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察言观色
提到“察言观色”,可能马上会有类似和珅那种卑躬屈膝、精明世俗的小人形象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又或者,有人会联想到《红楼梦》里那位笑里藏刀的王熙凤,终究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的确,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察言观色常常被标记为那些媚上欺下“小人”的显著表现或特征。但其实,察言观色是一个中性词,不含任何褒贬之意。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这种能力,并且,也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察言观色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技能,与情商有关。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人情感及心理变化的感知能力要强于不善此道的人。准确地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有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更能帮助自己获得好人缘。
你,善于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吗?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性格各异、嗜好不同、志趣相异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冷了场,尴尬至极。这时,察言观色就派上用场啦。
不同性格的人,喜欢听的话和喜欢做的事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待性格活泼、个性开朗的人,我们可以比较随意地开玩笑;但是面对性格内向的人,交谈的时候则需要耐心;对性格耿直的人,我们可以对他们直言不讳,或许还会引起对方的共鸣;而对那些性格多疑的人,说话则要小心谨慎,注意不要引起对方不适。
当然,不同性格的人,身处不同的境况时,他的情绪、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性格拘谨的人,也会在高兴的时候表现出一瞬间的活跃,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瞬间”,就容易跟对方加强互动,达到沟通的目的。而有的人平时温文尔雅,但也可能因为某些事情变得狂躁,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随意讲话,自讨没趣。
如此看来,善于察言观色,有时的确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如何察言观色呢?“察言”、“观色”,究竟是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呢?
研究发现,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沟通本身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包括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还有55%取决于沟通者的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因此,在解读他人的心意时,重要的不仅是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他如何说。这,也为我们学习察言观色提供了线索。
线索一:看面部表情
高兴了笑,悲伤了哭,愤怒了横眉冷对……内心的情绪,总会有与相应的外在表情作为呼应。面部表情,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面部、眼部以及口部肌肉的各种变化组合,来表现个体的各种情绪状态。
我们先来看一组嘴的表情吧。
当我们表达不满时,往往会噘起嘴;当我们意志坚决时,则会紧抿嘴唇;当注意倾听对方谈话时,我们的嘴角会稍稍向后或向上拉;而在表达郁闷和固执的情绪时,我们的嘴角则往往会向下拉;嘴唇不自觉地张着,很可能是因为对自己、或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厌恶;而在遭遇失败后,咬咬嘴唇,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惩罚,又或者自我解嘲……同样一张嘴,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情感。这,是否为你察言观色、揣摩他人心意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表情有时也会说谎!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情进行加工、控制和伪装。而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往往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对方的“微表情”。
微表情持续时间极短,并不会受到思维的控制,是一种无意识反应。然而,就是如此一闪而过的瞬间,却能表达我们最真实的内心。
曾经,一位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时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提出请求时,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事后,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玛丽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这是一个生动、强烈又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表情”。
目前,微表情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部队、警局等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中,成为识破谎言的重要依据。可想而知,如果你善于观察并解读他人的微表情,察言观色肯定也不在话下。
线索二:看肢体语言
你是否注意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小动作?
当遇到了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微微向前倾身;而当紧张、不安或害怕时,我们则会不停地扭绞着双手;感到无聊时,我们会来个“葛优躺”,或打呵欠、伸懒腰;而感到不安时,我们则会来回走动、紧握拳头……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人们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
一般来说,肢体语言往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换句话说,要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要伪装身体符号就困难得多。与微表情类似,肢体语言通常也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通过洞察对方的肢体语言,捕捉到他真实的内心想法,就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更容易达成目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与他人商谈合作事宜,若对方身体往前倾,态度表现得比较积极,偶尔还摸摸下巴,处于思考状态,那么恭喜你,他看起来对合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他注意力不集中,双手环抱于胸前,这很可能代表他对此项合作缺乏兴趣,甚至有点反对。这时,聪明的人就应该及早打住,转换思路,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重新吸引他的注意。
此外,解读肢体语言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一致性”。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训练调查员时,强调该看的不只是当事人“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什么”。例如,对方原本一直低着头(可能是沮丧、羞愧,也可能是不屑),可是突然因某个问题而抬头。这个改变,或许就隐藏著破案的关键,值得深入解读。
由此可见,纵使人们有着许多隐秘的心理活动,但在举手投足间、眉梢眼角处,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不经意地显露出其真实想法。只要我们留心小习惯、小细节,见微知著,终会成为察言观色、辨识人心的高手!
人际距离,指个体之间在进行交往时通常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受到个体间关系、情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一是亲密距离(44厘米内),通常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恋人之间;二是个人距离(46-122厘米),一般存在于朋友之间,属于稍有分寸感的距离;三是社会距离(1.2米-3.7米),存在于具有公开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如上下级之间、顾客与售货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等;四是公众距离(3.7-7.6米),一般是演讲、表演等活动或陌生人之间所持有的距离。有时,人际距离也可以成为察言观色的线索之一。
作者:Jes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