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个人的事情,为什么社会也会受益?

你以为文凭就不重要吗?屁咧

高考临近了,后台有人问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意义。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这也算个问题,因为如果说广义上的学习的话,人确实要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现在世界信息量如此之大,不学习就会和社会脱节。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人总得多给自己点力量吧?如果自己不够强,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系于别人的怜悯,这等于是在撞大运。

但后来我一想,问这个问题的都是还在上高中的同学们,那题设其实和我们这样已经工作的人假设的是不一样的。经过了12年教育,马上就要高考,他们的学习压力的确是够大的,更主要是因为中学的学习长时间且枯燥,也许很自然就会让人思考:学习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起码他们要面对的高考还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高考能够进入的高等教育阶段至少具有两大经济功能,一是生产性功能,二是信息功能。前者代表你能从高等教育中取得知识和能力,后者代表你会获得的一纸文凭对你能力的背书。两者还有很高的关联性,越是好的学校,你越能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其文凭的含金量也就越高,越能给你背书。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功能。

根据张青根等(2016)的《“一纸文凭”究竟价值几许?——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下工作的个人的教育收益,信息功能体现更多,生产性功能体现不足。也就是说,一般来看,是文凭而非能力让你接受的高等教育在工作中体现了更大的价值。

即便是比文凭,其中也分个三六九等。在第二产业中,成人专科、普通专科、成人本科和普通本科的文凭分别比仅有高中文凭的个人收益高出0.433、0.70、1.21、1.28倍,而在第三产业下成人专科、普通专科、成人本科和普通本科的文凭分别比仅有高中文凭的个人收益仅分别高出0.39、0.351、0.589、0.935倍。

一方面,文凭的含金量大概是普通本科>成人本科>普通专科>成人专科>高中,另一方面,文凭含金量相对不足的人在第三产业中被文凭拖累的可能性还是相对小一些的,但绝不是没有。

即便是普通本科里,也有明显的分层,全国重点(原211以上院校)、普通重点(第一批次录取)、二本高校的文凭能分别给个人带来额外的1.494、0.828、0.614倍收益,显然,层次越高的高等教育,越能给人带来更多收益。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越是质量高、名声好的高校,通过高考筛选、招生得到的学生水平越高,培养出来的成果也越好,毕业生也就越能在雇主和社会上赢得好口碑,继而进一步擦亮这所高校的金字招牌,吸引更高素质的学生报考。

就是打游戏,也得给我去好学校打

有个老段子是这么说的,“高考只决定你大学四年在哪里打DotA”,看得出这个段子也有些年头了,因为现在你们大概只打王者荣耀了吧。

话糙理不糙,就算你打DotA也得选个好点的学校不是?有些学校管理水平就是不行。有长期不给宿舍装空调的,夏天憋在屋里打DotA岂不是热死?还有的学校连外卖都不让进校园,这还怎么畅快地玩游戏?哪怕你就是铁了心要打四年的游戏,也得考到一个好点的学校,越是好学校管理越合理、越人性化。好学校的同学智商也越高,酒神就是浙大杰出校友,匹配到这样的队友,打游戏心情也会顺畅很多。

还是说点正能量的。

学校和学校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可以从住宿条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处理负面消息的能力和气度、同学素质、老师水平、对外交流机会的多少等很多方面看得出来,有的时候也可能会从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中侧面印证。

比如2017年的时候,沈阳某高校大二学生反映称,学校强制要求他们暑期到山东烟台富士康工厂进行实习,否则将无法获得学分进而影响毕业。

这种所谓的“实习”,只有1850元的底薪,但是要每天八个小时组装工作,住宿条件是八个人上下铺的宿舍,就这样干满三个月。“实习“和他们的专业并不对口,培训教室异常拥挤,宿舍也没有空调只有风扇。

想想就知道,这些学生干着富士康普工的活却才拿这么点工资,明显是被当廉价劳动力压榨,而中间的差价去哪里了琢磨一下也能猜得出来。

昨天还有读者跟我们说,还有一些实习岗位干的是技术活,工资却为0,比这个富士康案例更可恨。

打四年DotA?想多了吧你,好好在流水线上干活吧。

这种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学校,还是二本高校呢。

至于前段时间爆出招生严重问题的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这种专科学校招生直接虚假宣传。招生时候直接承诺“承诺护理专业大专文凭、护士资格证、包分配”,把你骗进来的时候小嘴抹了蜜,可进来之后你连学籍都整不明白,校领导招你进来纯粹是为了捞钱。

如果你能好好学习,上面这些大坑还是能躲开不少的。

中国高校管理的问题很多,以至于你想找人性化管理,对不起,尽量考个高分上个好学校吧,越高越好。很多一本甚至211学校都不能保证管理上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很难找,很多排名比较主观,这里就用最直观的经费来看一看学校水平吧——哪怕软件可能不行,但起码有钱改善硬件。

根据网易数读的统计,教育部下属75所院校2019年花在每个学生头上的经费平均如下图。看完这张图,老油条有点得意,因为他一直强调自己的母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我们都不信,看完图我们信了。

这还只是教育部下属75所院校呢,个中差别就已经相当大了,生均经费最高的清华大学每个学生2019年支出高达42.5万元,是生均经费最低的合肥工业大学的八倍。地方院校的财力还不如这些学校,可想而知,你的高考分数决定了你所在的学校能为你花多少钱。

你知识丰富,整个社会都跟着受益

以上这些“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你好”,我猜你也听厌了,毕竟你的父母可能都说了几千遍,已经是陈词滥调了。事实上,这种陈词滥调的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就有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儿子好好学习:

“看啊,没有什么能胜过书本——它们是不透水的船!阅读摘要的末尾,你就会发现那些韵文说:‘城镇里任何位置的书吏———因为它,他永远不会处境悲惨。’……我要让你对书本的热爱超过对你母亲的热爱;我要向你展示它的魅力。看,它比任何其他职业都优秀,在这片土地上不存在与此类似的职业……

属制匠们在火炉口工作,他的手指就像鳄鱼的爪子,味道不如臭鱼;盆罐制造者们尽管经得起生活的磨练,也要在土底下生存。他比猪在草地上刨的东西还多,用来烧制他们的陶器,他那粘满泥浆的衣服是坚硬的,他的缠腰布是破烂的;窑房冒出的气,直接钻进他的鼻子;砌墙者的身体两侧受到了伤害,因为工作的时候没有褶裙,他必须暴露在寒风当中———他的缠腰布是编制店的细绳,背部也绑着细绳;他的手臂满是泥土,混合着各种粪便……

看,没有书吏会缺少食物,或是来自宅邸里的财富。对于书吏命运是注定的——命运会把他带到议会前面。为你的父亲、母亲向神表示谢意吧!是他们给了你生命的道路!”

这就是埃及版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放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只考虑你自己的收益,你会发现,你受更多教育除了你自己获益之外,别人,哪怕是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跟着获益的。

根据张世伟等(2017)的《中国教育发展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2005年本科及以上家庭年劳动收入平均数是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家庭年均收入的1.31倍、1.72倍和2.56倍。到了2009年,这一数值扩大到了1.42倍、2.72倍和3.51倍。到了2012年,这一数值转变为1.52倍、1.85倍和2.47倍。

由此可见,2005-2012年,本科及以上家庭每年劳动收入平均数在2005-2009年与高中、初中及以下家庭年均收入倍数是在拉大的,可是等到2009-2012年,这些倍数在逐渐缩小,说明哪怕一部分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与接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差距也并没有一直在变大。

这还是几年前的事情,这几年我想大家都该知道原因了——由于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也变得稀缺了起来,这让他们的劳动价值也水涨船高,换句话说,体力活也变得值钱了。

李瑞等(2019)在《城市规模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里也提到,大专以上学历在城市劳动力中占比每提高1%,农民工月收入增加2.8%到18.2%。这是因为知识的正外部性外溢发生在这些劳动力素质更高的城市,农民工可以通过与高技能就业者的互动获取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比如那位通过自学编程顺利进入腾讯的深圳保安,就是抓住生命际遇获取新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

有意思的是,受了大专及以上教育的高技能农民工在城市的知识正外部性外溢中获利高于中低技能农民工,也就是说,无论干什么都需要知识,都需要好好学习。

这种城市知识正外部性的体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未来图景——未来中国如果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恐怕大家都得自己通下水道做家务,因为中国到时候的人力成本也会很高,一般人用不起了。当然,劳动者获得体面收入,可比古埃及那些劳动者脏兮兮苦哈哈身体健康受损还过不上好日子是强多了。

祖国的胜利是在你的课堂上决定的

上面这些知识的正外部性,暗合了近代经济学三大流派中比较邪门的一派:熊彼得的经济观点。这位经济学家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就是经济周期论,而经济周期中逐渐繁荣的部分是由企业家的发明创造刺激银行信用背书而导致的。

这套理论有其局限性,比如突出强调是“企业家”的“权威”或“个人的声望”让创新“付诸实践”,但其实任何人的创新活动都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过他强调创新的作用是在正确的,毕竟只知道割韭菜和收智商税的经济体没什么前途。

创新可不是平白无故钻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如果不知道学习,人类文明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现代国家的一大好处是,国家有意识地推广全民教育。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 之后,元帅老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自那之后,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富强,都会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得不说,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至少在教育上发挥了体制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最起码起到了中青年人全民扫盲的作用,这对于有效提高加工制造业的制造效率,发挥人口红利大有好处。。

不过仔细想想也有点问题。这毕竟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发展中国家,那88%上了高中的人,能受到很好的中等教育的几率不大。很久以前我在某高考大省上高中,那已经是我们那个四线城市比较好的高中了,想要考上一本还是非常困难。而质量很差的高中,作用怕只是把血气方刚的高中生限制在学校里,以免他们在社会上惹事——宿舍里男生用酒瓶子互相开瓢在不怎么样的高中都是常事。

而且这还是高中阶段的问题,在之前的初中阶段,根据李昕等(2018)的《各级教育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东部发达省份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是中西部落后省份的5 倍左右,没法比。

但好消息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近半了,但是正如我前文说的那样,你的高考成绩是避免你掉入很多大坑的保障,所以请你尽量考好一点吧。

尽管我们之前在《孩子真的还需要学校吗?》里批评过学校教育,但是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出现,学校教育对大多数人仍然是福利。

只不过中国底子实在太薄,文化和教育方面投资还是太少。教育经费总投入只占GDP总量的4.14%,就连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992年就达到了5.5%。就更别提我们之前在《上海真的要衰落了吗?》里提到的,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到2035年的目标才是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数不少于1.5个,图书馆数不少于4个,远远低于美国中部一些老少边穷州府的水平。

所以国家还需要加大教育投入,而所有人都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来之不易”。年轻的学生朋友还是克服一下情绪,不然就是万众受益你吃亏,以后肠子也该悔青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这个时代是真正的“上下同欲”,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和中国的不断富强在很大程度上是目标一致的。

你受的教育,不仅能让你在未来获益,也能让整个社会获益,促进中国的繁荣昌盛。无论是为自己,还是考虑到社会和国家,你都应该好好学习。

标题中的那句话,是周总理在濒临亡国灭种的时代说出的。我们现在比他那时候情况要好很多,但这轮贸易摩擦也可以让人看出,我们自己掌握的核心科技还不够,面临突如其来的打击还很脆弱。

所幸,我们的情况还好很多,我们也可以有很多选择。

家里真有钱,学什么都行。家里没那么有钱的,赶紧学赚钱多的专业,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和父母的期望开玩笑。如果真有点家国情怀,那就多关注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划定的制裁名单吧,上面有美国真正忌惮的企业,也掌握了很多核心科技,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就去学和这些企业相关的专业,到时候进入这些企业,国家也重视,两头都不会在待遇上太亏待你的。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