,是国家的代名词。稷就是一种小米,被视为百谷之长。稷是什么,说法并不统一。不过大部分人认为(我们也可以就这么认为),稷是狗尾巴草进化而来的谷子,也就是不黏的小米——粟。
时至今日,小米对于我国人民的意义已经不如古代那么重要,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而言,今人所说的谷子指的是粟,粟的果实脱壳后叫做小米。今人所说的糜子是黍,黍的果实脱壳后叫做大黄米。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大米——源于江南,长盛不衰
大米由水稻的种子加工而来。水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物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余姚一代就已经栽种水稻。但是,由于汉晋之前南方较为落后,农作物产量低;且水稻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原旱地的环境,因此水稻在谷物中的地位不如黍稷,在《诗经》等较早的典籍中出现的次数也相对较少。随着北方战乱的破坏、汉族的南迁和中唐之后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水稻大量增产,逐渐成为主导的粮食作物。到了宋代,已经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朝,水稻已经占了全国粮食的十分之三。
小麦——是舶来也是经典
小麦的起源在西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小麦孤立于我国传统文化之外。小麦传入我国远在四千年前,彼时我国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尚属年轻。春秋之后,小麦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黍。战国之后,小麦在北方的栽种已经相当普遍。可以说,围绕着小麦形成的耕种和饮食文化,早就深入中国人的基因。
菽——真相是豆类
“菽者,众豆之总名。”菽是我国特产,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如黍和麦,但比麻和稻多。战国时期,菽的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了黍。这是因为大豆能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是度荒年的必需。
麻——今人多不食
五谷中的麻,指的是大麻。大麻籽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作物,到南北朝时还有人喝麻粥。但是,麻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用其纤维来织布。随着粮食种类和数量的丰富,麻逐渐退出了主食的行列。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仓廪足而知礼节”,粮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推动着粮食的变革:
近几百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口粮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玉米、红薯和土豆。
失去了先民饥荒的压力,人们开始适应于单调的主食品种,之后又重新意识到杂粮杂豆的重要性。
工业试图用新的加工方式获取口感更为良好的精细粮食,现在又开始重视全谷物的营养价值。
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告诉我们,关于粮食的故事还没有完结。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文献
五谷史话. 万国鼎.
中原农业与文明崛起.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