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明知要背千古骂名还杀降四十万,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冷兵器研究所发表了《有人说长平之战赵军兵力被夸大十倍?这些战国军事背景知识先了解一下》和《虎狼秦国真有虎贲之士百万?其实是别有用心者乘了个"2″!》等文章后,引发了不少热议。很多朋友试图从后勤角度来论证秦赵两国不可能投入那么多人参战。这其实是默认了一个前提——双方准备了够几十万人吃三年的粮食。这个前提其实不成立。无论秦国还是赵国,都不具备让全国百姓脱产支持几十万大军相持三年的能力。粮食危机至始至终是长平之战的隐藏主题,这四个字注定了这场战争必然会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收场。

由于生产力的制约,两国在组织战争的时候还是注意循序渐进的。实际操作是在三年中以滚雪球的方式依次增兵。前两年几乎只对峙而不打仗,秦赵士兵不是在修筑营垒城障,就就是在前线拼命囤积粮草,为决战做准备。经过两年多的蓄力,双方才能在第三年四月至七月大兴兵,迅速把部队扩大到数十万众的兵力峰值。然而恰恰由于长平之战的规模前所未见,已经超出了秦赵的社会承受能力,让粮食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两军真正交战只是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打到九月,以白起在九月杀降告终。而赵国从四月廉颇击秦失利,到七月赵孝成王决心用赵括换下廉颇,仅仅打了短短三个月就已经到了要跟齐国借粮的地步。赵国当年灭中山国动用了二十万众,断断续续打了几年,都没有这么狼狈。可见赵军已经投入了太多胜兵者,不仅加速了前线聚积的消耗,也影响了后方的生产,粮草越来越难以为继,比秦国先遭遇吃饭危机。

由于齐国是亲秦派当道(秦国搞远交近攻的成果),不肯借粟,赵国只能在国力耗尽前换将,改以优势兵力主动进攻。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国运豪赌。赵括的意图和赵孝成王君臣一样,趁着军粮还能支撑一阵,速战速决打败秦军,夺敌辎重以补充损耗。当秦军战败失粮后就很难继续以数十万兵马相持,只能跟赵国讲和。而且诸侯见到赵胜秦的时候,就会愿意借粟于赵。可惜这场赌博完全在白起的计划当中,赵军最后不幸惨败。

赵军要抢敌人的米度荒,秦军是不是就酒足饭饱呢?未必。秦国农业位居七雄之冠,粮食储备最丰厚。而且白起在组织战争时已经绞尽脑汁减轻后勤负担。尽管如此,他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也遇到了粮食危机。

白起在长平杀降的第二个月,兵分三路出击。司马梗率兵北上夺取了赵国太原郡(可见赵太原军大量死在长平),王龁拔掉了赵国皮牢城并占领整个上党郡,白起亲率一军包围赵都邯郸。比照秦军以往战例,攻城部队会从十月一直打到第二年春。但事实上,秦军只是包围了邯郸,直到次年正月罢兵退守上党,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攻击行动。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从侧面揭示了原因——秦军已缺粮。白起打算趁势灭赵,派部下卫先生回国请求秦昭王增益兵粮。此时天上发生了太白蚀昴的异象,秦昭王心生疑虑,在应侯范雎的建议下,不仅命令白起撤军,还杀了卫先生。白起等了几个月得到的是这个结果,虽然心里不爽,但也只好罢兵。

白起在杀降后又分兵攻打了赵国大片土地,包围了邯郸城。然而缴获辎重和掠夺郊野等手段仍旧不足以支持大军攻城,可见秦军这几年来的战备物资已经消耗殆尽。否则以白起的脾气,是不可能迟迟不对邯郸发动总攻的。

秦昭王下令撤军也不能说是错误决策。因为秦国作为战胜方也是精疲力尽了。白起未必不清楚这点,只是判断赵国比秦国更加困难,咬咬牙一鼓作气灭赵是有希望的。要知道,邯郸军民当时被杀降暴行吓得胆战心惊,而且粮草不多,士气极其低落,只剩一口气了。不过,秦昭王真要支持白起这么做的话,恐怕国内会有很多饥民要饿死,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求稳了。他后来还批评白起“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

你看,在已经减少了数十万张吃饭的嘴以后,秦军依然出现了军粮不济的现象。如果白起没有选择杀降这条副作用巨大的道路,数十万赵军降卒会把秦军辎重很快消耗光。况且,赵军中有大量不乐为秦民的原韩国上党民。白起认定这些赵卒反复无常,一旦吃饱了还是不会真心投降,于是做了最狠毒的打算。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下令屠杀太平军降卒,也是出于同样的战争考虑。

其实,白起为这场国运大决战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他在秦昭王四十三攻取韩国的九座城属于今山西临汾市地区,韩国在河东的产粮基地。他在秦昭王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迫降野王,夺取的是韩国在河内的产粮基地。当年秦相甘茂发动宜阳之战前就指出,宜阳城名为县实为郡,有上党、南阳转输的粮草,仓粟可支数年。以这两块离上党最近的产粮基地为跳板,秦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后勤压力,奠定把赵国耗得不能不孤注一掷的物质基础。而秦军兵力真正超过赵军,是在征发十五岁以上河内男子赶赴长平之后。这些负责“遮绝赵救及粮食”怕是没少消耗赵军留在后方的物资。

即使用了那么多手段,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战还是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为了摆脱眼前的粮食危机而杀降,秦国从此彻底变成六国公敌。白起自己对这个后果有清醒的认识,故而后来坚决反对急于求成的秦昭王兴兵灭赵。

秦赵两国在休战期抓紧生产,恢复了一些粮食储备。秦昭王自称是“三军之俸倍于前”,但邯郸军民也渡过了粮食危机。赵国虽然兵力短缺,但食物足够支撑到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春申君率楚师来援。而白起已经意识到,上党郡与河内郡的粮食和人口在长平之战中被打残了,无法再就近支援灭赵大军。秦国只能从大后方输送军队和粮草,后勤补给线比打长平的时候更加漫长,即所谓“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根本打不赢。所以,武安君他至死都在劝秦昭王释赵养民。

编后语:本文只是从史料分析白起屠杀赵军俘虏的心理动机,不是为任何屠杀行为辩护。另外要说一下南京大屠杀。作为工业列强和守着鱼米之乡的日本侵略者,做出如此暴行,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军国主义者的暴虐和让中国人视作非人的那种凌辱。